“现在,整个国家对儿童阅读的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谈到儿童文学的变化趋势时,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如是说。
秦文君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坚守30年,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儿童文学市场的几番起落颇有感触,“1992年,《男生贾里》首版,印数仅有2000册。现在却仍像新书一样,每年销量都在十几万册。”
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同样感受到童书市场的上升趋势,“郑渊洁、杨红樱的作品在儿童当中非常受欢迎。曹文轩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的生活,秦文君描述当代校园生活的作品,都是老师孩子们耳熟能详的,销量估计都以百万计。”
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2008年少儿图书的码洋份额为9.97%,位居市场第4位,少儿图书市场以高于整体市场近4%的增速稳步发展。另据当当网今年5月22日公布的消息,近几年童书的销量增长了近60倍,在售童书超过10万种,月销售额达到6000万。当当网正式宣布的图书品类达79万种,其中童书销量占比25%,月销售额近6000万。
上海书城副总经理江利描述的市场形势颇具代表性:“现在整个图书市场的销量萎缩,但童书市场则一直在上扬。并且,在所有逆势上涨的门类中,少儿读物是增长速度最高的。”
无论是作家、出版方或是作为销售终端的书店,均透露出这样的信号:在业已萎缩的书市中,童书市场不但逆势上扬,且势头凶猛。
多元化的蓬勃市场
当众多图书门类受到电子阅读的强烈冲击时,童书却成为相对安全的避风港。
“成人有太多阅读方式可以选择,但却限制孩子进行电子阅读。因为这会对视力发育造成很大影响。”新经典文化儿童文学部主编邢培健认为,这正是支撑儿童文学市场繁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家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他们更重视孩子的精神生活,将孩子向精英化方向培养。”在秦文君看来,儿童读物的蓬勃与家长本身阅读意识的觉醒相关。在邢培健看来,如今的家长已不再满足于给孩子们讲故事,“他们希望给孩子阅读更高标准的儿童文学”。
江利提到的另一个原因虽然来源于上海地方性的人口统计,但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童书市场覆盖的人群数量相比往年有所上升。就上海地区来讲,2000年人口生育率的低谷已经过去。在之后的十年,上海新生人口逐渐上升,幼儿园、小学的学生比例较几年前更多。在她看来,人口环境也是导致童书销量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市场的繁荣景象鼓动出版社纷纷挺进童书市场。2010年1月10日,在北京图书订货期间,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在内的国内8家非专业少儿出版社组成了中国童书联盟。
“重推经典”依旧是出版社出版少儿读物的重要趋势。本月,经过知名作家改写的“世界文学名著青少版”共150种图书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和99读书人推出,其中包括历险经典、动物文学经典以及一些文学名著。另一套经典名著阅读系列“孩子们应该知道的”,其中包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伊索寓言》等八册图书,也于近期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出版方之所以投巨资引进版权,恰印证了青少年文学市场的红火之势。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后到上世纪90年代,儿童文学作家与市场还保持着一定距离,如今的童书市场已成为作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童书市场中除了经典力作,每年也都会涌现许多紧贴市场的跟风之作。秦文君认为,“无论是紧贴市场,或是坚守文学标准,都证明儿童文学领域正在走向多元化。”
阅读深一点,远一点
大部分家长对儿童文学以及童书市场的了解并不透彻,于是,学校的引导便成为孩子们接受图书咨询、决定阅读取向的关键。
江利的观点或许可以部分解释出版社对名著的热情:经典名著的销量向来稳定,名著是青少年的必读书目。即使家长不注意,学校也会要求学生阅读名著。
孩子们接触大众传媒的机会比成人少,这造成了他们接受新书咨询的渠道狭窄。邢培健说:“现在孩子们接触书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辅书中要求的、学校老师说的,或者作家在校园中做讲座时提到的。”
语文老师的力量让沈石溪尤为感慨:“在童书的推广中,再也没有一个环节如学校的语文老师这般重要了。”在他看来,语文老师对儿童文学的了解、本身的文学素养对孩子们的阅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沈石溪注意到,许多儿童阅读推广人常常邀请作家深入中小学校进行演讲,与语文老师交流,提高师生的阅读素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等一批作家、评论家,已经成为引领孩子们阅读的重要力量。”
邢培健对于学校在童书推广中的地位同样深有感触,“基本上每一位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都会到学校和书店进行宣讲。推广书籍的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好的、能够促进孩子们阅读的举措。”
在图书的选择上,邢培健以自己近十年的儿童文学出版经验建议:成人应该平等对待孩子,鼓励他们阅读深一点的文学读物,“让孩子想得深一点、远一点没有坏处。选择与当下生活距离较大的文学作品,能够让孩子知道不一样的世界,拓宽他们的视野。”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