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探寻和反映世界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王立翔:从事艺术出版,我觉得是一种幸福

作者:赵芯竹   2016年12月2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今年九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班子调整,社社合并成为业界热议话题。作为集团下属单位的上海书画出版社在整个过程中似乎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仍然保持着重点大社的独立建制。作为一家专业性很强,受众很小的出版社,为何能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以至于全国的艺术出版格局中保持着重要的位置?上海书画社将如何发展得更好?为此百道网专访了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立翔。  


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立翔

百道网:今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社社合并。作为一家专业性很强,受众很小的出版社,为何能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这次改革中保持独立建制?

王立翔:上海书画社的历史渊源比较深,如果追溯更早,则跟朵云轩有关。朵云轩已经有115年的历史。今年是上海书画社建社56周年,在建国以后成立的建制的出版社中,我们社也算较老的一批。多年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和完善,上海书画社的艺术特性和专业特性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同时,在读者中赢得了品牌和口碑。这些都是一家具有传统的老社留下来的,有文化的基因,有成果的积累,有时间的积淀,很难被替换掉。

在出版社新的发展阶段中,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我社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出版主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专业特性上得到进一步加强,出版社的规模和影响力在同行当中居于前列。我们提出要做深专业,做强品质,争创一流品牌,建成国内顶尖的现代化艺术出版机构。这与我们集团所提出的改革的目标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书画社具备进一步独立发展的潜力。

百道网:上海书画社并非此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改革试点单位,是否意味着书画社可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在既有格局中发展?

王立翔:上海市委对世纪出版集团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处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集团也应该有相称的目标要求,所以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集团这次改革,希望聚合力量,聚焦重要板块,加强核心品牌的竞争力,这很重要。我们是集团的下属单位,尽管我们没有身列改革试点单位,但集团提出改革的举措和目标,同样适合我们,我们也应该是集团改革的力量之一,只不过定位略有不同而已。作为书画社,虽然我们在这方面有些独具特性或所谓领先的地方,但我们还是清晰地看到自身的问题,懂得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社,我们始终心藏读者,放眼全局。在艺术出版领域,书画社凭借长期坚持,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我们冷静地知晓优势并不明显。现在艺术类出版竞争格局非常激烈,除了专业社外,还有众多的非专业社同行,也跻身艺术出版,他们长袖善舞,各有特长。如何在这一领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我们还是要花大功夫,花大力气的。在非专业领域当中,这些非专业社往往实力雄厚,综合优势鲜明,营销发行能力尤为强劲,所以我们非常有危机感的。在这种形势下,上海书画社一定要响应集团的改革号召,要认真领会集团改革发展的真正要义,对本社存在的诸多不能符合集团发展目标的地方,要更坚决地采取相应的调整乃至有力的举措。改革不是做表面文章,可能还牵扯到内在管理条块、机制等等,甚至涉及利益。但唯有改革、发展,我们才能前行,我们从不以为可以置身事外,而肯定是要以主动的态度参与其中。

事实上,书画社一直行进在“改革”的路上。如果要讲到明年的工作,我认为“改革”仍是上海书画社的重要关键词之一。

从“十二五”进入“十三五”,书画社进入一个新阶段。就目标来讲,“十二五”期间我们提出要做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专业出版社,据总局公布的排行来看,我社发展规模已连续几年排名第一。制订“十三五”规划,我们提出了要争创具有国际品牌的一流现代化专业出版社,这是我们一个新目标。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内容资源还是实体经营,对外拓展,已放在了我们新一轮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介入到国际的出版格局中去,在一个更大的格局当中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国际的平台来提升和完善自己。艺术出版虽然小众,但在内容和感情层面,具有超越语言文字的交流便捷,可以有力推动中国传统和当代艺术创作和学术建设与国际的交流,这毫无疑问也符合国家的文化战略。其次,当今的艺术出版,更应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更多探求世界文明的历史成因,重寻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的传播足印,以更有利于当代艺术的新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提升和与国际文化的深入,中国艺术出版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机遇期,世界的文化艺术将成为艺术出版的无穷资源,书画社不是要囿于既有格局,而应勇于变革、突破自我,前瞻新的格局,筹划新的发展。

百道网:一直以来,上海书画社是如何确立在市场的领先性或独占性的呢?

王立翔:首先,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特点,就是始终坚持学术立社,强化专业优势,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学术机构,而是要占据学术制高点,要建设一个有学术支撑的出版传媒单位。反过来说,没有学术特性也就不是专业出版社。因此,我们一直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为内容核心,将这方面作为重中之重来建设和经营。这是我们保有一定优势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我们更要利用这个特性来进一步的强化优势。今年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调研和论证,正式授牌我们成立了“书法研究出版中心”,这是对我们专业出版优势的认可。我们将乘势而为,拟围绕核心内容,在图书、期刊、教材和新媒体网络等方面,释放优势,加速融合,以形成三位一体、综合运作、能力更强的专业出版社。

其次,始终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以内容和形式建设相得益彰为追求,是我们不断向前的又一重要原因。我们架构了专业图书和常规选题作为产品基石,选题不断规划不断升级,学术著作不断走在研究前沿,通俗读物不断寻找大众的接受方式。时代变化很快,上海书画社不断鞭策自己,希望做到不被他人替换,勇于走在同行前列。数据表明,我们的书法篆刻类图书,一直占据市场占有率的前茅。

第三,是把品牌建设好,品质坚守好。除了定位明确、加强内容建设外,还要不断提升竞争能力,把经营行为经营好,这两者必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端都不行,否则只注意内容就有可能转变为一个纯学术机构。长期以来,品牌已成为我们的核心资产,成为我们与读者的纽带。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要加大力度,向经营向管理要效益,要向品牌建设向营销策略要效益,我们的社品牌和而产品品牌,已形成有对应有层次可互补的品牌效应,代表了我们的特色和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低俗、同质、伪劣产品横行,品质和特色难免被放弃,品牌建设往往流于空洞,这对当今的出版业实在是一种备受煎熬的考验。

百道网: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在核心的书画板块之外,社里的重点产品线是否有一些新的延伸? 

王立翔:毫无疑问,书画艺术是我们的为核心板块,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社已建设成一个以传统艺术为特色、多门类的艺术出版机构,这主要是适应读者的需求变化,由核心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上不断开掘和拓展的结果,产品线也由此扩充而丰富,出版体量逐年增大。在这个基础上,从出版格局出发,我们对自己的产品线作了全面的架构。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个人认为在产品线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应该是艺术文献。

“十二五”期间,艺术文献便是我们规划的一个重点,我们以点带面,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今年我们出版了《民国书画金石报刊集成》,有28册之巨。进入近代,西方美术进入中国,美术观念、美术教育,都通过出版物广为传播,其中美术期刊贡献尤大,这些期刊对不同层面的读者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不同时期的期刊生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今天已视之为文献的美术期刊,已变得珍贵稀缺。

民国书画金石报刊集成(全28卷)

我们分析,在近代美术史的研究领域,文献资料的获取不便,是造成学术推进迟缓的重要原因,我社有责任有能力为学界解决这一难题,经三年的努力,我们的编辑专门将民国期刊的发展和留存作为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详尽总结分析了各美术期刊的不同特性和价值,勘察了馆藏分布情况,形成一份完备的选题策划书,又几经寻觅奔波,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汇编28巨册,得以编辑成书。《民国书画金石报刊集成》堪称是我社专业特性集中反映的一个典型案例,它的出版,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已销售逾百套,大大方便了学界和读者使用。

另外,我们在今年上海书展出版了《海派绘画大系》(24卷),这是一项百年来最为系统、规模最大的海派绘画整理出版工程,它其实是一种图象文献,我们也将它归到文献版块。5月,还出版了《凡·高书信全集》,这是编撰费时15年、翻译费时5年,汇集凡·高文献、画作最全、编辑最严谨权威的国际项目,一出版,即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我们还出版了网罗珍贵稿抄本的《金石学稿抄本集成》(初编,20卷),年底马上要推出二编(30卷),明年出版三编(30卷),这将是对乾嘉以后金石学研究的一次重大文献梳理,初编出版,即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

金石学稿抄本集成(初编)(全二十册)

上世纪90年代,我社出版过《中国书画全书》,对当代学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艺术文献的出版成为我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现在正在架构书画文献的全新整理本丛刊,这将成为我社文献出版又一重大项目,必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中国书画全书(套装全20册)

百道网:融合发展是今年行业普遍在谈论的话题,对于上海书画这样一家艺术出版社来说,怎么做?

王立翔:现在讲融合发展,主要指的是传统出版与互联网条件下与新技术新传播方式的技术融合。作为传统出版大家庭的一员,艺术出版与纸质产品的关系尤为密切,因此就具体产品而言,相对来说与数字技术融合尚不十分迫切。我们很重视数字出版,但我们又比较稳健地看待两者的转换,我们需要看得更清楚些,很多技术日新月异,能为艺术出版所用的却不是很多。所以传统出版与新技术这种融合,工作本身就很艰巨,我们在尝试中前行。

我个人认为,技术的融合之外更重要的是与互联网进程中观念的融合、资源的融合、经营手段的融合,这在我们这个专业社中表现得也尤为赋有魅力,比如说我们产品样式,尤其值得向融合方向做文章;我们图书、期刊、教材三大板块的资源,尤其值得向融合方向做文章;我们的图书内容转换和信息和传递,尤其值得向融合方向做文章;我们的营销和销售模式,尤其值得向融合方向做文章;我们部门之间合作共进,尤其值得向融合方向做文章,等等。因此,称转型也好融合也罢,互联网将现实中人际关系方式完全颠覆,这个现实,传统出版人必须审视并加以严肃研究。在此关口,我们需要突破自己,将互联网思维和运行的新观念新手段,与传统出版交互融合。技术是为人所用,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更专业的是理解技术背后的各种思想和思维方式,而非仅仅视之为技术,思维、观念更应实现融合。我认为这种融合已经发生,影响并体现在我们出版人的行动中、产品中,要紧的是我们如何融合得更好。要利用已有的条件为打破现有格局,促发更大能量,产生更大的复合作用,我想这是“融合”这个命题要激发我们思考的内容。

艺术出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业,它可以为社会和谐,以及在人的感情交换、审美认知、人文精神等多方面提升和文明进步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不论社会竞争如何激烈,发展如何迅速,艺术总能起到按摩心灵、融合感情作用。

艺术必将伴随人类的发展。因此从事艺术出版,我觉得是一种幸福。我们要不断地探寻和反映世界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去满足更多的读者需求,这是我们出版人不断要思考的问题。我想书画社既要为自身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也要在与同行一起,在不断竞争中有品质地成长,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展现大千世界之美、人类精神之美。

(本文编辑 高淮)

作者:赵芯竹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