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上海古籍出版社60周年——薪尽火传 砥砺前行

作者:贾志甜   2016年10月2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瑞金二路272号,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所在地,幽静的院落与马路对面热闹繁华的田子坊、日月光,形成鲜明对比,别有一番安宁与深沉。从最早的康平路到如今的瑞金二路,从最初的古典文学出版社到现在读者眼里的金字招牌,上海古籍出版社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一甲子的上古发展经验,本篇文章根据“上古人”话“上古”,回顾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甲子的发展之路。


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从康平路到瑞金二路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11月的古典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社从此前的新文艺出版社中独立出来。新文艺出版社是新中国第一家公私合营的出版社,原社址为康平路83号。1954年5月,李俊民先生在新文艺出版社设立古典文学编辑组。当时,由于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迁往北京,上海缺少一家出版古籍的出版社,上级授意李俊民筹办此事。于是他决定以古典文学编辑组为班底筹划成立一家古籍出版社。

1956年11月1日,古典文学出版社正式成立,所用社名编号即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的编号080。根据李俊民所填《书刊出版业营业申请表》,古典文学出版社发起缘由是“为继承祖国文学遗产,适应文化需要,根据上级意图,奉命成立”。社长为李俊民,总编辑也由他暂兼。全社共17名编辑,包括钱伯城、王勉、于在春、胡道静、汪原放、朱金城、黎为敬等,其中前两人兼任秘书。

1958年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统一规划下,古典文学出版社与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副牌财政经济出版社上海办事处)合并,成立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简称“中华上编”)。受上海市出版局与北京中华书局双重领导,出书用中华书局名义,但版权页加上“中华书局上海编所”编辑,以示区别。“中华上编”与中华书局在选题规划上有分工,“中华上编”以古典文学典籍和普及读物编辑出版为主,历史、哲学等归中华书局。“文革”中后期,上海所有的出版社都合并到“上海人民出版社”(俗称“大社”),成为古籍编辑室。1978年1月,在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和“大社”古籍编辑室的基础上重新建社,定名“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恢复建制后,面对的是因“文革”十年出版业务停顿所带来的稿源缺乏、家底薄弱及编辑人才不足等问题。作为一社之长,李俊民当机立断,首先动员大家“不要去抚摸过去的伤痕和计较个人恩怨,应抖擞精神把古籍出版工作搞好,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其次“用最快速度重版原古典文学出版社和中华上编的优秀图书”,接着制订了上海古籍出版社选题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在规划中把本社“以古典文学为主”的选题方向明确地扩大为“以古典文、史、哲为主”,并提出了普及与提高并举、古籍整理与研究著作并举、铅印与影印并举等方针,使古籍出版工作迅速走上正轨。李俊民一直担任社长至1984年,因年事已高(80岁),改为名誉社长,1993年去世。

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团结 敬业 开拓 奉献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个很小的会议室,里面挂了八个字:团结,敬业,开拓,奉献。这八个字是李国章社长在主政期间定下的口号,看似语不惊人,但上海古籍出版社这60年里面能够战胜曲折,不断前进,和这八字箴言是分不开的。

王兴康老社长对这八字箴言很有感触:“出版是个产业链,从选题到真正出书,需要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间的协作精神。敬业就是把自己的活儿干好,除了要从制度层面让不敬业的人转变工作态度,还要在干部提拔的时候把好关,不能任用那些做事不踏实,嘴上却讲得很好,没有工作实绩,没有群众认可度的人。企业开拓时期遇到的种种困难,离不开员工们的奉献。所以从精神层面讲,奉献最重要;从操作层面讲,团结最重要,企业最需要的是有能力又不斤斤计较的真正懂奉献的人。”

2002年,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续修四库全书》全部1800册的编纂出版工作终于大功告成。实际上,该书的编纂始于1994年7月4日,历时8年的艰难工作,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李国章社长当年接下了续修四库全书的项目,承受了很多的压力,等所有项目真正完成产生丰厚回报的时候,他已经离开岗位了。如果李社长只有敬业精神没有奉献精神,当初他完全可以选择不做这个艰难的项目。”王兴康回忆起这段时光,他说:“李社长的言传身教,促成了如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勇于开拓大型项目的良好的传统。”

同样,王兴康社长亦是这八字箴言的深刻践行者。王兴康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施蛰存先生。他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了20多年,2002年,以一社之力历时八年,完成多达一千八百册的《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后半段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主要即由王兴康具体负责。在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各项经济指标一直名列前茅,这不能不说是全社团结奉献的结果。

“无论是困难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的时候,我们都始终坚持古籍出版的方向。”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的一席话,道出了该社的这60年传承的精髓,“出版本来就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做好了专业才能创品牌,才能在读者的心目中树立好的形象。古籍整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困难。国内好多古籍出版社都转向了,有的去做教辅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有一个好的传统,几十年来没有改变过,始终坚持古籍整理的方向,再困难也没有放弃过。”

古籍整理确实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为什么还要做呢?高克勤社长表示:一是出于责任感,因为古籍整理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文化传承。现在使用白话文,好多人看不懂文言文,需要有专门的人去整理古籍。二是我们做古籍整理的人,学了半辈子,做了半辈子,不做古籍也对不起国家和自己。老实说,看人挑担不吃力,做其他也未必讨好,还不如做自己最擅长的东西。

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坚持精品战略、人才战略

60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始终坚持精品战略,精益求精,不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获得了长足进展。2003年至2014年,上古社连续六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6年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同年,共有892种图书被世界各国图书馆收藏,在中国出版社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华书局。

精品出版,始终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不懈追求,也始终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企业精神。出版社的精品铸就了出版社的品牌,出版社的品牌成就了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现任总编吕健认为,“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原本处于边缘的史料逐渐走向中心,而甲骨文、简帛、墓志、文书、档案等新材料又不断发现与不断公开,加之过去相关的出版物因制作技术原因亟待改进提高,于是扩大专业出版范围,打开专业出版视域,提升专业出版水准,同样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了考古编辑室,专业方向侧重考古与古文字。2014年又建立了历史文献出版中心,以新史料为运作重点。作为开拓专业出版领域的成果的各种图书的出版,又为出版社在相关方面的进一步发展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吕健表示,上海古籍出版社接下来将继续拓展专业的范围,注重反映古籍整理研究的新动向,探索古籍整理出版的新路径,呈现古籍整理研究与出版的时代特色。

古籍整理出版是出版业中专业化程度极高的领域,因此,上海古籍出版社在选人方面十分严格。更有报道赞叹,上海古籍社是培养出版领军人才的黄埔军校。

编辑最需要的是基本功和策划能力,前者包括学识和文字功底,后者包括对学术动态和图书市场的了解和判断,特别是对图书策划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把握。这些能力的获得,没有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打磨是不可能的。

高克勤社长说:“我社在选人方面很严格,这几年对来应聘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虽说考的都是一些文史基础知识,但有些题目甚至名牌大学的博士生都考不及格,他们觉得比考博士还难。但其实考的题目是很基础的,比如说给简体字写繁体字,给异体字写正体字,标点古文,注诗词格律,考一些版本等。这些知识对古籍编辑来说是必须掌握的。因此合格的编辑人才遴选的范围实际上并不大。”

“要做古籍整理工作,天分和勤奋都要有。当然,勤奋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

(本文编辑 孟冬)

作者:贾志甜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