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又到了荔枝飘香、满树红透的时节,让人不禁想到粤剧著名编剧、音乐家(撰曲家)陈冠卿先生创作的这首唱响海内外的名曲《荔枝颂》。广东粤剧院与岭南美术出版社联合推出的“粤剧名家艺术系列”首部作品——《陈冠卿作品选》,不仅是对陈冠卿艺术生涯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粤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日前,百道专访了该书责编王效云以及广东粤剧院,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出版过程和出版意义。
《陈冠卿作品选》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广东粤剧院 编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并随着华人的活动传播到了海外,成为海外拥有最多观众和影响深远的剧种,被誉为“南国红豆”,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音乐、增强民族凝聚力、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广东粤剧院与岭南美术出版社合作开启了“粤剧名家艺术系列”出版工程,系统梳理粤剧艺术名家的艺术人生与代表作,构建“活态传承”的文献库,通过图文、音像结合的形式,抢救性保护濒临失传的经典剧目和艺术经验,同时为粤剧的当代传播提供权威参考。
去年9月,“粤剧名家艺术系列”的开篇之作《陈冠卿作品选》重磅出版。在粤剧的艺术殿堂中,陈冠卿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创作巨匠。他是粤剧著名编剧、音乐家(撰曲家)、“广东省粤剧艺术突出成就奖”获得者,一生醉心粤剧艺术,苦心耕耘数十载,通晓粤剧和音乐的创作规律,善于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创作了大量的粤剧、粤曲和粤剧音乐。他的作品成就了几代粤剧名伶,对“红腔”“凡腔”“虾腔”“风腔”等唱腔流派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粤剧、粤曲界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陈冠卿作品选》由剧作选(上、下卷)及曲作选组成。剧作选收录的剧本包括传统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既有原创,也有改编,按首演年份排序。曲作选分为“粤曲选”和“小曲选”两部分,收录了陈冠卿的粤曲作品25首,小曲作品38首,两部分均为曲谱附词。
选择《陈冠卿作品选》作为系列的开篇,因其作品兼具艺术高度与大众影响力。该书责编表示:“陈冠卿先生是粤剧编剧一代巨匠,也是粤剧‘守正创新’的代表人物,首推他的作品既能树立系列的专业标杆,也能引发观众对粤剧经典的重温与思考。”
广东粤剧院表示:“以艺术为桥,连接传统与当下。粤剧不仅是‘遗产’,更是‘活态文化’。我们期待更多读者通过《陈冠卿作品选》,不仅欣赏粤剧艺术之美,更能成为传承的参与者与推动者,激发‘南国红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该书责编
文化出版工程一般都具有规模大、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和克服。
《陈冠卿作品选》项目启动之初,项目组便成立了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编委会,由戏曲学者(如张晋琼)、家属代表(如伍方忠)、编剧名家(如潘邦榛、何笃忠)、粤剧表演名家(如林小群)、粤乐名家(如黄壮谋、崔德銮)等人组成。编委会遵从“既尊重历史,亦服务当代”的定位,建立分阶段合作与透明化沟通机制,协调各方需求,将不同视角转化为互补优势,使最终成果既能保障学术严谨性,也能延续艺术生命力,同时尊重家属的情感诉求。
陈冠卿创作生涯长达数十年,作品多次修改,版本繁杂。为此,编委会确立了严谨的版本选择原则:优先选取陈冠卿艺术创作历程中艺术表现更为成熟、文学价值显著提升、音乐结构臻于完善,且经广泛传播验证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修订版本,体现其创作理念的完整性与发展性。
以家喻户晓的《荔枝颂》为例,虽有多个修订版本,编委会最终选用了1957年红线女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演唱的版本。该版本唱词的文学性明显提升,成为红线女的经典曲目之一, 并长期传唱于海内外。
在剧作和曲作筛选方面,则紧紧围绕“经典性与代表性”双核心,确保作品兼顾文学性、音乐性和舞台实践、传播价值。
经典性方面的选取标准为:一是具备历史影响力的作品,选取在粤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如粤曲《荔枝颂》《情僧偷到潇湘馆》;二是获奖作品,如粤剧《洛神》《三件宝》,粤曲《金钏投井》等;三是广泛传播之作,如原创小曲《蘼芜歌》《山河泪》《雨中行》等;四是行业认可、观众喜爱的作品,如粤剧《梦断香销四十年》。
代表性方面的选取原则为:一是从艺以来各时期的作品,首演时间覆盖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二是历史剧、社会写实、才子佳人、革命题材等类型题材多样性;三是收录与各大名伶、艺术家合作,促成各大唱腔流派形成发展的代表性作品,如为何非凡、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林小群等名家撰写的剧本、曲目。
《陈冠卿作品选》全书涉及大量历史剧本、曲谱和珍贵资料,广东粤剧院和该书责编表示,编校过程中最大的难度之一就是历史考据。“因此,我们组建了由粤剧研究者、资深演员、音乐家组成的专家顾问团队参与考据,采访陈冠卿的学生、合作演员等核实创作细节、比对不同版本差异、进行口述历史补充,参考陈冠卿生前访谈、书信等私人文献佐证等,确保收录作品的精准性和权威性。”
最终,《陈冠卿作品选》三册书精心编选陈冠卿创作的20个代表性剧本和经典曲谱。广东粤剧院坦言,尽管倾尽全力,仍有遗憾。“陈冠卿先生作品繁多,遗憾部分早期实验性作品,如陈冠卿年轻时创作的短剧手稿等保存不全,也因篇幅所限或版权原因,尚有不少优秀作品未能尽数收录。”
从传唱大江南北的《荔枝颂》,到荡气回肠的《再进沈园》,陈冠卿的作品历经数十年时光淬炼,依然焕发着蓬勃生命力。这些作品的魅力源于陈冠卿“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和其作品文学性、音乐性、情感性的完美结合。陈冠卿的作品既体现了粤剧传统的精髓,又契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以最岭南的方式,诉说最人类的情感”,这些特质使其作品超越时代与地域,成为粤剧艺术的经典。
《陈冠卿作品选》收录陈冠卿的剧本和曲谱,不仅在于保存经典,对其艺术成就的总结,更为当下粤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陈冠卿的“守正创新”理念,对当代粤剧创作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化提供了范例,探索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表达方式,推动粤剧艺术的现代化转型。
《陈冠卿作品选》不仅仅是大师的艺术档案,还是从业者与业余爱好者的学习教材,既是创作者的灵感源泉,也是观众的鉴赏指南,更是学界研究样本。广东粤剧院和责编介绍,为了让作品与年轻观众产生更多共鸣,让更多人关注与热爱粤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岭南美术出版社还计划在后续宣推中通过创新载体激活其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构建跨次元创作生态,如策划“陈冠卿作品音乐剧改编计划”,联合短视频平台发起“学唱《荔枝颂》”挑战赛,利用AI技术进行作品还原等。
该书出版以来受到各大艺术院团、创作人员、研究学者、艺术院校学生、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好评与喜爱。据责编介绍,后续将计划拓展学术联动,如进行相关学术研讨活动,和高校合作开设“陈冠卿作品分析”公选课,以及通过“丝路书香工程”向“一带一路”国家图书馆赠书等。
作为系列的首部作品,《陈冠卿作品选》不单单是一份珍贵的艺术典藏,更是一次成功的范式探索——“为后续书籍出版制订了编辑规范,为粤剧文献数字化提供了探索经验;在合作模式方面建立了‘家属—学者—院团专家’三方协作机制。”
随着《陈冠卿作品选》的成功出版,“粤剧名家艺术系列”的蓝图已然展开。该系列后续将聚焦罗品超、林小群等大师,以及丁凡、曹秀琴、蒋文端、麦玉清等“梅花奖”获得者。目标是以十年之功,以地域文化为题来突显中华文化的大主题,系统整理粤剧表演、编剧、音乐、舞美等领域名人名家的艺术人生、艺术成就及代表作,以纸媒+音像(影像)的融媒体出版形式,弥补传统书籍在记录“活态艺术”时的不足,打造粤剧艺术的基因库和四库全书。
作为“粤剧艺术的基因库”,“粤剧名家艺术系列”通过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将涵盖历史文献、人物传记、剧本曲谱、表演图解、老艺人访谈等内容,构建多维度的研究体系,推动非遗保护从“抢救性记录”升级为“活态化研究”,积极开拓研究型传承路径。
粤剧的艺术精髓通过丛书将得以系统梳理和活化,是从“经验传承”迈向“知识管理”的新阶段,形成可追溯的“文化DNA”。这种科学化、文献化的整理方式,为其他非遗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保护范式。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