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中国脊梁》:讲述孟子、屈原、李广等十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他们的崇高理想和爱国情怀

作者:文华   2024年08月1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4年7月,东方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脊梁》,“中国脊梁”这个词语是鲁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书中讲述了孟子、屈原、华佗等十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故事,阐述了他们的思想境界,彰显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勉励人们传承美德,发扬光大。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上下求索、忠贞爱国的屈原,出使西域、不辱使命的张骞,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东汉医学家华佗,北宋时期变法图强的王安石等等。他们用一腔正气,书写了激荡人心的传奇史诗,成为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脊梁:王立群解读华夏历史人物》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王立群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作者王立群,是著名的文化学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2006—2016年,任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节目。

书中讲述了十位历史人物的传记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作者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述的,包括孟子、霍去病、王安石等历代先贤的传奇经历。这些人物的故事生动感人,彰显了传统文化中世代相传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可以让读者全面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弘扬正气、忠诚爱国的家国情怀。

这本书有几个吸引人的亮点:

第一 ,在这本书中,呈现了“百家讲坛”讲史系列中的十位历史人物的特写,反映了作者讲史的风格。史料翔实、分析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幽默,通过故事来呈现人物的个性和品格,表现人物的高尚情操,让读者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第二,书中讲述的历史故事,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们增强和文化自信。书中讲到的君子弘毅、墨突禹步、独立不迁、为民请命、上下求索等等故事和典故,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第三 ,书中描述的古代思想家、爱国者、改革家、医学家等著名人物,都是经过了3000年历史的淘洗,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历史人物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书中的十篇传记故事,讲述了他们实现自我的历程。这些著名的人物给普通人的成长,树立了典范,可以启发读者,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理性地维护社会稳定,清醒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增长知识,磨练才干,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本书出版以后,好评如潮。《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说,这本书可以让读者深入几千年前著名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家国情怀,这正是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的亮点。

《中华读书报》评论说,从普通人的视角,来书写历史,以文学化的风格,来呈现历史,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用绘声绘色的描述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本书中,故事的叙述方式,适合普通读者的知识结构和欣赏方式,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南方人物周刊》评论说,在“百家讲坛”中,在很长的时间,作者的讲史节目受到了观众的青睐。这本书中讲述的故事,就是作者在节目中讲到过的。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描绘了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的兴亡悲欢,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讲述了“中国脊梁”这个组合词语的由来。“中国脊梁”的提法最初是在上世纪30年代出现的,1934年8月,鲁迅先生完成了一篇小说,就是《非攻》。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的一段故事。小说里面,呈现了墨子为了维护和平,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性格,也阐述了墨子的高尚的思想境界。对墨子的深入研究,让鲁迅对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934年10月,鲁迅先生在《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了题名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认为,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而且,从古至今都不乏脊梁式的人物。他一口气列出了四种中国的脊梁: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说,这些人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还对这样的历史人物,进行的具体的阐述。而且,还特别提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墨子就属于这样的人。

墨子的生活时代约在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的时候。那个时候,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是诸侯争霸的时代。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因此,墨子坚决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墨子提倡兼爱、非攻,要求爱人如爱己,爱人之父母如己之父母,爱他人之国如自己的国家,他反对战争,抵御侵伐。这在《墨子》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与其他诸子显著不同的是,墨家学派不是光在嘴上说说,而且也是躬身实践的践行派,是名副其实的“埋头苦干的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崇高的理想。

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这十大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这十大主张是墨子的学说,也是墨家学派的纲领,是他们的理想。稍加关注就会发现,墨家的理想是相当高尚的,尤其是“兼爱”的思想,包含了平等与博爱的意味,他们把这种崇高理想称为“为义”,也就是从事正义的事业。他们认为,“万事莫贵于义”,在“义”之外别无所求。

第二是不慕虚名。

墨子确立十大纲领的崇高理想,并不是为了标榜自己,凸显自己学派的与众不同,以此博取功名富贵,墨家从来都是相当务实的。十大纲领也并非全面铺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情况,确定当务之急。墨子说,到一个国家去,首先必须确定当务之急,然后努力去做。比如,在一个国家,国君大臣都昏庸无道、胡作非为,那就要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也就是任人唯贤,上下同心同德。如果一个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节用、节葬的道理。假如一个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那就告诉他们非乐、非命的好处。假如一个国家荒淫、怪僻、不讲究礼节,就告诉他们尊天、事鬼的道理。假如一个国家以欺侮、掠夺、侵略、凌辱别国为能事,就告诉他们兼爱、非攻的益处。墨子主张,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加以引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抓重点”。这体现了墨子及墨家学派既有崇高理想,又能落到实处的特点。

墨子不务虚名,更集中地体现在他两次拒绝国君的分封上。一次是楚惠王,一次是越王。墨子多次访问楚国,向楚惠王献言,陈述自己的学说。但是,楚惠王没有采用墨子学说的意思,墨子最终决定离开。当时楚国有位颇有名望的大臣,他多次听过墨子的言论,对其深为佩服。他劝说楚王,不应该怠慢墨子,这样会让天下士人寒心。楚王立刻派人追回墨子,并许诺封给五百里的土地,墨子最终没有接受,离开了楚国。

还有一次,是在古越国。那时候,越王听说墨子很有名气,就邀请墨子到越国做官,想以此博取一个礼贤下士的名声。越王开出的条件也是分封五百里的土地。墨子又一次拒绝了功名富贵,因为这并不符合墨家学派的理想。

第三是敢于担当。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墨子的一生,奔波在鲁、齐、宋、卫、楚、魏等诸侯国之间。他在各个诸侯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也亲身实践,来实现他的兼爱、非攻的理想。墨子及墨家学派总是积极地维护天下和平,匡扶正义,救亡图存。所以,每当有国家被侵略的时候,墨家总是自愿地、自觉地前往,或制止战争于未始,或帮助防守于围困之中,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这么做,没有国家邀请他们必须如此做。这就是墨家,这也是墨家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

在《墨子·公输》里面,就记载了墨子说服楚国国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故事。那一次,墨子出使楚国,用智慧与技术,折服公输班和楚王,让他们最终放弃了侵略宋国的意图。这是墨家“非攻”成功的一个典范。这篇文章在诸多中学语文课本中都有选录。

很有意思的是,墨子这次出使楚国,成功地说服楚王放弃进攻宋国。随后,墨子在回国途中,路经宋国,遇到了大雨。墨子想到城门里去避避雨,守城门的人却没有接纳他。这也说明,制止楚国侵略宋国的活动,宋国人是不知道的,这是墨子自愿、自觉的行为。他当然不会以此邀取名声,博取利禄富贵。在这篇经典故事的后面,引用了前人的一句话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在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都知道他。”这实际上是将墨家与其他诸子进行比较,墨家的确是不务虚名的。

在这本书中,还讲述了孟子心怀天下,主张人们培养浩然正气的故事,还有屈原抱石自沉的爱国故事,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苏武牧羊的故事,王安石变法图强的故事等等。在这些故事里面,弘扬真善美,彰显他们的崇高理想和情怀,可以启发读者,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理性地维护和平与稳定,清醒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增长知识,磨练才干,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我的价值。


作者:文华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