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童蒙文化十六讲》。这本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童蒙文化史研究”,在这本书中,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中国童蒙教育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时代童蒙教育的发展状况。书中可以看到先秦童蒙教育的起源,秦汉童蒙教育的初步发展,隋唐五代童蒙教育的兴盛,清代童蒙教育的变革,民国童蒙教育的新纪元。也可以看到,儒家经典与童蒙教育的关系,历代家训、书法、儿童游戏对童蒙教育的影响,也谈到了中国童蒙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这本书中的内容,可以为当今少年儿童教育和养育提供借鉴,推动童蒙文化的普及。
《中国童蒙文化十六讲》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金滢坤 主编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本书作者金滢坤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 “长城学者”,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分会主席团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分会副会长和秘书长, 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科举文化、童蒙文化、敦煌学及隋唐史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4部,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一等奖, 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在《中国童蒙文化十六讲》这本书的序言中讲到,童蒙教育是父母的职责、家庭的要务,同时也是社会的重要事业。它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童蒙教育事业从自在状态逐渐演进到自觉境界,又进一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童蒙文化。
我国童蒙文化的萌芽古已有之,后世不断充实,不断完善。近年来,形成了系统的学术体系和清晰的学科概念。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童蒙文化, 是指以儿童启蒙教育为核心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主要包括儿童养育、启蒙、教育、生活、健康、心理、文学,艺术、服饰、游戏、交友、礼俗、劳作和选拔等一切与儿童相关的社会活动、制度和文化传统,以及相关文化、思想、风俗和文物遗存等。
在这本书中,收录了十六篇论文,介绍了我国历代童蒙文化的发展状况,展示出我国童蒙文化的丰厚的积淀。
童蒙文化的核心是童蒙教育。而童蒙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培养和调动儿童的自为能力和自觉意识,比如,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帮助他们交友合群,促进他们积极向上,树立崇高的理想,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中国童蒙文化十六讲》这本书的自序中,作者讲到,近年来,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和蒙学再度升温,全国幼儿园、小学以及各类教辅机构,都讲授《弟子规》《三字经》等蒙书,这形成了一种时尚。
作者长期从事科举文化和敦煌学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中国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性,萌发了推动童蒙教育学科建设的想法。2015年,作者申报国家重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童蒙文化史研究”,对童蒙文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明确了研究的内涵和视野。
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童蒙文化史研究”各子课题负责人以及主要成员,共同撰写了《中国童蒙文化十六讲》这本书,对中国童蒙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在《中国童蒙文化十六讲》这本书中,第一讲“中国童蒙文化研究的回顾、展望与研究方法”,主要提出了童蒙文化的概念,对学科发展演变和研究历程进行了概述,重点对童蒙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跨学科、多学科的理论探讨和阐释,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也展望了童蒙文化研究的前景。
从第二讲到第十一讲,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了先秦时期童蒙教育的起源,后来的历朝历代的童蒙教育的发展情况。比如,第二讲是 “先秦童蒙教育的起源”;第三讲是“秦汉童蒙教育初步发展”,第四讲是“魏晋南北朝童蒙教育的多元融合与发展”;第五讲是“隋唐五代童蒙教育的兴盛”;第六讲是“宋代童蒙教育的全面发展";第七讲是“辽、西夏、金朝童蒙教育的民族特色”;第八讲是“元代童蒙教育的继承与发展融合”;第九讲是“明代童蒙教育的重振”;第十讲是“清代童蒙教育的变革”;第十一讲是“民国童蒙教育的新纪元”。
在这本书中,从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分为十个历史阶段,介绍了各个阶段的童蒙教育的特点,以及相对前后时段的传承性,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
第十二讲“儒家经典与童蒙教育”,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察举制、科举制的变迁过程,探讨了儒家经典对童蒙教育的影响,考察了各个时代童蒙教育中对《孝经》《论语》和“四书”等儒家经典的不同选择,分析了其中的历史原因与文化变迁。
第十三讲“家训与童蒙教育”,探讨了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传承,古代家训对童蒙教育的影响,古代家训与儿童品格的养成,介绍了唐代的家训、家风、家法与社会教化。
第十四讲“书法与童蒙教育”,概括地讲述了中国传统蒙学书法教材的编撰,以及儿童书法教育实践的情况,并对中国古代儿童书法教育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总结,丰富了学界对童蒙文化的认识。
第十五讲“儿童游戏与童蒙文化”,从儿童玩具和儿童游戏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儿童游戏与童蒙文化的关系,分析了玩具和游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探讨了这方面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第十六讲“中国童蒙文化对周边的影响”,介绍了中国古代童蒙读物在周边民族与国家、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探讨了中国古代童蒙读物对周边民族与国家、地区的影响。
在《中国童蒙文化十六讲》这本书中,回顾了童蒙文化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童蒙文化的研究方法,阐述了童蒙文化的理论,拓展了研究的视野,有利于弘扬中国童蒙文化。从历代的童蒙文化中,汲取营养,为当今少年儿童教育和养育提供借鉴。
在这本书中,参与编写的学者都是海内外著名的专家,而且来自历史学、教育学、文献学、文学、敦煌学,美术学、心理学等不同的学科。对中国童蒙文化,进行了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开启了童蒙文化研究的新模式,促进了童蒙文化学科的发展。
中国童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民众日常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而且,始终承担着传统文化的启蒙与传承的任务,肩负着家教、社会教化及儒家伦理道德普及的使命。在这本书中,介绍了中国童蒙文化中最淳朴、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不仅对当代国民大众的行为准则、礼仪教育和引导十分有益,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树立国民的自信、自强精神。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从汉代至清朝末年,中国童蒙教育是在儒家的价值理念下展开的。在童蒙教育中,通常以《孝经》《论语》为核心,以其他蒙书和童蒙读物为基本材料。
在《中国童蒙文化十六讲》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童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中国古代蒙书、家训不仅集中体现了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文化观念,而且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最基础、最核心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从有关儿童行为举止的家训、学则、礼仪、风俗等文化中,可以看到丰富的生活智慧。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内容,不仅仍适用于现今的少年儿童,而且对成年人也有借鉴意义。比如,在这本书中讲到的“立身之本,义让为先”“居必择邻,慕近良友”“勤耕之人,必丰谷食”“欲立其身,先立于人”等等睿智的箴言警句,都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智慧。
《中国童蒙文化十六讲》是一部研究古代童蒙教育的专著,回顾了历代童蒙教育的发展历程,挖掘了古代童蒙文化中的精髓,介绍了中国古代有关儿童的家训、学则、礼仪、风俗等方面的丰富的内容。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助于改善当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同时,也可以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