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书人剪影 | 王建辉:守望者与擎火把的人——相会于陈昕的10本著作

作者:王建辉   2024年06月03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至少是最近的二三十年里,陈昕是出版界一面将出版业绩与学术研究结合得很好的旗帜。在他的参与和主持下,上海出版界出了不少好书,世纪出版集团办公楼第一层的展厅算是一个缩影。他个人又专注于出版研究,成果颇丰。以前我就读过他的一些著作,最近承他签名赠送了10种著作(其中有6种7本冠以“陈昕作品”的名目),让我这个曾经的出版人与现在的读书人,有机会比较有系统地阅读,这一读便经年。在阅读当中,我首先注意到他说自己的所有文字,都来源于“对于出版工作的热爱与担忧”(《出版忆往》后记),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定位。职业热爱很好理解,中国历来的大出版家都有对职业的热爱,叶圣陶便说过编辑是他一生的事业和职业。陈昕也说他“选择出版作为终身职业”,是出版事业毕生的守望者,生命的价值全在于此。职业担忧则是一个新的提法,也是一个出版人充满虔敬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的起源。出版人不容易心忧天下,有那么一点职业担忧,便是心忧天下的具象。

陈昕

陈昕工作的上海,一百多年前就是一个出版高地,在陈昕这一代也是一个出版高原。在出版高原上产生的这10种书构成一个组合,既是一个时代的留痕——这个时代出版及其所能达到的高度的一种折射,也大体概括了他在出版研究方面的成就。若要对这些成就加以条分与归纳,我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观察。

一、出版经济学研究

陈昕主要的研究及其成果,无疑首先在这一方面。他是研究经济学出身的,或者说他的本业是从经济学编辑起步的,经济学成为他头一个关注的领域。在学林和上海三联作为经济学编辑,他策划和编辑了一系列经济学著作,他自己时常提起的有“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并为这套书开启了中国经济学的“上海三联学派”而自豪,他还自称“经济学编辑的底色从未褪去”。陈昕除了研究经济问题,还能够将经济学的知识与长处运用到出版领域。在出版界,他与巢峰一样成为出版经济研究的两个代表人物和两座高峰。从目前的格局来看,我不知道后面有无来者。

陈昕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消费经济学批判》《中国图书出版业经济分析》《中国出版产业论稿》《中国出版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出版经济学文稿》等。他的《书之重,评之轻》(陈昕书评选)也应该属于这一类著作,因为大多是作为经济学编辑的他对自己所策划编辑的经济学图书的评论。《消费经济学批判》是他早年做经济学编辑时与他人的合著(很少见陈昕与他人的合著)。《出版经济学研究》一书是前面提到的几篇重要的出版经济研究论著的集合,包括《中国图书出版业经济分析》《中国出版产业发展阶段研究》《中国出版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数字网络环境下传统出版转型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五篇。林毅夫在《出版经济学研究》的序言中有过很高的评价,我无须多言。关于陈昕在出版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他曾应本人之请有过一个概括:“《出版经济学研究》尝试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包括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理论等,对中国出版业作了系统的研究,涉及出版产业的特殊性,中国图书市场的形成机制,中国图书定价制度和机制的演变,中国图书市场竞争的形成与展开,出版组织的演化和治理结构,出版产业的转型发展及数字化等问题,系我国最早全面系统研究出版产业问题的经济学著作之一。”我认同他的这个自我认定,进一步说,这既是对一本书的提炼,也是对他的出版经济学研究的总概括。而能够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学术定位,其实是他的一个长处,李频有一篇文章提供了又一个佐证。伍杰编《书评30家》时给陈昕书评写评论:“考虑到陈昕书评的专业性,伍杰还特意致电请陈昕自述书评个性。《书评30家》对每家都有简评。对陈昕的简评则将陈昕信掐头去尾,引述为‘评’,堪称对陈昕的格外尊重吧。长期在中央机关、领导人身边工作,做事细致尽心可以想见。看到陈昕致伍杰信之前,我没想到伍杰先生会这么细心编书。”李频提到的专业性,当是指陈昕书评的经济学专业内容。

《出版经济学研究(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作者:陈昕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曾有人关注出版经济学的研究对于他的从业有什么帮助,他回答:“这使我比较敏锐地把握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把这些观察运用到管理工作当中。” 这便是学以致用,也是出版研究对于出版工作所具有的一定的指导功能。

二、编辑出版工作实务研究

陈昕在这方面的成就,丝毫不比出版经济学的研究逊色。出版实务是陈昕的职业,以实务为研究对象,可以见真章。因此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扣紧出版工作实践,不是务虚的研究,不是学院派纯学理的研究,故而这些成果既是他工作与思考的记录,对于工作也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指导性。在这方面,他有《编匠心集》、《出版忆往》、《出版留痕》、《总编辑叙谈》、《理想在潮头:给青年编辑》、《高擎火把的人》(陈昕出版演讲录,上下册)等著作。这几本著作可以抽绎陈昕的出版思考与思想,可以供人归纳总结与研究。《编匠心集》是他的第一部编辑论集,我与这部文集有一点渊源。20世纪90年代初期,几位朋友策划一套“中青年编辑论丛”,并请出版界的老领导担任主编组成编委会并审稿。陈昕这一本记得是我向他组稿的。这部书我是读过的。现在我想,后来提倡“工匠精神”,陈昕的这个书名里的“编匠”,不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工匠之意吗?而且这个提法还要早上20年啊。这本书不在此次赠送的10种里。后面的这5种书则是最近才阅读的,有几种是他在退休后写的。显然比最早的那一本更有高度与深度,毕竟角色不一样了,站得更高也看得更远,从业经验与体悟更为全面深刻。

如果对这几本书简单分一下类,我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工作研究论著,有《出版留痕》、《高擎火把的人》(上下),陈昕的一些在业界发先声有反响的重要提法,在这两本书中都能找到。在这10种赠书中,我读得较为仔细的也就是这两本。《出版留痕》一书,书前有几篇比较好的序,分别从出版管理者、出版学术研究者和出版媒体从业者三个角度,解读了作为出版改革者与思考者的陈昕。尤其是学者李频写的那一篇有深度,对陈昕的学术理路与思想结构梳理得很清晰。全书43篇文章,目录上没有明确标示,作者后记说包括出版观、出版研究、出版改革、编辑工作、出版人物和人大政协提案等几个部分。我愿意重点提出三篇文章。一是《我的出版观》,这篇文章对自己出版观形成的来源与过程的提炼,以及内容、技术和资本三个维度的思辨,可以成为出版工作者的重要资鉴。二是《勇敢地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任》,指出面对市场的短视本性,出版人和出版机构有必要坚守住自己的文化责任,出版更多的好书、精品。三是《论图书出版经营的创新》,企业需要经营得法,作者认为创新出版经营是一种战略,是走出经营困境的生存发展之道。这三篇文章正好是一个出版人应有的品字型的价值观修养与能力结构。另一本书《高擎火把的人》是陈昕二十年间(1996—2015)的演讲集,“高擎火把的人”寓意很好。在此书的卷首语中,陈昕说,出版是冲破人类黑暗与蒙昧的火把,做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就是高擎文化火把的人。这是他做出版工作的追求与要求。演讲最容易见出思想的闪光。他演讲的内容很丰富,眼界很开阔,在出版界可能少见一个人能有这样广泛的话题,厚厚两大册,从内容产业到“中盘”理论,从出版组织到体制改革,从文化理念到企业经营,从书本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到世界,表明他不仅是一个务实的出版工作者,也是出版界兼有高度和深刻性的思想者。

《高擎火把的人:陈昕出版演讲录(上下册)(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昕 著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另一类是回忆随笔与漫谈,都是他根据自己的经历来谈编辑出版工作。回忆随笔有《出版忆住》(陈昕出版随笔选),我读这本书的一个感觉是,任何一个人做出版工作都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师长在引领,有同行在伴随,睿智的人总是从师长与同行那里汲取前行的勇气与力量。《理想在潮头:给青年编辑》《总编辑叙谈》两本书是和青年人谈编辑出版的。前一书在封面上更有一个提示:“写给青年编辑的理想之书”。他在给青年编辑做讲座时,非常恰当地引用了马克思关于职业的名言,说我们干的这一行正是马克思所说的那种高尚的人们可以为之洒下热泪的行业,是一种神圣而美好的职业。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职业热爱。个人觉得这是对我们这个职业最好的一种阐释。陈昕还以身说“法”谈自己的经历与经验,他建议编辑要有自己的书目单,五年十年或更多年之后回头看看自己的编辑书目。这个建议充满一种文化责任意识。这两本书都可以作为青年编辑的案头书,尤其是后者,只有5万字,又有可读的故事,年轻人看得快,一个上午一口气即可读完,但也要明白实践起来可能要花上若干年的时间。

这两类的主题其实都是一个,就是出版工作之“我见”。这个独一份的“我见”很宝贵。

三、出版前沿理论的研究

陈昕总是能站在出版实践与研究的潮流前头,提出问题,寻找对策。在中国正在进行WTO谈判,将进未进的时候,他便关注出版业与WTO的关系,研究成果便是《WTO与中国出版》。这本书是2000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出版后他曾寄赠一册,那时便曾读过。这方面的内容含在这10种著作之内。这些书中有一本《数字网络环境下传统出版社的转型发展》,表明数字出版刚出现时,他就对数字出版做了研究,是这方面的成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这本书是系列论文的结集,主要内容是探讨互联网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将如何影响图书出版行业的未来。对于一个做传统出版的人来说,做这样的课题,其实是很困难的。但陈昕似乎游刃有余,反映出他为中国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所进行的探索和努力。他并就这个问题作过演讲,最末说:“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走到了一个临界点,基于互联网,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开始加速,数字平台和数字渠道日趋完善,数字商业模式逐渐成熟,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涌现,这些昭示着对传统出版既有模式进行变革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时不我待,到了进行重大抉择的时候了。”不失为警醒出版人之语。

《数字网络环境下传统出版社的转型发展(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作者:陈昕 著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陈昕能站在出版前沿,从世界出版格局与走势来观察中国出版,与他密切关注世界出版潮流有关。本书中有几篇便是他的考察报告:《美国传媒集团考察》《美国数字出版考察报告》。他是带着中国问题去进行考察的,其中一篇的副题便是一个佐证:兼论中国出版业长期发展的若干问题。陈昕是一个很有世界眼光的出版家。他曾对我说他去法兰克福书展,每次都很投入,每个馆都认真地看,有次把皮鞋都走掉底了。自然每次都会有收获。从世界出版汲取养分,是他与不少出版人不同的地方。我曾对另外一位负有相当责任的出版人说到法兰克福书展的重要性与启发性,那位同人回来后对我说没有这样的体会啊。我想,这便是两者的差距。

他的这种世界眼光的来源,可能最早来自他1988年到德国的考察。他在许多场合多次讲到他在德国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的所见所闻,这家出版社对于德国战后重建与文化复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他讲的这个故事,我也有一种心灵的震撼。这也是他比国内其他的出版人更有世界眼光的原因之一。

陈昕是望之也严即之也温一类的人,他似乎对我传达给他的他人的这种印象,表现出一点讶异与好奇。其实他的文字也是如此,看起来是高头讲章的外貌。他自己的书里有一个自序,将自己的书评文字称为“刻板”的书评,他的著作也有一个这样的“刻板”的外貌。但他的文字还是有温度的,不乏人文关怀。这在《理想在潮头》《总编辑叙谈》两本书中有更多体现。这样一些书,集中体现了陈昕四十年的出版人生和思想历程,其间他心无旁骛,对他来说,一生做好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出版。他与他的企业把“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作为使命与追求。对于这10种著作,我还缺少阅读的深度,有学者给他写的序里有几段话写得很好,我直接转抄下来几段:“他的经历是与中国出版一起的,这三十年中国出版业的几乎每个转型发展的关键点,都有他的声音与人影。他是中国出版业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实践者和见证人。”“‘编辑不能谋食不谋道’。他把上海世纪集团的使命追求确定为‘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这体现了他的出版观与价值观。我们从他的书评中,清晰地看到了他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抱负与情结,这在今天尤为难能可贵。”(倪为国语)当然,历史在一页一页翻过,一代人只能完成一代人的使命。但也许当代人有过的一些努力可以烛照未来的人们。套用陈昕本人在一篇演讲里的话,出版事业高如山,当代人所能抵达的海拔,正是未来的起点。龚曙光在一篇访谈录里说得很好,历史会记住陈昕这一代出版人的努力。而他的这些著作,正是人们不会忘记甚或要研究的重要文本,作为守望者与擎火把的人的出版家的思想,就在这些书本里。

(王建辉:出版人,编审,出版韬奋奖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昕: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中国出版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本文经陈昕同意授权转载)

作者:王建辉

(本文原载于:《编辑学刊》2024年第3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