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历时三年打磨的“中国好书”,当代青少年和家长从中能学到什么?

作者:李丽   2024年05月1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中国和平出版社社长林云参加颁奖典礼

2023年是宋庆龄诞辰130周年,逝世42周年。对于当代的孩子来说,与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那一代相比,不是那么熟悉宋庆龄和她生活的那个年代。为了让这位伟大闪耀的人物走进当代青少年的心中,2023年11月,中国和平出版社邀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执笔创作,专门面向9-16岁的青少年读者,推出了文学作品《国之瑰宝——宋庆龄的故事》。通过这部作品,希望青少年能够铭记宋庆龄的崇高品德、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继承和发扬她的伟大精神,激励自己早日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月23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播出的《全民阅读大会·2023年度中国好书》盛典上,44种2023年度“中国好书”正式揭晓,《国之瑰宝——宋庆龄的故事》不负众望,荣登榜单。主办方给予这部作品的颁奖词是:本书描绘了“国之瑰宝”宋庆龄光辉的一生,展现了这位二十世纪伟大女性坚定的信仰、不懈的追求、高洁的境界以及非凡的人格魅力。

《国之瑰宝——宋庆龄的故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作者:秦文君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本书朝着孩子们向往的方向出发,娓娓道出宋庆龄不平凡的故事。孩子们能看到书中她是如何利用个人影响力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革命,揭露侵略者和不抵抗者的真面目,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为了改善中国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做的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付出的努力。

对于当代青少年,他们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宋庆龄从小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积极运动、独立思考、理想远大、心怀仁爱、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和热爱一切美好、永远保持优雅的个性魅力;当代家长也可以从宋庆龄的成长和她父母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启发,摆脱“功利性”教育的焦虑,学习如何培养孩子拥有宽广的视野、高贵的人格、博大的胸怀。

一本打磨近三年的“中国好书”

秦文君老师在北京宋庆龄同志故居调研

如何面向青少年讲好宋庆龄的故事,对作家的个人学识、文学修养、历史责任感、案头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中国和平出版社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秦文君为最佳的作家人选。

秦文君从事跟宋庆龄事业有关的研究多年,与这位伟人颇有渊源,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儿童文学创作经验,但她坦言:“最初接到出版社约稿,真的感觉很难。因为写宋庆龄先生的书以前出版过很多,史料就是这些,这么多人写过,我能不能写出跟别人不一样的、适合孩子们读的版本……自己虽然写过《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等90多本书,但基本都是小说,属于虚构类文学。对于文学的另一个门类——书写真实人物生平事迹的非虚构类作品,写作经验比较少,现在要用儿童文学的笔法讲好这样一个伟大人物的故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但宋庆龄是她从小就特别崇拜和敬仰的最伟大的女性,小时候最喜欢的文学启蒙读物《儿童时代》杂志就是宋庆龄创办的,工作后又审读了若干研究宋庆龄的书稿,参与了一系列和宋庆龄的事业有关的活动。“越走近这位伟大的女性,就越被她非同一般的经历所吸引。”因此,秦文君决定“要让这位伟大的人进入孩子们的心里,我必须要写好这本书,向孩子们传达出她坚定的信仰、不懈的追求、高洁的境界、非凡的人格。”

埋藏在心中的创作热情一旦被点燃,秦文君就沉浸到创作思考和资料收集中。她推掉了所有杂事,用了500多天的时间,收集、阅读、鉴别500多万字的资料,并深入宋庆龄创办的机构、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寻找上海市、上海各区县档案馆发布在平台的文献,以及近年来中国福利会等机构发掘出版的、鲜为人知的“203档案”,查找上海文史研究馆有关孙中山和宋氏家族的所有文章,竭尽全力地去搜集可靠的材料。

前后打磨近3年,最后出版的图书仅有7万余字。秦文君采用纯净、通透的写法,以清晰简洁、便于孩子们理解的叙述方式,按照年代顺序描绘了宋庆龄的成长轨迹,完成了《国之瑰宝——宋庆龄的故事》一书的著述。

从孩子的视角讲述伟人的成长

阅读交流会活动现场

4月21日,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国和平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宋庆龄的故事公益分享暨阅读交流会”上,秦文君向现场的小读者和家长讲述宋庆龄奶奶故事的同时,也介绍了她是怎样从孩子们的视角——“她的家在哪里,她的家人有什么故事?她的兄弟姐妹怎么样?她童年的时候有过怎样的经历?最后她为什么会成为伟大的人?她中间遇到了什么磨难?”来创作《国之瑰宝——宋庆龄的故事》一书的。

为了避免将这本书写成扁平化的伟人故事,秦文君借鉴了小说严丝合缝的手法,在浩瀚的史料长河中采集珍珠,用点面结合、环环相扣的方式,刻画真实而立体的人物,讲述历史事件和社会规则,力图还原被遗忘的许多细节,让史实、人物以及人物关系清晰、洗练,相互映照,经得住小读者的揣摩、提问。

她描写宋庆龄从小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宋庆龄透过车窗看着街上的景象,街边摇摇晃晃走路的小脚女子引起了她的注意……看着女子的两只脚像被过度修剪的盆景,宋庆龄感到揪心,她知道这是封建思想对女子的残害。她还看到一帮穷苦百姓,穿着破旧的衣裳,光着脚,挑着沉甸甸的担子经过,这让她难过的心情再次翻腾不已,不由得悄悄地叹息了一声。”

她在字里行间呈现出家庭对宋庆龄成长的重要影响,母亲倪桂珍出身书香世家,聪慧、识字、明理,是一位优秀的知识女性。母亲对孩子们要求严格,从不溺爱,时刻告诫孩子们不能养成偷懒、撒谎、饮酒、赌博等不良习惯。在严格的家风下,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仅勤快、能干,还养成了节俭的好品德。

父亲宋耀如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慈父,对他们几乎有求必应,经常陪他们爬山、露营,重视锻炼他们的忍耐力。他发现二女儿庆龄爱听故事、爱阅读,便常常在书店买书送给她,还特意从国外购置大量英文读物给她。宋庆龄在美国求学期间,父亲一直千里迢迢地从国内给她邮寄书信和简报,并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她谈论国内的局势,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宋庆龄内心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强烈热情。

父母的引导、培养和教育,奠定了宋庆龄成长的基础。宋庆龄的父亲得益于少年时求学、拼搏而改变命运,所以特别注重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开阔眼界。宋庆龄幼年进入当时上海数一数二的教育思想相对开放的中西女塾读书,这所学校的校训是独立、能干、关爱、优雅。毕业后,宋庆龄考取了赴美留学资格,到美国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读大学,该校的办学方针极富前瞻性。宋庆龄珍惜所有的机会,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刻关注祖国的发展,为她最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当代家长的启发

阅读交流会活动现场

宋庆龄的成长历程以及后来关于儿童教育的理念,对于今天常常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陷入焦虑的家长,又有什么启发? 

对此,秦文君表示:“无论是100多年前宋庆龄父母超前的教育理念,还是宋庆龄本人为国育人、‘缔造未来’的教育思想,都是一种非常宽泛的教育思想,是从整体上树人。比如宋庆龄的父亲鼓励他们多运动,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磨练,以此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信念。”

宋庆龄小时候上的中西女塾也十分注重体育运动,因此在后来宋庆龄长期从事少年儿童工作时,她也倡导孩子们要热爱运动,经常晒太阳,首先拥有好的身体,再去努力读书、做事。“既要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孩子们最好的抚慰,又要培养孩子们经得起风雨抗挫折的能力。让孩子们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就是给他们适当的土壤、阳光和水分,然后靠他们自己去长成大树。”

秦文君强调,我们还是不要有那种特别具体和“功利”的教育目标。如果一心想着要把孩子培养成名人名家,一定要进一流的名校,否则就否定一个孩子……考不上名校难道就是这个孩子没有出息,没有未来吗?“家长对孩子的爱,不应该因为孩子没有达到你给他设定的目标就变质,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纯粹的、无条件的爱。”

“家长在教育上的目的性过强,也会传染给小孩,有些孩子在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很容易灰心,失去自信,甚至陷入抑郁。一个孩子在一个小的班级里的排名,不代表他将来在社会上的排名,未来的社会是不断变化、难以预测的……教育应该是从孩子的素养培养上做好准备,让他们具备了很好的素养,然后自己到社会上找到位置。”

秦文君认为,像宋庆龄父母那样倡导平等、博爱、包容的教育理念,在当今也属先进。他们不重男轻女,提倡男孩和女孩都要自立、自信、自强,具有社会责任心,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他们言传身教,为子女做出榜样,比如宋庆龄的母亲经常去接济穷人,虽然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跟她一起去,但是会对他们产生耳濡目染的积极影响,再比如母亲喜欢弹钢琴,宋庆龄在充满美好艺术氛围的家庭里长大,自然也很容易成长为多才多艺、气质优雅的人。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宽泛和多元的,不应该是功利的、狭隘的。

从宋庆龄的成长经历,我们还可以看到,“阅读是孩子走向卓越的第一个台阶。”但在今天多媒体的冲击下,如何才能让儿童保持对图书的热爱?秦文君说这可能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和挑战。她认为当下孩子们最大的困难是很难静下心来。过早地接触新媒体,可能会导致儿童常用词汇量减少……从文字中抓取事物本质,也就是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等阅读能力下降。

“互联网时代的另一个现象是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风潮思维。大家常常为同一件事情愤怒或者高兴,人云亦云,很多人跟风,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秦文君指出,“所以我们必须要建设书香社会,让孩子们多读书,培养智慧、独立、才华多样、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作者:李丽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