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中国式家庭的隔代教养,《外婆家的马》让爱和陪伴看得见

作者:陈楠 默默   2019年04月1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隔代教育是中国式家庭特有的养育方式,当代生活中年轻人忙于工作,常常由祖辈与孙辈共同生活。绘本《外婆家的马》所展现的正是隔代教育的空间。它用细腻的笔触,从外孙充满想象的养马入手,刻画了外婆与外孙的生活日常。百道网专访了本书的编辑海燕出版社图书编辑部主任郑颖,请她分享了《外婆家的马》创作初衷以及历程。

《外婆家的马》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作者:谢华/文 黄丽/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2019年3月,海燕出版社出版的图画书《外婆家的马》进入“收获季”。在入榜百道好书榜2019年3月少儿类好书榜单的同时,还入选了国家图书馆少儿馆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图画书创作研究中心合作评选的“原创图画书2018年度排行榜”。

《外婆家的马》从男孩子喜欢的“养马游戏”入手,展现出外婆呼应小东西天马行空的幻想,装作家里挤满了马的忙碌与无奈,祖孙二人共同演出了一幕欢乐的家庭喜剧。绘本细腻地刻画了慈祥的外婆和调皮又可爱的小外孙形象,祖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展现出中国式隔代教育中的爱与陪伴。

“这是一本贴近中国家庭生活,具有温情质地的优秀图画书。”“原创图画书2018年度排行榜”的入榜点评这样形容《外婆家的马》,两位作者深谙图画书语言,整本书的色彩变换构成了一首想象力的狂想曲,为这个简单而隽永的故事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无尽的想象,同时也牵引着读者去体会那份浓浓的亲情,真正做到了“画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式亲情,展文化自信

一个人成年后的成就,多半受益于孩童时期的启蒙。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展现的魔幻元素,几乎都来自于小时候与祖父母生活时受到的启发。外公将南美洲动荡的战争说给他听,带他去看冰块;脑中满天神佛的外婆告诉他屋子里还有死去亲人的魂灵,以及会飞的猫和会说话的大象。

同样美好的童年生活其实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儿童文学作家谢华和外孙“小东西”在假期时经常玩“养马游戏”,小东西在脑子里幻想在外婆家养了几十匹马,谢华就在现实生活里忙叨起来,为小东西的马腾挪空间……祖孙俩玩得不亦乐乎。文本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中,又充满了孩子的想象力。最终,谢华将自己真实的体会写成了少儿文学《外婆家的马》。

“《外婆家的马》不是一个童话,更不是一个故事,也不是一个寓言,它所展现的是中国当代人的生活。”海燕出版社图书编辑部主任郑颖表示,这本书源于生活本身,通过真实的生活,再用文字将其升华出来。因为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因而充满了穿透力,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隔代教育,以及中国式家庭的爱与陪伴。这是本书最大的看点,希望能够给予中国式家庭积极向上的引导。

隔代教育即由祖辈看护孙辈,是目前中国最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之一。中国式家庭的爱和陪伴,不仅仅是单方的,更是祖孙辈之间互相地陪伴。“在书中,当孩子想象的马匹越来越多到了45匹,甚至在一页上画不下的时候,也意味着外婆的空间被孩子游戏的空间不断压缩和挤压,可是外婆虽然生气却因为爱而无奈。”郑颖向百道网解析故事的内涵,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外婆累着也幸福着,外孙玩着也感激着。

这一份镌刻在祖孙两人之间的爱和情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反复倡导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文化自信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郑颖认为,文化自信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中国人的情感就是中国人的文化。“隔代教育这种中国式家庭独有的养育方式,这种中国式家庭特有的亲情表达,展现出了当代中国的百姓生活,真实、朴素、感人,甚至能够征服世界。”她说。

适合三代人共读的绘本

融汇了祖孙两代人真实情感的故事,其故事内核的厚重性尤为突出。“《外婆家的马》是一本适合一家三代人共同阅读的书。”郑颖向百道网介绍了该书三种读者群体的阅读视角和价值。

第一代是祖辈而言,虽然说他们有着时间和精力帮助儿女带孙辈,但很多老人并不懂得教育。他们和故事中的外婆一样给孩子洗澡、做饭收拾玩具,可不一定会保护孩子想象力,也许面对孩子异想天开地骑着竹竿当马儿,斥责道不要胡闹了。而从书中,则能学习到育儿的经验,如何陪伴孩子玩游戏,如何保护孩子等各种教育理念。“长辈在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要放下身段用孩子的眼光、游戏的视角看待世界,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郑颖说。

第二代是中间一代父母辈。他们正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期,忙于工作和进修在时间上无法全身心的照顾孩子,而由父母帮忙照顾孩子。他们可能在绘本中看到自己的父母,会体验到祖辈带孩子的辛苦,同时能够感激因为祖辈参与抚养孩子,避免了他们很多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也可以从绘本中感受到自己在忙碌时忽略或遗憾错过的,由祖孙两代人创造的美好记忆。

最后则是对孙辈而言,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感受到祖辈对他们的付出。“不少孩子在给出版社的留言墙上都说道,这就是他的外婆或是奶奶,每天给他做饭、洗澡、哄他睡觉,跟他玩耍。而书中小东西对于外婆的回馈,也能让孩子学习感恩之情、回报之意。”郑颖说,这本书很有意义,无论对于孩子、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有意义。

画家与作家相辅相成

好作品的发现、孵化过程,本身也是一段意义非凡的经历。

《外婆家的马》是由儿童文学作家谢华和图画画家黄丽共同打造的。而郑颖找到谢华的《外婆家的马》原文本用了10年,和黄丽一起打磨与原文本配适的画风又用了3年。

“绘本与其他艺术作品的创作并不相同,它是编辑、作家、画家三人的共舞。”郑颖认为,在绘本创作之中,画家跟作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画家对作家的文本有共鸣,才可以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她说,“在某种程度上画家很挑剔文本的,只有内心对这个文本产生感情,他才能把这个文本画好。”

郑颖与黄丽最先熟识,两人合作的《安的种子》获得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优秀儿童图画书奖”。此后,两人一直在寻找下一个能够与之产生共情的文本故事。“我们10年间,从《安的种子》到《外婆家的马》,一直在寻找这个有空间的文字书。”郑颖说,绘本不仅仅是“有图画的书”,它是文字和图画共同构建出的世界,两者相互交错,彼此补充。因而绘本的文本必须要有想象的空间,如果只是很呆板或是详实的文字描述,那就是太普通的插图和文字了。

郑颖、黄丽与谢华及其文字结缘于2015年10月的一次图画书签售活动。郑颖合作多年的作家萧袤向她推荐了这篇谢华的小文本《外婆家的马》。彼时,《外婆家的马》是谢华未出版的作品集《小东西》中的一篇。虽然最终的文稿有过修改,但还是充满了外婆的絮絮叨叨。而文章的最后小东西说,“什么马,我现在养的是老虎,星期六我会把他们带到你家去。”更是谢华外孙子的原话,充满着童言童语的趣味。

郑颖和黄丽在听到文本的第一眼就被打动了。“因为黄丽从小也是由外婆带大的和外婆有着很深的情感,而《外婆家的马》正是谢华基于自身带孙辈的生活经历所创作出的作品。”郑颖说,谢华和黄丽虽然对于隔代育儿所经历的角度不同,但彼此都拥有对中国式家庭生活的相同感悟,这让作家和画家在文学的艺术上碰撞出了火花。

绘本创作与拍电影有很多相近之处,都是用画面语言,但是如何将演员和剧情相匹配就需要经由情感的共通,就像一个演员要体验过生活后才能演戏一样。

郑颖也在其中体悟到了共情,由此郑颖、黄丽、谢华组成了《外婆家的马》创作团队。“三年的时间,现在想起来就像在昨天。”三年里,三个人仔细推敲了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画,用严谨和专业的态度将书尽力做到尽善尽美。

左页现实,右页想象

相较于绘本中文本的机缘巧合和不可多得,绘画创作的过程可谓呕心沥血。

《安的种子》因文本特点画风充满禅意,而《外婆家的马》来自于小东西的天马行空和外婆的温情,画风的定位是充满想象力的浪漫。“虽然风格不一样,但是想要抒发感情的愿望是一样的,而且内核都是最中国的元素,所以虽然《外婆家的马》从表面而言颜色和用法和《安的种子》都不太一样了,但最终所呈现的还是中国绘画理念的精髓。”郑颖告诉百道网三年里三人打磨绘本的经历。

画风确定之后,新的问题是怎么让扎根于生活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将文字中的理念、文字蕴含的想象力由图画表现出来。从竹竿变成的马是怎样的形象到骑马是如何动作的,所有文字之中的未尽之意,都需要画家的巧手一点点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谢华也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创作,而绘画也赋予了书新的生命力。

“无中生有”并不容易。在创作绘画的过程,郑颖每月要去黄丽家,而每次讨论图的分布和和细节问题要讨论至半夜二三点,期间电话微信更是数不胜数。绘画的过程就是不断推翻和重塑的过程,仅就巨大的改动就高达六次之多。郑颖坦言这是他们成书过程之中最大的挑战。

为此,她和黄丽还从《游戏力》中陪伴玩耍式的养育理论,进一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后回归孩子的角度创作图画。她认为,图画书不能只是通过成人讲述的方式才能让孩子看得懂,而是一个不认识字的孩子也能完全看懂这个故事,只有这样的书才是一本好的书。

因而他们在创作之中尽可能的使每幅图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和连贯性。比如在竹竿变骏马的过程中,小东西无论是骑着竹竿还是驾着骏马,都是在讲故事,用这一细节将现实和想象构建在了一起。不过更多的时候图画的修改更是为了服务于主题,不断做减法,让主题直白地凸显出来。

无论是图画,还是文字,最终都是为绘本的主题所服务。正如郑颖所说,《外婆家的马》左页是现实生活,右页全是想象,是小东西想象中的他与马的世界。文字和图画的交融,把想象力融到了这本书的创作里。

(本文编辑:安宁)

作者:陈楠 默默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