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云散月明谁点缀——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眼中的张秋林

作者:林云、谈炜萍、凌云   2018年06月1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本网自首发张秋林《写在告别时刻的告白——刻骨铭心:那些事,那些人》以来,为之点赞、热评、感言者,依然不绝如缕。本网在此再选发三篇读告白有感的文章,以飨读者。这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记述秋林社长从业的大格局、为人的真性情,款款道来,历历如绘。由此可以感悟到:一篇文章能如此广受瞩目,牵动人心,其实是其来有自。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读张秋林社长告别文有感

林云

五月八日,百道网一篇两万五千言的《告白感言》引起了出版圈不小的震动。写这篇文章的,就是我曾经的领导、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张秋林社长。虽然我已于去年六月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调至中国和平出版社,但读到此文,仍是感慨万分,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对于张秋林社长,出版圈的人,应该都不陌生。“择一事,终一生”,他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当了三十年社长,让一个籍籍无名的地方小社登上了世界童书出版社之巅,书写了一个个书业传奇。他钟情出版事业,三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潜心耕耘。他对出版事业饱含深情,充满激情。他的出版理念、敬业精神、为人处事,都为业界称道。我很庆幸,在我初入职场的时候,遇到的是这样的出版领路人。

2005年4月,我即将毕业,当时的我对于毕业的去向,还在选择中徘徊。或许,冥冥中自有安排,当我听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正在招人,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投了一份简历。谁知,马上就收到了张社长的回复,让我去面试。面试完,张社长就确定了我的入职,并为我介绍了出版社和编辑工作的大致情况,还派专人帮我办理转户口、调档案等相关事宜。由于我的个人原因,我希望去北京公司工作,张社长也很爽快地答应了。6月,我去社里办了入职手续。7月,我就开始了在北京公司的工作。一切迅速而有效率。这就是张社长给我的第一印象:亲切和善、果断干练。而在我以后的工作中,也一再印证了我的看法。

张社长个子很高大,看似威而不猛,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性情中人,为人豪爽,内心善良,有时感性,总之没有半点领导架子。我工作的北京公司,一直承担着社里在京的一些接待和联络工作。张社长来北京办事,大多会到公司来。北京公司的办公地是在北三环边上的一个闹中取静的商住两用小区里,环境非常好。社里买的是两套上下层的房子,装修成了复式结构,楼上住人,楼下办公。偶尔社里来人或社长出差都可住,方便交流工作。其实,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从2002年开始就设有驻京的机构,应该是最早一批驻京出版机构了,这与张社长“敢为天下先”的战略眼光和做事魄力也是相符的。

虽然我当时是刚入职的编辑,但张社长来公司的时候,会跟包括我在内的每个员工聊工作情况。我们做的图书版式、插图风格、封面设计等,他会给出很多具体的意见;他写了一篇好文,会先发给大家看,也会很期待大家的反馈;看到好选题,他会特别兴奋,并带着我们想尽办法去签下合同……我记得我最初编校过的稿子,张社长会拿去看看,告诉我“可改可不改的不要乱改”,要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我写的选题审稿意见,张社长也会要去看看,觉得好的还会推荐给媒体发表……我想,社里很多年轻的编辑应该多有过此种经历。“有教无类”,只要肯干愿学,张社长就会给大家机会。

张社长还会和公司员工一起聚餐,凝聚人心,活跃团队气氛,让大家也备感亲切。连中午给我们做饭的阿姨,也常常得到他的关照。我尤其记得在我休产假期间,张社长还亲自到我在五环外的家中探望,让我很受感动。因为办公的环境像一个大家庭,社长又很亲和,也充分信任大家,北京公司的团队氛围很好。工作虽然忙碌但是做得很舒心,整个团队也因此表现出了超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我逐渐成长。2006年10月,在我参加工作一年多的时候,张社长任命我为北京出版中心编辑室主任,开始协助部门负责人做一些管理工作。2008年9月,原中心负责人因个人原因辞职。张社长决定,由我来接任,作为副主任主持北京部门的工作。对我来说,这既是张社长对我的信任,也是一次莫大的挑战。因为当时的北京团队极其年轻,人员要么是刚毕业不久的,要么是没做过图书编辑的。我算是里面做编辑工作时间最长的,但也才工作三年多。虽然我已经做过一些管理工作,可是不管是编辑业务还是管理能力,都存在经验不足的地方。但张社长敢于打破常规,大胆用人。在我任职期间,他作为分管社领导,一直鼎力扶持并充分信任我的工作,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平台去展现和成长。2012年9月,我参加集团竞聘,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副社长。这次竞聘成功,既得益于集团政策,更得益于那些年北京公司给我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2017年6月,我调任中国和平出版社社长。回想这一路走来,我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张社长的栽培和支持。

在我调任中国和平社之后,张社长还是鼎力相助,让我大胆开拓工作,“要人给人,要项目给项目”。在他决定要退之时,又给我寄来了厚厚两本书,这是他三十年来的讲话和演说集成,是他三十年来对出版的体会和思考,更是他三十年来的“光荣与梦想”。对初任社长的我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让我再次感动,感动于他对我的厚爱和期盼。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而我的幸运之处,就在于我虽非千里马,但却遇到了一位好伯乐。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套书不得不提,这就是《皮皮鲁总动员》。2005年10月,张社长在一次活动中,偶遇郑渊洁,老友相逢,由此拉开了《皮皮鲁总动员》的合作序幕。那次相遇后,张社长马上就带着我和另一个编辑去见了郑老师,洽谈合作事宜,随即不久就签订了合作协议。短短两个月之后,2006年1月,第一套十册书正式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在这两个月的谋划中,张社长亲自挂帅,运筹帷幄。这套书的成功,离不开张社长。正因为他的出版思路、决策眼光,带动全社员工,才最终成就了《皮皮鲁总动员》的辉煌。在这套书出版的十年中,我亲历了全过程,也积累了宝贵的编辑出版经验。我也见证了张社长和郑渊洁“彼此扶持、相爱相杀”的十年,我也期待着“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一刻。

张社长曾说:等待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期待的过程。确实,在出版这个行业,尤其是大家和名家,他总是愿意将作品交付给自己信任的人和信任的出版社。而张社长在出版圈的好人缘也是有目共睹的。业界大腕、作家大咖、渠道媒体,都因为他,聚集到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这种好人缘,不仅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更因为他的敬业精神和出版态度。我在社里的十二年,见证了太多那样的时刻。从我入职以来,每年张社长都会给社里定一个新的目标,每年都会有一个新的口号。他一直在创新理念,付诸实践,不断超越。张社长常说“设立不可思议的目标,一定会有不可思议的结果”,可是,在这背后,我们深知的是他不可思议的努力和付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每位员工都知道,张社长的心里眼里只有工作,工作,工作,没有上下班的界限,几乎没有节假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他的每一篇文章和演讲,都是自己写的;社里的每一场大型活动,他都亲自策划,现场督导,连新闻通稿他都要反复修改……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有了张社长,让我们每个员工都有种“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感觉,而我们却难以体会到他所承担的压力和挑战。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当初离开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离开北京公司团队去向新的岗位,内心有太多的不舍和感慨。对于张社长来说,要和坚守了三十余年的出版社告别,其中的不舍和感慨,我大抵亦能理解。这篇两万五千言的告别文,情真意切,文采飞扬,充满智慧之光,充满仪式之感,也让敬仰他的我们感动至深。不过,我也想,他终于可以卸下担子,好好地享受下自己的生活了,也终于可以与他的知己们践行他们的“草原之约”了。但我又想,就像他说的,“告别不是中止,更不意味着终结”。他的传说,会在江湖一直流传。而且,我们还会看到,他新的开始,新的传说,让我们期待在书海江湖中与他再度相逢。

惟大英雄能本色,真名士自风流
——一名普通编辑眼中的张社长

谈炜萍

5月8日,备受业界关注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掌门人张秋林以一篇万字“告白书”,坦荡无隐地直面大家的疑惑——“钉子户”张秋林这次是真的要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急流勇退了。这篇万字“告白书”有故事有情怀,有干货有泪点,瞬间引爆网络。我相信了解张社长的人在看完告白文后,定会含着热泪会心一笑:嗯,这很张秋林!

张社长执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三十年,将一个偏居内地一偶的小社带至全国少儿出版社之首,甚至走出国门,荣获“博洛尼亚童世界最佳童书出版社”殊荣。而他本身在业界早已活成了传奇,江湖上到处流传着关于张秋林的传奇轶事。少儿出版的“钉子户”张秋林,“择一事,终一生”的张秋林,“执着成就传奇”的张秋林,“世界大出版的弄潮儿”张秋林,“风流社长花总编”张秋林,等等,等等。这些评论文章百度一下铺天盖地。我就不一一复述了。下面我就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一名普通编辑的视野,说说我心中那个“霸道总裁”张秋林社长。

首先从工作层面观之:志在无疆,气吞山河,不疯不成魔。

张社长曾以一篇诠释出版本质的文章《出版是什么》风靡出版界,影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编辑。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这些年,在亲眼目睹和见证张社长带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屡创奇迹之后,我才深刻感受到“出版是迷人的事业/出版是选择/出版是坚守”这些看似口号的文字中凝结了张社长怎样的情感。我相信无论过了多少年,我都不会忘记,每次面对新选题新创意或者喜欢的作者时,张社长那闪着光芒的星星眼,因激动而涨红的面颊,捡到宝似的得意大笑以及突然提高分贝的嗓门:啊?不错吧,赶紧签下来。小谈啊,你明天赶紧把合同做好!被这种亢奋氛围感染的我,像小鸡啄米般不停地点着头,好的好的,我明天一早就做好。像是生怕我没领会到此事的重要性,他又会补上一句,哈哈,不错吧,肯定有畅销的潜质吧。是的是的,好好推广下是可以。无奈,生性不善言辞的我只能这么笨拙地响应。好在,社长也无暇顾及。他正沉浸在如何制造下一个大话题大事件中呢。

要说张社长制造社会大事件的本领,业界是有目共睹的。中文传媒的前老总傅伟中曾这样总结他的套路:小题大作,无题创作,有题必作,大题运作。《千古悲摧帝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可谓是将张社长这种本领发挥到了极致。不过,大家看到的是这部不足十万字的书,在短短时间里发酵成为了社会大热点;还有这部作品如何提高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人文社科和流行畅销读物方面的品牌影响力。作为这个项目的全程参与者和见证者,我看到的除了张社长市场的运作能力,更多感受到他对于出版志业那种“不疯不成魔”的执着和痴迷。

话说这个选题创意,最早出自两个男人在游泳馆的一次意外邂逅。2015年底一个寒冬的早晨,张社长在游泳馆遇上了同样来游泳的省委宣传部黎隆武部长。当时正值江西南昌出土西汉海昏侯墓之时,黎部长对海昏侯刘贺很感兴趣。两个人闲话之余,黎部长给张社长讲了许多关于海昏侯的趣闻轶事。听着听着,张社长突然灵光乍现,抓着黎部长的手大叫,你可以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啊,我来给你出!讲得正有兴致的黎部长随口答应了。张社长回来之后,第一时间召集我们编辑部,大概地交代了下选题的内容,指示我们迅速拟订合同,并约定时间尽快拜访黎部长,签订出版合同。于是,在大家都懵懵懂懂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2015年12月31日,张社长带领我们浩浩荡荡“杀”到黎部长办公室,请黎部长把合同签了。在合同签订后的第二天,2016年1月1日,张社长就安排大家去海昏侯墓现场调研。第五天,1月4日,在张社长犹如迅雷奔电似的头脑风暴下,黎部长和我们整个团队也顾不上发懵了,跟着进入了紧急作战状态。大家关在一起,商量提纲。提纲列好。编辑团队提供资料,黎部长白天工作晚上创作。早晚会议,一章一章过。不行,提意见,重写。这时候,整个团队没有部长和社长之说,有的是如何竭尽全力将这个作品保质保量完成,所以大家也都畅所欲言。其中不乏几次面红耳赤的争论。

两个月后,当这部作品编创完成,等待上市后,我们才顾得上长舒一口气,黎部长也才讲起这整个签约和创作的过程。他说当初签字画押后,肠子都悔青了,他完全是蒙的。不只是黎部长如此,其实我们整个团队也有这种感觉。后面的上市推广,张社长更是驾轻就熟,金点频出。三个月后,这部作品不仅引爆市场,而且从本土走向香港乃至海外,这时张社长又是那个得意的表情:怎么样?你们现在亲眼见证了一个创意一部作品从无到有,再到这个“爆炸”效果,感觉怎么样?有成就感吧?之前想到过吗?没想到,其实我们都是有点懵的,太不可思议了。这回我敢说实话了。哈哈——这就是我常说的,别说不可能,创意让一切皆有可能!

是呀,若不是张社长这种气吞山河之势,张社长这种不疯不成魔之态,可能不会有今天的作家黎隆武,也不会打造出仍被出版界津津乐道的图书出版以小博大的成功案例。我很幸运,能参与其中。我相信,这次经历会成为我人生履历中最光辉、也是最宝贵的一笔。

说完工作中张社长,再说说日常中的张社长:侠之大者,侠骨柔情。

见惯了张社长霸气锐利的一面,你很难想象私底下的张社长是如何的和蔼,如何的柔软。他这种性格,让我想到梁羽生《萍踪侠影》中的男主张丹枫。侠之大者,侠骨柔情。我说说我亲身经历的两件事吧。第一件事是《悦读MOOK》主编褚钰泉老师的突然离世,本和上级领导以及重要作家约好的饭局,张社长车开到半路又转回去了。同行的同事说,张社长接到噩耗,顿时泪流满面,哀恸难抑。第二件事是我们社的签约作家鬼马星的英年早逝。2017年6月1日,上海传来消息,鬼马星病重。张社长放下一切事务,带我们两个编辑一早赶往上海看望。上海中山医院,看着孱弱的鬼马星住在走廊里,张社长强忍泪水。离开医院,他立即调动一切关系,安顿鬼马星住进了舒适的病房。奈何天妒英才,鬼马星终于没能抢救过来。随后张社长一面悉心安抚鬼马星的家人,一面大力推进鬼马星作品的影视化,督促签订其影视版权,以告慰鬼马星的在天之灵。为此,我们一个月里三度赶赴上海。每一次行程,张社长都会亲自过问细节。

这种贴心,这种温暖,这种人文关怀,让鬼马星的家人感动不已,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年轻的编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该如何处理与作者的关系?我相信,张社长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这一切,已成为我们行为的最好示范。很欣慰,目前我的几位作者,特别是我们共同酿梦的《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作者董宏猷老师,我们都相处得如同家人般温馨。

私下的张社长还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一个童心灿烂的人。

每次出差,他都要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并亲自点菜,边吃边问大家,好吃吗?好吃就多吃点。当大家将一桌菜扫荡一空,心满意足地放下筷子。他也会跟着满足地笑起来。所以,即使有时候他点的菜不好吃,我们也会努力吃完,就为了看看社长可爱灿烂的笑容。

说到这,还有一件好玩的事。说出来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想象。也是一次出差,因为提前到达火车站(我们经常早上到一个城市,处理完工作,下午赶高铁回去),我们便找了一个咖啡厅坐下来。刚落座,张社长便说,你们女孩子要喝什么,我去给你们买。还未等我们反应过来,他便去前台排队了。留下我和另外一位女编辑面面相觑。待张社长给我们买完咖啡和甜品后,他又自顾自地一路小跑到对面的便利店,雷霆扫射般地扫了一堆瓜子坚果回来。看我们一脸不解的表情,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不知道哪个好吃,我就都买来尝尝。呃,这是什么操作?怎么可以这么可爱?这还是那个霸气十足、舍我其谁的业界大咖吗?

张社长这种不符合大咖形象的非常规行为太多了。江西出版集团的周董(前董事长周文先生)曾用牛人、狼人、达人、萌人、真人来评价张社长。当时这篇文章发布后,我们争相转发,恨不得举双手双脚点赞。周董的比喻太准确了。

出版是张社长生命的全部。面对挚爱的出版事业,他有着气贯山河的气概,他狂风当歌, 不畏冰雪冷霜,欲上青天揽月;他认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如痴如醉。一梦三十年。他用三十年的心血和执着,成就了今天的少儿出版领军品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面对生活面对命运,他坦然自若,心胸豁达,哪怕他曾三起三落,依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面对朋友面对他身边的人,他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一颗温润之心,他始终信守“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诗仙李白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而我却相信张社长是不会寂寞的,他也是不甘寂寞的。也许用不了多久,他就会金戈铁马再进发,在出版界掀起千层浪万重涛。让我们期待吧!也热诚祝福我们的张社长,我们江湖再见!

别样的告别
——写在秋林社长卸任之际

凌云

秋林社长别出心裁地以文本的形式在“百道网”发表卸任感言,向为之奋斗三十余年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告别,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在《写在告别时刻的告白——刻骨铭心:那些事,那些人》长文中,秋林社长流露出对出版事业的深情以及对由他始创的出版社的依依不舍,亲切地回顾了三十余年品牌立社之路涉及到的人和事。读罢长文,让人深感到,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大气果断,他的感恩之心,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篇两万余字的告别长文也是交给业界的一份“述职报告”。据说,秋林社长的这篇告白发表后,人们纷纷点赞和转发,造成电脑和手机的刷屏,几乎盖过正在举行的全国少儿图书订货会的主题,成为开幕第一天的关注焦点。

其实,早在2015年年初,当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筹备三十周年社庆的时候,秋林社长就在为即将到来的卸任做准备。当时,我因编辑社庆纪念文集,不时到社长办公室请示工作。一向注重仪式感的秋林社长向我透露,想在正式宣布退休的时候,在全社大会上发表倾抒胸臆的告别演讲,以这种方式为自己在少儿社的工作划上句号。我们都认为这种告别的效果不错,会心地发出笑声。但我隐隐觉得,秋林社长的笑声里有着难以言表的意绪。

后来,由于上级的重视和信任,张社长继续留任履职,为出版社再立新功。留任出于稳定军心,稳定外部环境、稳定各种优质出版资源的战略考虑。2017年年初,出版集团在调研会上口头宣布他留任到2019年年底,但不知何故一直未发文。秋林社长处于卸任与留任之间,但为出版社的整体利益在工作上从来不敢懈怠,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在不确定的状态下,出版社工作井然有序,令行禁止,并创造着新的业绩。实际上,这时的秋林社长正经受着少为人知的痛苦煎熬——超强的工作压力,严重的夜夜失眠,使他心力交瘁,一度患上了抑郁症。……秋林社长于是毅然作出选择:放下,辞职,提前交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转折由此开始。追求创意的他在卸任告别的形式上也创意了一把,令我们在伤感之余更增钦佩。

在中国出版界,秋林社长是位现象级人物,他痴迷出版,永葆激情,屡创奇迹,将童书出版做到极致。他在出版运作方面创造了不可复制的“张秋林模式”。在中国出版界和新闻界,他以出其不意的动作始终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由于他在业界的特立独行,且有一种霸气,又成为有争议的人物。有人在微信转发秋林社长的《告别感言》时发出感慨:“他的意义来源于他本身是稀有动物,而且是孤独的稀有动物,他的务实、高效、活力四射,不装、不惧,不改初心,有情、有义,赤子之心,本身那样温存,但又因为其实没几个人会真的理解他学习他,因而显得另类高冷。”梅子涵先生则把他称为“浪漫英雄”。

无论如何,秋林社长是在中国少儿出版史上可以让人记住的人物。

他是个有主见富创意的出版人。比如,他编辑的第一本书《奇迹终于发生》回馈的订单只有900册,还不到起印数。他面对重重阻力,据理力争,坚持开印。结果,市场反响强烈,被评为“最佳畅销书”;和童话大王郑渊洁一起异想天开地创办《大灰狼画报》,用传统认为的“反面形象”做刊名,看似离经叛道,实际是帮助孩子们克服思维定势,体现了编辑的文化创新意识。再则,建社初期,就先后召开有前瞻性的以“新时代儿童文学”为主题的庐山会议和以“大幻想文学”为主题的三清山会议。曹文轩说:“这些会议,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这些会议的举行的背后,也正是眼力。”(曹文轩:《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他在企业运作上不因循守旧,打破常规,锐意进取,尝试新创过许多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他最引以为自豪并津津乐道的是,曾有一位公司老总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不像国企。

他是品牌立社的灵魂人物。在版权引进方面,在我社创造销售神话的《神奇宝贝》的版权,就是他在法兰克福书展日本小学馆的展位上获得信息,回国后顾不得休息,连夜和上海碧日公司总经理李骏谈定的;为了韩版“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最初的合作,一天连续七次跑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大韩教科书出版社的展位,翻阅样书,表达购买版权的诚意,感动了版权方。鉴于国内竞争版权的出版社很多,为保险起见,带着版权部经理和有关编辑专程去韩国访问大教科书出版社,终于拿到授权。在品牌延伸方面,在“彩乌鸦”取得成功之后,借势开发“彩乌鸦中文原创系列”;在《不一样的卡梅拉》手绘版的基础上,根据同名动画片开创“动漫绘本”的图书样式;在韩版《寻宝记》大获成功之际,和京鼎动漫公司联手推出有畅销潜质的本土的“大中华寻宝书系”。

他不仅擅长宏观的项目运作,也是卓越的编辑家。秋林社长在担任社长初期,就身体力行地从事编辑工作,先后编辑过在业界产生反响的《布鲁诺与布茨》、《和父母亲谈谈儿童的性教育》和《蔷薇之恋》等图书,并写下编辑手记。他有很强的语言功力,对文本的处理极为严谨,细致入微,在图书的装帧设计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因而作为社长兼总编辑的他,常常为社里即将出版的图书的文本打磨、书名推敲和视觉呈现颇费心思。至今犹记入社初期,秋林社长对我的编辑工作有过刻骨铭心的指教。我在对《格兰姆计划》一书的初审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行文习惯,对译稿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窃以为这是一丝不苟的态度。书稿送终审时,社长看了经我处理的改样,又要来原译稿对照,发现有几处修改后的文字不如原译稿的语言那么鲜活,当即严肃提出批评,指示我逐一改回来。随后,他在该书的终审报告中再次告诫:“希望初审在书稿加工时切记‘慎改’的原则,能不改尽量不改,充分尊重作者和译者。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是千变万化的,编辑要学会欣赏,要有包容精神。”这段话很深刻,对于编辑工作中的误区有警示意义,体现出很高的编辑水平。

他知行合一,勇于实践,注重理念,且始终在业界保留话语权。秋林社长雄心不已,提出“以创新的出版行为、营销方式和出版理念不断引领行业。”他一贯注重及时在出版和营销的丰富实践中提炼出理念,上升到理论层面。反过来,又用理念指导实践,推动实践,达到知行合一的至高境界,成就出版企业成功运作的一个个经典案例(笔者在网上发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实践和理论,常常成为高校研究生论文的研究方向)。秋林社长注重文本对话,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频频撰写研究出版理念和报道出版营销运作的文章,在业内外报刊发表,引起强烈反响。他还满腔热情地写书讯、书评,为即将出炉的新书鼓与呼(从最初的《风雨中与你同行——介绍密友丛书》到时隔三十年的《墨多多漫画开启谜境之旅》,热情丝毫不减。难能可贵的是,秋林社长在各种场合的发言都有正式的文本,坚持用文本对话。这些讲话论述缜密,思路开阔,豪情万丈,体现出作为领军人物一往无前的精气神。笔者有幸在秋林社长卸任进入倒计时之际,担任和秋林社长讲话演讲集成和文集两本书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社长三十余年来撰写的大量文稿,是出版社艰辛创业的思想财富和社史文献。《光荣与梦想——秋林社长讲话演讲集成》一书上下册已经编印完成,本书编排上以时间为序,类似于编年史,反映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品牌立社的心路历程。秋林社长已在卸任前夕将此书分赠经营班子成员。秋林社长的文集《出版:寂寞而又迷人的事业——一位老出版人的工作手记》即将完成搜集整理工作。这本书也是他三十余年出版生涯出版运作与理念的总结,是留给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和出版界的完美答卷。其实,这对于秋林社长来说,不也是一种“别样的告别”吗?

此时此刻,秋林社长向我们说“告别”,他告别的只是“国企的职业生涯”,而不是出版人志业的终结。他在《告别感言》中深情地说:“我的初心犹在,我的情怀犹在,我钟情的志业犹在。”把出版视为生命的他要尝试一把另一种体制下的图书运作,以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他在告白中说:“主动辞去社长职务是我内心的呼唤,亦是明智的选择。”对于秋林社长来说,体制间的转换不是他在业界的隐退,而是勇敢的“华丽转身”。走出健康低谷的秋林社长,在今年年初写的第一条微信用了《终于迎来春天》的题目,以表达重拾信心的愉悦。他写道:“不久,我就要和过去做一个告别,开始又一段新的征程。我将以饱满的精神,自适的心态,放飞自我,自由翱翔!”

对于“工作永动机”的秋林社长来说,闲赋在家,与工作绝缘,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毕竟不是凡人。秋林社长曾说过,有时候工作是更好的休息。

如果说,秋林社长是一本大书,那么,他在国企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则是这本大书的上卷,他还将以新的实践、新的辉煌、新的传奇续写华章。一位出版人无意于仕途,从始创出版社起几乎一直坚守,担任出版社社长,这在当代中国出版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奇迹。那么,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又有幸尝试一把在不同体制环境下的图书运作,持续为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不啻为又一个奇迹。秋林社长进入出版业所编辑的第一本书叫《奇迹终于发生》,这就冥冥中注定,秋林社长的人生必定是奇迹般的人生。

(本文编辑:C)

作者:林云、谈炜萍、凌云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