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眉睫:《西游记》原来可以这样看

作者:眉睫(梅杰)   2015年08月17日   来源:百道网·眉睫(梅杰)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眉睫(梅杰)专栏】有人认为,这是有着生命朝气的儿子与事业低迷的爸爸之间的互动性关系。我想,这种从家庭教育角度的解读是很新颖的。因此,这部电影很可能是2015年中国最好看的“亲子电影”,也与“爸爸去哪儿”相映成趣。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海报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一部国产3D动漫影片。将有着深深中国传统文化印记的文学巨著《西游记》,以最国际范儿的方式呈现给当下读者,尤其是现在的小孩子,无疑是这部影片所做出的最大努力、最大尝试。这种努力和尝试,为中国电影产业指出了一个值得发展的方向。

中国需要动漫电影,尤其是需要儿童看的动漫电影。《西游记》固然适合中国孩子阅读,然而它毕竟不是儿童文学。因此,将《西游记》改造成儿童电影需要在人物构思上狠下功夫。这部电影在人物形象设计上最成功的突出之处在于,将唐僧变成了一个小和尚(“江流儿”),而且是善良的、充满幻想的,散发着光和热的有着生命温度的孩子。与大型国产动画片《西游记》(杨伟光总策划)将孙悟空处理成“小悟空”,把许多妖怪处理成儿童形象的妖怪相比,《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更具有创新性。甚至让我发出惊叹:“《西游记》原来可以这样看!”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新,能够将《西游记》快速推入小读者的心中。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讲,唐僧具有儿童的性格特征,真、善、美等许许多多的褒义词都可以来形容他。他几乎是影片中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人物。如果说,这部影片有重看的理由,对我而言,唐僧无疑是最大的因素。影片中的孙悟空,一反昔日的英雄形象,因为被困五行山,法力尽失,俨然成了“虎落平阳”的真实写照。英雄一旦落魄,难免会玩世不恭,甚至“孤高”、“冷僻”,不近人情。《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正是这样的人物。但也正因为如此,通览全片,老觉得吊不起胃口,多么希望孙悟空能够“重振雄风”。作为小孩子形象的唐僧,正给孙悟空“光和热”,给他打气,最终真正促成了“大圣归来”。或许,导演正是认为唐僧要救孙悟空,绝不是单单揭掉符咒那么容易,而是改变孙悟空的形象,带着悟空走出人生的低迷困境。有人认为,这是有着生命朝气的儿子与事业低迷的爸爸之间的互动性关系。我想,这种从家庭教育角度的解读是很新颖的。因此,这部电影很可能是2015年中国最好看的“亲子电影”,也与“爸爸去哪儿”相映成趣。前者是儿子影响着爸爸“成长”,后者更多是爸爸引导孩子成长。在儿童文学的理论中,有“儿童文学是教育成人的文学”一说,《大圣归来》也正是这样的例证。

如果从借鉴迪斯尼等国外的动漫电影来说,这部电影“学”得十分到位。无论是人物造型设计、画面设计,还是对动作技巧的细节上的刻画,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体现出了导演的匠心独运。“山神”是以多块巨石垒成的人物图像,让人眼前一亮,生动而形象,比任何一部中国神话里的山神都耐人寻味。

但由于《大圣归来》只是这部动漫版《西游记》的五部曲之第一部,所以不明底细的读者乍一看去,可能会觉得情节稍显薄弱,一些角色如小白龙只是两次“秀”出身影,便不再出现,更会让一些读者产生不够严谨的错觉。其实,这是导演在第一部的“序幕”里埋下的伏笔而已。一部大片,尤其是尚未全部完成的大片,要求处处精细,处处向读者交代清楚,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圣归来》不是真正和严格意义上的儿童电影。在对儿童心理的刻画上,以及想象力的描绘上,还有许多值得努力的地方。技巧之外,最重要的是抓住小读者的心。此外,《西游降魔篇》对台词的经典运用、电视剧《西游记》的精彩打斗场景,也值得动漫版《西游记》借鉴。毕竟,中国本土的电影也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从《大圣归来》来看,导演已经找到通往儿童心灵的途径,如果在后来的制作中,能够更好地将国内、国外电影的优势结合起来,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受众。我将翘首以待!

(本文编辑 思敏)

作者:眉睫(梅杰)

来源:百道网·眉睫(梅杰)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