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周浩正专栏】那个石头,已经在万仞之上,有一个很高的势能,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石头往下推那么一下,就会形成一个崩天的效应。不是你有能力把这么大的石头从山下往上搬。
(济南新华-泉城路书店 供图)
「不被耻笑的梦想,就不是梦想。」 ──雷军(小米CEO)
「如果没有嘴,就用唱的; 如果没有腿,就用跑的;如果没有梦,就发明一个。」 ──《太阳马戏团》
「未来是最难把握的,因为它变化,它无常。把握未来的最佳方法,不是留住昨天或争取保持今天,而是开创未来。」*注1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
小米啓示录/人人需唸「网络经」!
谈来说去,首要认清的现实是:没有网络的时代,一去不回了。互联网像空气与水,变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聪明的小米趁网络之势而起,打造王国,其他聪明人也没闲下来。腾讯总裁马化腾在前年(2013)就倡导「互联网+」理念*注2,认为「互联网将连接一切,成为未来的新生态」,而手机是连接的枢纽,强调「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身为国家政策筹划者李克强总理,也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揭示执行纲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资料(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所透露的讯息,就是全方位打造未来的「宽带中国」和「中国制造2025」(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注3,到了那个阶段,中国必将大大不同。他讲的这么明白,在在说明大形势之风起云涌,文化产业界面对一波接一波狂涛骇浪,将如何安渡?
既然人人、事事都需要在「网内」营生,编辑工作当然也离不开它,那么我们该怎么驾御它──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所以,向小米学习的第一课,不妨先问问自己:
「网络跟我是什么关系、可以发展成什么关系?」
的确,「网络」这不太新的「新生事物」,把世界搞得越来越光怪陆离,三不五时就有了新的面貌。以出版界来讲,根据《全国新书信息月刊》调查,虽然仍是纸本书的天下,存亡命脉仍系于销售量多寡,但是眼看著书店在减少,新书的印量也在减少,阅读的内容来源与学习途径转向多元,争夺眼球阅读时间的模式,越来越趋复杂*注4;长此下去,会不会遇上不回归点,从而迈入全然不同以往的、陌生的生存环境?
变幻莫测的新科技(如「大数据」、「物联网」等)和编辑人的关系正处于对撞、互融状态,未来的我们是淹没于网络,一蹶不振;或「乘长风,破万浪」,趁网而起?若幸运突围,能否从中找出蓝海中待垦的无人地带(N)?
北京「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冉苦口婆心提醒大家,正视眼前正在蜕化的景致:「随着iPad一代逐渐长大,这些从小就被新技术、新终端和新应用包围的新新人类,会给内容产业带来很多新鲜的可能。他们是不需要纸质教科书的一代,是宁愿在3.5寸的手机荧幕上看长视频的一代,是对新形态内容天然开放的一代,未来也是最有可能、最早对『微信』说再见的一代,是率先扔掉手机、拥抱可穿戴设备和服装的一代。」而,目前「内容产业里的大部份人,今天还沉睡在传统内容生产的惯性中」,无视于已经来临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王冉善意提醒有心人士:「这恰恰是个机会。」*注5
既然是机会,不妨摸着石头过河看看……,没人知道「河的彼岸」有没有怡人风景,「摸索的过程」本身便充满探险的乐趣。
因此,向小米学习的第二课,便是好好想想:
活在「互联网+」里,编辑人该怎么「取经小米」,活用这新生态?
当然,如果想活用这新生态,必须先了解我们周边发生什么变化了。
理解新生态/世界大不同
新生态1/内容创生源丛生且多样化(同时也诞生各式各样新类型的作者)
首波冲击,应是内容大爆发所引发的变化。
明确的说,而今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人人都可透过不同途径出版──出版门槛变的很低很低,依「创作→出版」的传统模式来看,作家的定义明显扩张了,从狭义的文字创作,拓展到没有界线。换个角度看,内容创生不再由纯文字独领风骚,凡绘制、摄录、声音……等,都可藉着新媒体的特色而拥有面对大众的舞台。发表作品的平台,更是犹如苍穹繁星,几几乎每个网站都具有收纳、扩散的功能,汹涌而来的、「长尾化」的海量作品(顶尖作家:一般作家=2:98?),身为编辑人,我们的筛选能力如何运作?
有一种说法是,发表即出版。诚如马云一再宣扬的,我们已经从「IT时代」(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跨进「DT时代」(Data Technology;资料处理技术)*注6。当下,只要轻按搜寻键,所需内容便尽现屏幕,为什么非得像过去那样,印成纸本书才叫出版?对传统定义下的作家而言,出版的目的是让内容传播给更多的人阅读并欣赏──如今,在网上更容易达成目标,而且还可永存云端,人的「发表欲」,由此得到充分满足。对藉藉无名的一般写手而言,倘若能在网上得到数百、数千、数万……「点击数」,那种满足感绝对不输给实体书的市场销售数。透过网络运作,「发表=出版」是如此美好地结合起来。
当「创作」、「发表」与「阅读」变的如此相合,编辑人的中介角色越来越显突出,而我们的课题正是──有什么方法从「多样而丰富」的内容中,筛选出足以生存的利基产品?或者,拥抱一个更激进的观念:勇敢改造「筛选功能」,藉由新生态寻觅未来的新商业模式来经营内容?
新生态2/免费是王道
很显然的,网上蓬勃的「创作」与「发表」,早已演进为免费阅览。
被尊为未来学大师的杰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新着《物联网革命》(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中,提出他的结论:「零边际成本」造就免费商品和服务。打开书的第一章,他就从美国的出版切入,写道:
「如果生产与配销一本书的边际成本急速降到接近零,又会怎样?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愈来愈多作家透过网络(跳过出版商、编辑、印刷厂、批发商、配销商和零售商),以极低的价格销售书籍,有些甚至免费。透过这个管道,每一本书的营销及配送成本几乎是零,唯一的成本就是制造这项产品所消耗的时间以及计算机和连结网络的成本。……几近『零边际成本』的现象已经在出版、通讯和娱乐产业造成极大骚动……也开始影响其它领域……包括再生能源、3D打印及网络高等教育。
目前世界各地已有数百万个『产消合一者』(prosumers,自行生产的消费者),以几近零的边际成本,自行生产绿色电力、利用3D打印来制造自己的商品、有六百万名学生在『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登记入学,这些课程都是由世界上最卓越的教授执教;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也能取得正式的大学学分。」*注7
有些知名作家非常敏锐,知道「免费」乃是势之所趋。
曾经狂赚全世界版税的漫画家蔡志忠,在2013年接受访问时,说:「……未来就是网络时代。我常常想,漫画将是免费的。像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写的诗有收到版税吗?没有。他们靠的是成为名人后的『名人效应』去挣钱。……目前看来,漫画家似乎会像歌星一样,没办法靠卖CD生存,只能靠开演唱会赚钱。」实际上,蔡志忠已将自己的作品放上网络,免费浏览*注8。他的生财之道,不再依赖版税,而是名望和影响力带给他更大的收益。
写《打造维基型组织》的作者,也在书中公开说:「像我们这样的作者,就算书很畅销,主要收入仍是来自演讲、顾问费及其它相关服务。」*注9
创作的人都这样想、这样做了,站在他们和消费者中间的编辑们,该认真思考,在未来免费内容产业模式内,假如不调整自己,还有没有存活空间?(更直白的问法:传统出版定义还能坚持多久?)
新生态3/变动中的权利
新挑战随着事态演化,一波强过一波,朝向编辑袭来。
版权即是一例,新的改变跟传统观念不太一样了。重点是,资本主义退潮,共有、共治、共享资源的社会组织正因为互联网的无所不在,活跃起来。「取用权」渐渐取代「所有权」,「使用」比「拥有」更为互联网一代所崇信,我们正处于新典范的形成过程。有人说,「共享经济时代」来临了。
目前,有些创作者虽把著作权仍紧握手中,但印制权却已经愿意放手。意思是说,只要得到本人同意授权,即可无偿印行作品,这类作者追求的不是财富,而是更多人阅读所带来的影响力。(至于我所书写的文字,如《编辑力初探1.0》等,愿意尊奉「共享精神」,公开宣告抛弃著作权。意思是说,任何人毋需我同意,均可任意复制、剪裁、改写、印行、贩售,而不必付酬。希望藉由网络的无所不在,将编辑圈内大破大立的先驱们的事迹,透过网络传播的更广,更久。)
也有别树一帜的创作者,选择新的途径──利用网络群集力量「众筹」(crowd funding;群众募资)。因为网络的力量,出版决定权从编辑手中自然而然释出(由作者直接移交群众)。
去年(2014)十月,屈辰晨于「数字出版在线」介绍了亚马逊(Amazon.com Inc.)推出新的众筹模式Kindle Scout,「以读者为原动力的新书出版」,把出书的决定权交给了网友,亚马逊宣称「这是一个读者能够帮助决定一本书是否能够拿到出版合约的地方」*注10。
前不久,看到一个非常突出的实例。广东「营销学会」会长杨洪的新书《中国红》,居然在短短77个小时内,筹得获百万推广资金,并在首发当天,顺利卖出10万本;又在24小时内,为全国205家公共图书馆,由读者认捐了2,050册,他的销售目标为200万册*注11。另一位奇幻小说作者戚建邦,透过平台,顺利完成集资台币10万元目标,独立出版了《台北杀人魔》*注12。
这类直接在网上集资的方式,越来越多人运用。
另一方面,当阿里巴巴把手伸进「网络文学」这片他眼中的沃土时,马云高喊「开放版权」,企图撼动主张独享版权的「腾讯文学」霸主地位*注13。马云以「共享」的进步观念,准备夺寨拔旗了。
这些大鳄们你来我往,精彩可期,却看得人心生焦虑。
整个传统出版板块正在被挤压──垂涎内容产业的创业家们,从四面八方前来挖宝──我们生计所系的基础,被不停地用力摇撼;明明知道网上机会无穷,问题是不知怎么找到那扇门以及那把开门的钥匙。所以,即使明白必须「把出版当互联网来做」是躲不开的未来,要怎么做才找回主控的位置和力量?
新生态4/「书」的定义,变易中!
变易,呈现于两个层面:一在内容(质→松散);一在份量(量→轻薄)。
从内容看:一旦踏进物联网时代(市调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的终端装置,如手机、手表、眼镜……等,将高达250亿个)「移动阅读」这个领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我们清楚看到通俗化读物,在最吸睛的「移动阅读」中的那种气势。
北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张斯报导说:「数据显示,我国手机阅读活跃用户达4.9亿,其中网络小说占了全部阅读门类的60%,手机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4.4%。网络文学已成为与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同等重要的主流互联网应用。」*注14这还只是改变的开始,往后的日子只会加速倾斜。
当大多数人一天之内有限的自由阅读时间,被以消遣、自娱的内容主导时,传统出版有什么办法,把「有限的自由阅读时间」重新占领?
看到的新生态是,内容正由严肃向轻、浅、短、小方向移动。
从份量看:究竟需要多厚,才配称是「书」?
以纸为内容载体的传统出版界,一本书的诞生,由生产→销售,长长的产业链,需要不同部门分工合作,才能顺利运作完成,各种成本就这样积累起来,「书」渐渐长成现在的流通的模样。
到了网络时代,「书」的概念开始解构,实质的形体忽然空灵起来。例如,亚马逊的贝佐斯(Jeff Bezos),通过「Kindle单行本」(Kindle Single),单独贩卖5,000-30,000字的文章,第一本就是美国总统欧巴马独家专访。
在网络世界,「书」从厚重之中解放。尤其是没有重量的电子书,靠着内容的吸引力,在网上出版,再也没有长度限制。
新生态5/个人出版时代来啦!
今年(2015)二月,第23届「台北国际书展」登场时,记者江明晏报导,「春水堂科技公司」推出微型创作平台「Kollect Story」,只要简单几个步骤,消费者即可将自己的Facebook、部落格(blog)里的内容,轻松编辑成一本电子书,让更多素人或网络作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作品及故事(「亚马逊」更早更早便推出在线出版软件,让每个人都能够自行出版书籍。)。
从前信提到的印书小铺、健豪、春水堂到众筹,我们看到「个人出版时代」来临了,这是一股挡不住的潮流。
新生态6/产消合一(开啓协作时代)
很多人说,发展到物联网阶段,传统产业链中的出版社与书店都将渐趋式微,内容产业越过「产销合一」朝着「产消合一模式」(Pro-sumer model;也译为「消费者即生产者模式」),*注15的方向演化。依《维基百科》的简述:「Facebook、eBay……这些大名鼎鼎的网站,都是由用户自己创造的伟大奇迹,企业提供的不过是一块平整的空地,而兆亿字节的虚拟资产、数亿美金的商业价值都是用户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彻底的Prosumers模式,目前只存活于互联网领域……。」
未来,作品直接在网上发表,读者直接在网上阅读或购买,出版社与书店的中介功能逐渐弱化、归零?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曾经是构成出版社中坚力量的编辑人是消失了、替代了或转型了?
依眼前见到的新生态,势必催动更多变化。例如,需要重新认知由物联网孕生的大数据所提供的新价值,不仅仅是赋予编辑「化芜杂的海量资料」为有益内容的编整机会,令人敬畏的是,它内在所隐含的强大趋势力,可预知事态发展方向。倘使我们看不见这新生态改造传统的力量,掌握不了它的话,就只能随波逐流了。所以,若因应合宜,编辑或可借「产消合一」重新定位自己。
显然的,我们该重新接受挑战,定位网海里的自己,磨练新的谋生技艺。而,如何善用「自行生产的消费者」(Prosumer),或许开啓了一扇窗户。
从以上的各种叙述中,希望能够从「雷军不仅仅是在做手机,他做的是『互联网的生态链』」的识见里,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出现了」,有志者纷纷抢进虚拟世界裂土自封,我们必须化身「系统化解决方案提议者」,因为非如此不足以谈发展和生存。
从事内容产业经营者,应如何学习小米重新布局这个行业的新生态链?假如我们再不快快跟上脚步,垂涎「内容」这块肥肉的「非出版业」,早已如秃鹰般伸出巨爪了。他们没有任何传统包袱,可任意进出、捏塑、整型……,甚至借文创之名,弄得面目全非。
争生存/正视「长尾」
所以,进化到物联网时代,传统的出版业者再也不能老神在在,处变不惊了。环顾四周,一边是海量的大数据,一边是铺天盖地兜顶而下的云世界,我们的明天,在「移动中」走向何处?
趁着思索答案的当儿,不妨先复习一下网络时代的独特现象。
《长尾理论》书中,曾提出「98%的法则」来补充「20/80法则」的不足,因为它无法解决新现实中所出现的「长尾」带来的问题。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该书序文里说,「各类商品之多、尾巴之长,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各式各样的商品现在都能以合乎经济效益的方式接触到消费者;这些利基商品一旦整合在一起,可创造非常庞大的市场」。*注16
长尾,恰好蕴藏着大数据的特征及活在其中的求生术:以内容经营自许的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在海量资料内寻出利基,以此组织长尾,让自己推出的作品,成为长尾前2%的头部。
Google董事长施密特(Eric Schmidt)曾直率而坦诚地道破真相:「不幸的是……,真正大行其道的是某种被称为『权力法则』的东西。它的特点是,一小部份事物被高度集中,而其他大部份事物却只有相对小的数量。
事实上,所有新的网络市场都遵循这一法则。
因此,虽然『尾巴』非常有趣,但绝大多数的收入却归『脑袋』所有。这是企业必须汲取的教训。尽管你可以有一个『长尾』战略,但你最好也有一个『脑袋』。……顺便说一下,为了获得完美的结果,你最好两者兼备,既需要『头』,也需要『尾』。」*注17
确实如此。除非头、尾都抓,否则生存艰辛。
(还记得那个公式吗?N=n1+n2+n3+n4+n5+n6+n7+n8……+n∞。我的解释:「大写的N,代表了像『亚马逊』和『Google』这类公司及其整体获利;小写的n,则代表所聚集的无数商品,它们的销售记录,型构了所谓的『98%法则』中的长尾。简单说,N的获利来自于无数n的贡献。」)
很清楚的,由海量内容构成的长尾,为编辑开啓机会的大门──从庞杂中发现新观点并依此组织内容(头),不正是我们最擅长的活儿?我们站在内容提供者与需要者的中间,最适合扮演「价值创造者」的角色。
除了自创、自印、自售之外,长尾之内,仍时有令人惊艷的作品。编辑人有机会找到矿脉,挖出珍宝吗?
试举一例。我在曾在「新浪博客」偶遇「书山寻路」先生,读了<《龙文鞭影》今读>(http://blog.sina.com.cn/zhangwei999666 ),才知道「《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由明代万历年间萧良有编纂。萧良有曾担任国子监祭酒——当时最高学府的校长,后来又有一位学者杨臣诤,修订充实了此书。」《龙文鞭影》以四个字一组,交代令人深思的中国历史故事,因为太过于简约,必须有人评述、演绎才能明白意思。书山寻路把《龙文鞭影》逐条详述,一则则全还原为活生生的历史现场,不但文情并茂,故事性强,并依时间排序,使整本书成了一部中国历史袖珍缩本,在我眼里,不啻是一部瑰宝,它可以直接和成语串连起来。
「成语故事」是中国文化中非常珍贵的部份,每则成语都如珍珠,串接起来,晶莹剔透,都是贵重的。有谁有这慧眼,创组和《成语典》那类辞书不一样的成语知识网,把它系脉化(如广收新词),当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书山寻路最近又开始发表<《增广贤文》今读>,他这股坚持不懈的傻劲儿,感人之至。)。
我也曾在博客上搜寻到杨暖将沈复的《浮生六记》,用现代文字重新赋予新的生命(http://blog.sina.com.cn/u/1340785542),我不知道读者是否接受,但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杨暖的尝试,应当关心。网上类似古书新译、今解的文章非常多,我们的挑战是,如何从中看出「与众不同」并谋合其它创新,聚成新的魅力?如何藉此做成足以整合长尾所形成的头部?
《mindmeters /思维的乐趣》是个很有个性的网站,其中有位专栏作家程苓峰先生为《自由人——互联网实现了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写的自序里,说了一句与读友互勉的话,移用于此时此刻,特别合宜,他说:
「对任何一个有本质创新的事物,别高估它初期的力量,也别低估它长远的力量。」*注18
小米的崛起,恰好印证了这句话。请细细咀嚼,想想自己,看看能不能像「小米」一样,走出自己的路?
所以,向小米学习的第三课,就是:「寻找『紫牛』(独特性),让它成为能凝聚长尾(n)的『头』(N)。」
「紫牛」和「头」或许来自内容,或许和内容毫不相干,或许是从没有预料的地方冒了出来。想透了,就有可能成为海角一乐园(有些想法移到下一信<新表述:试寻出版模式的NEXT:智能出版>中继续讨论。)。
新启示/寻找.发现
活在网络时代,只要真想学习,有读不完的新知,也经常出现「令人惊艷」的内容,带来「令人动容」的结果。号称「免费学习全世界最好的在线课程」的Corsera上,这阵子被新闻媒体热炒的「吕世浩现象」,便是一例。他在网上开讲「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和有关《史记》的课程,风靡华人世界。从中蜕变出来的两部书《秦始皇︰一场历史的思辨之旅》《帝国崛起:一场历史的思辨之旅2》,半年之内狂销六万本。他在TEDxTaipei 的演说:<用思辨探究历史,让历史成为大用>(http://tedxtaipei.com/2014/09/lu/),在脸书上已被分享了16万次,真可说盛况空前。
可见得,网上是出现并创造奇迹的美妙时空。
对于发现吕世浩、慧眼独具的「平安文化」和「接力」两家出版社而言,书市自然会给予丰盛的回报。
因为迷恋雷军和小米,我从网上和杂志不断搜集与其相关的资料。有次,在「Inside/硬塞的网络趋势观察」(http://www.inside.com.tw/),读到猎豹CEO傅盛精彩的演讲:<创业的本质就是寻找紫牛,最重要的就是独特性>*注19,提及雷军曾和他有一段深具啓发性的对话,觉得十分受用,摘录于此,献给大家:「……我开始不断思考,『创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记得第一次见雷总的时候,他就跟我说:『傅盛,你知道吗?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本质上不是在于你多强,而是你顺势而为,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那个石头,已经在万仞之上,有一个很高的势能,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石头往下推那么一下,就会形成一个崩天的效应。不是你有能力把这么大的石头从山下往上搬。这种顺势的思路,在他和我讲的时候,说实话我一直没有真正的理解。
到最后,慢慢经由历练,不断去揣摩:——如何找到这个势能?——如何去找到那个石头,然后去推它一把,成为一个盖世英雄?我觉得,这可能才是『创业的本质』。」
(跨界样板──取经「小米」(上)请见百道网·周浩正专栏)
──────────────────────────────────
*注1:参阅2015/5/8<马云内部信:阿里再换帅,所有兵权移交70后>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505/0042552.shtml)。
*注2:参阅《今周刊》第961期(2015/5/25出刊)「封面故事」<马云最害怕的敌人:马化腾>,p.74-97。
*注3:这段文字出引自李克强总理在12大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从他公开宣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成为大陆流行词语。什么是「互联网+」?用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互联网」加上传统行业各行各业;或是说,不论身处何种行业都该置入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位自己,发展自己,茁壮自己。「中国制造2025」(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28000104-260203),指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提出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即可明白大陆官员面对未来的究通力、策略力、营销力以及执行力。
*注4:参阅《全国新书信息月刊》第194期(104年2月号):民众「上网时间增加」是影响阅读力衰退的主要原因……而浏览的内容,以零碎的新闻及信息为主;……当行动装置随手可得,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在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及手机游戏中,多样的选择之下,阅读似乎渐渐被遗忘了……游戏与社群网站成为人们最愿意耗时的娱乐,牺牲了阅读时间,这些是科技世界要面临的难题。……未来阅读的趋势将因行动世代生活习惯的改变,转向为轻薄短小的阅读,让忙碌的现代人找到零碎的时间即可开始阅读;多元且具互动性的影音书,能增加视觉、听觉的娱乐享受,让阅读更有趣。……微型出版能孕育出更多作家与作品;阅读社群可让作家与读者、或主题性社团直接互动,互相影响爱上阅读。……也因为如此「分享」与「互动」,成为目前出版业者努力经营的方向,如何让出版品容易取得与被分享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未来数位出版的竞争战场将由「数位内容(content)」延伸至「情境脉络(context)」,营造出好的阅读情境,将会使得读者与内容产生连结,并从中创造社群价值,透过社交阅读,来与读者建立更深层的关系,创造出一个全新的阅读生态。(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秘书处)
*注5:参阅王冉<如何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型内容公司>(http://www.mindmeters.com/1761),王冉锐利地指出发展方向,打开了我们的视野。
*注6:参阅马云于2014/11/20在乌镇参加「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跨境电子商务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演讲<DT时代:我不做红顶商人>(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411/0038945.shtml);以及2015/5/26「2015贵阳国际大资料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资料时代贵阳峰会」上的发言<DT时代是生态竞争而非工具竞争>(http://it.21cn.com/itnews/a/2015/0526/16/29591276.shtml)。
*注7:引自杰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新着《物联网革命》(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陈仪.陈琇玲译(2014/12/商周出版),第一章<共享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部书,提供许多让人思考的内容,可长知识,更可提升「究通力」,读友千万不要错过。
*注8:引自《中国青年报》(2013/10/29)/蒋肖斌撰写的<蔡志忠:未来的漫画是免费的>一文(http://big5.ce.cn/gate/big5/www.ce.cn/culture/gd/201310/29/t20131029_1677847.shtml)。
*注9:引自《打造维基型组织:集体协作的威力》(Don Tapscott/Anthony D. Williams着/李芳龄译/2011/11/30/天下杂志出版)<第18章:因应变迁的领导力>,陈述「在维基经济世界,如何获得酬劳?」,p.309。
*注10:参阅2014/10/28「数字出版在线」屈辰晨专栏(http://innovation.epuber.com/2014/1028/12277.shtml)<Kindle Scout:要出哪本书,读者说了算>。
*注11:参阅<《中国红》77小时众筹/获百万推广资金>。首发当天,杨洪通过自己独特的营销方法(他承认,得益于有个「圈子」),以每人1万元购买200册《中国红》,发起众筹,把该书卖出了10万本,历时77个小时,筹得了100万元推广资金。关于「众筹」,请读《财新网》专栏作家阮一峰的<众筹,下一个社交平台?>,他说,「所谓众筹(crowd funding),是指在互联网上展示、宣传某个项目,引发大众的兴趣,让那些愿意支持或参与该项目的人,通过『赞助』的方式提供资金,帮助该项目完成,同时获得某种『回报』」(http://culture.caixin.com/2015-03-09/100789378.html)。
*注12:参阅戚建邦「《台北杀人魔》集资出版计划」(https://www.flyingv.cc/project/4498)以及「中时电子报」<台集资独立出版/作家得卖老脸>(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06000982-260301)。
*注13:参阅「北京新浪网」 (2015/5/27 )<阿里搅局网络文学/「开放版权」撼动腾讯霸主地位>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50527/14446497.html)。说明「阿里与腾讯的独占版权不同,阿里文学采用另外一种思路,即打造开放的版权政策。对此,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表示,阿里文学不强调绝对控制版权、提倡版权共享,并不要求掌控IP产业链的所有环节,而是希望与合作伙伴共担成本、共享收益,先把文学版权的价值做大。」
*注14:同上注。
*注15:参阅《维基百科》「产消合一」条目(http://wiki.mbalib.com/zh-tw/产消合一模式):趋势大师托佛勒(Alvin Toffler),早在其1980年出版的《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中,即将「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两个字合成为「prosumer」这个新字,将原属两个分离领域间的界线合而为一;换句话说,将过去人们所习称「产销合一」中的「销」,以消费者的「消」加以取代。一个精辟的词汇,可以揭示一个时代的本质,或者表达这个时代的潮流。「产消合一」提醒我们站到另外一个高度审视消费者。产品经济时代,只要求我们去接近消费者;炫耀性的奢侈品消费时代,开始要求我们去取悦和讨好消费者;体验经济时代,则要求我们尊重消费者;而『产消合一』时代,则再次对我们的消费者态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需要发自内心地喜欢和热爱消费者,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一部分。今天已经开始,未来更是如此:任何一种企业价值,都不再可能由企业单独完成,只有发挥消费者自身的创造性,我们才能获得财富。
*注16:《编辑力初探1.0》第29信<长尾理论/不竞争原理3:打开「蓝海之门」的另一把钥匙>,p.154。《长尾理论》/Chris Anderson着/李明等译(2006/10/1天下文化出版)。
*注17:《企划之翼》承之卷第8<平台力>,p.95。
*注18:引自2014/3/2程苓峰<自由人:互联网实现了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http://www.mindmeters.com/1764)。
*注19:引自「Inside/硬塞的网络趋势观察」<猎豹傅盛:创业的本质就是寻找紫牛,最重要的就是独特性>(https://mail.google.com/mail/u/0/?tab=wm#inbox/14cce56d85144371)。
(本文编辑 乔欣)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