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如何树立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的权威性

作者:haizhenfeijin注册用户   2015年05月1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专稿】评价主体的权威性不是因为垄断或特权而产生的机构之外的人不可冒犯的权力,而是拥有令读者、专家、使用者信服的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是让大多数人而不是少部分人信服的力量,是一种不断走向国际的标准。


学术期刊的评价主体是指主导学术期刊评价活动的人或团体。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主体主要有政府期刊管理部门、专业学术期刊评价机构、单位自身科研管理部门等。而评价主体的权威性是指评价主体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的性状,是评价主体通过高水平的评价活动所塑造出来的一种有威望、高标准、可信度高的整体形象。这种权威性不是因为垄断或特权而产生的机构之外的人不可冒犯的权力,而是拥有令读者、专家、使用者信服的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是让大多数人而不是少部分人信服的力量,是一种不断走向国际的标准。

树立学术期刊评价主体权威性原因

学术期刊评价主体树立权威性有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提高评价主体整体能力,有一句话叫做“在其位谋其职”。一旦评价主体树立了权威性,被人所认可,势必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外界舆论压力和评论会增加,评价主体为了保持声誉将专注于学术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保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也促使评价者建立更加全面、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寻求更加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从而要求评价主体拥有更高的学术评价能力;第二个作用是建立相对统一的评价体系,现阶段学术期刊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特点,因其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并形成不同的评价结果,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较为混乱,一个具有权威的评价主体能为其他评价机构提供借鉴,使之有相对统一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能有效解决评价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第三个作用是坚持以学术评价为主,走向国际,国内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已经为各编辑部门所熟知, 由于功利性和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期刊编辑部过度重视统计数据, 不再坚守学术发展的导向作用,这严重偏离了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本来意义,权威性评价主体的存在能发挥主导性作用,抑制功利性导向降低学术期刊质量的情况,同时以一种强势力量在国际学术期刊占领更大的份额,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影响。

不同评价主体权威性评析

我国学术期刊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制度。2000年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出了具有权威性的官方评价——期刊方阵,将学术从高到低期刊分为4个层次:(1)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入选期刊均为国内知名品牌期刊。此类期刊约5O种左右。 (2)国家期刊奖 、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双奖期刊):就是获得国家期刊奖和获得国家期刊提名奖的期刊 ,每3 ~4年评选一次,获奖期刊100种左右。这一部分基本上是大刊名刊,具有较强的自我扩张能力,它们实际上已经是国内的名牌期刊。(3)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百种重点科技期刊 (双百期刊 ):就是每两年一届滚动式评选 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 百种重点科技期刊。这一层面虽然 只有 200种左右,但在 “中国期刊方阵”中是最充满活力的。(4)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好 的期刊 (双效期刊 ):就是以全国现有的9 000多种期刊为基数 ,选取 l0%~15%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都好的重点期刊,大约1 000种左右。这一部分是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

专业学术期刊评价机构对期刊的评价主要是设定相关指标,通过量化计算得 出期刊相关数据,并根据数据的排列顺序进行筛选。在各种评价结果中以专业期 刊评价机构基于信息情报学理论的“核心期刊”评价影响最大,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领域,受关注最多的就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 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也就是通常被人熟知的“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两个评价体系。在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SJCR)。这几个机构每次公布新一轮的评价结果时总会引起期刊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

单位自身如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 了进行科研考核 、成果奖励 、职称评定 、学位授予 、借以量化评价专业人员的论文水平和学术能力,都制定了自己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用于单位内部使用。如:《南京大学文科学术期刊榜》、《华中科技大学权威期刊目录》、《中国人民大学核心期刊》等。由于高校特点 、学科特点有着较大差别,不同高校与科研院所制定的学术期刊目录相差较大。因此,其权威性所辐射的范围只在本单位之内。

政府期刊管理部门用评奖的方式树立了很高的权威性,专业学术期刊评价机构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拥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与完善的评价机制,有较强的权威性,而单位自身的评价体系只应用单位内部,因而权威性较弱。

如何树立评价主体权威性

不同的评价主体所辐射的范围有大有小,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是,每个评价主体在自身评价体系内部应发挥最大作用,每个评价主体都坚持科学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提高评价主体整体水平。那么,如何树立评价主体的权威性?不同的主体以下将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别提出建议。

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树立权威性的途径主要在于保证学术期刊评价人员拥有较高素质,首先,评价人员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学术期刊是指以专门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 以刊登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学术期刊上刊载的文章大多是某一学科的理论知识,代表着最新学科研究成果,如果评价人员不是学科专家,无法对学术期刊或学术论文进行鉴定与评价。这就要求评价人员在某一领域从事较长时间研究或具有高级职称。其次,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涉及学术期刊各主体的利益,评价人员要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包括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端正学术期刊评价动机,坚持以学术导向为本,堵塞人情关系网。还有,学术期刊评价还要求评价人员对期刊的文章质量/作者构成、使用阅读情况、出版发行状况、编校质量、社会声誉进行全方位考察,因此评价人员应该不仅仅只是学科领域带头人,还要有期刊杂志社的编辑专家何图书馆的学科管理员等。

从中观的角度来说,树立权威性的途径在于保持学术团体的独立性、公开性、客观性。学术期刊评价团体是评价人员的集合体,拥有较大自主权,在期刊评价体系的目标、宗旨、原则以及方法、标准上都根据自己的需要而确定。但是,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有四个共同目标:第一,优化馆藏和指导读者重点阅读服务; 第二,帮助科学家了解和选择合适的出版物发表研究成果; 第三 , 改进科学评价, 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第四, 使期刊朝着正确的办刊方向健康发展 。这就要求学术团体在进行学术期刊评价活动时,保持自己独立性,根据自己的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计算得出了评价结果 ,在第一时间公布评价结果, 在面对公众质疑的时候, 不为了获得更好的接受度以业内公认的或是同行评议的结果为参照, 进行人为的排序调整, 而要对自己的评价成果充满信心。除此之外,为了获得公众的认可,还应该保持学术团体的公开性,在学术期刊评价的过程和结果中保持透明, 评价报告中不只是概要介绍学术期刊评价的研究方案, 包括评价方法的采用, 学科的分类,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统计源刊数据库的分布及评价的数学模式等, 还要对评价指标的权重 、原始数据 、复合型指标的计算方法及获得途径等涉及到期刊评价深层次及内部等问题, 一一解释清楚,不应避而不谈。评价团体还应追求客观性。在进行学术期刊评价活动过程中,评价主体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在评价主体逐步深入该实践活动之时,逐步解除了自身中心化,不断获得新的特征,在不自觉中具有了客观性。例如,评价主体所使用的评价指标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研究人员不断地提出一些适应网络环境的期刊评价指标 如 5 年影响因子、 web 即年下载率、h 指数等,研究人员所拥有的网络知识变成一种客观存在,因为研究人员的主观意识开始把网络知识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

从整个评价主体体系来说,树立评价主体权威性在于确定评价主体遴选方法、制定监管评价主体制度与协调各评价主体之间关系。首先,讲一讲评价主体遴选方法,学术共同体的代表即学科专家由学术共同体推荐和选举产生,其研究领域应和被评审期刊契合或相近,此外还需要推选一定数量交叉学科的专家。另外,还可以尝试通过计算机从全国学者数据库随机抽取部分专家学者参与。自发的读者评价更有说服力也更可信,但他们的意见往往不完整、不及时,是相对碎片化的零散评价信息。然后,关于评价主体的监管问题对于评价主体的权威性也有很大影响,没有良好监督机制,难以杜绝评价不规范现象,因此,期刊评价主 体需要建立一个立体化监督网络。应公开各类评价主体评选办法和标准,选拔过 程公开、透明,公示最后确定的评价主体名单,设立第三方监管部门,接受社会监督,畅通投诉渠道,建立淘汰机制。也可以借助网络开展评价主体的监督,比如利用学术批评网等网络平台。最后,各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衡量权威性的重要指标,评价主体多元化,又带来了一些问题,以谁的意见为主导意见?如果各自的评价结果占不同权重,又该如何确定各自的权重。现阶段,多元评价主体并不是多个独立主体的简单相加,他们从本质上是一个整体,相互间形成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共通性,所以他们需要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术期刊评价。 

(本文编辑 思敏)

作者:haizhenfeijin注册用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