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何以惊艳学术界与科技界?外研社让科技之花绚丽绽放

作者:杨子欣   2020年06月1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自然》(Nature)杂志是世界顶尖的学术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推出了迄今全球最大规模的《自然》杂志论文选集——《〈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这套丛书的选篇遵循了哪五大黄金法则?中英方团队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学术界与科技界给予了哪些支持?这朵美轮美奂的“科技之花”以后将如何在学术界绚丽绽放?百道网采访了《〈自然〉百年科学经典》项目负责人、外研社综合出版事业部科学工作室主任刘晓楠,和该丛书责编、外研社中级编辑王丽霞。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套装共十卷)》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英]约翰·马多克斯;[英] 菲利普·坎贝尔;路甬祥
出版时间:2019年09月

科技之花绚丽绽放,惊艳学术界与科技界

《自然》(Nature)杂志是世界顶尖的学术期刊,这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绝大多数都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佳作。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麦克米伦教育和自然科研,共同策划编辑了全球迄今最大规模的《自然》杂志论文选集——英汉双语对照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Nature: 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这套科学主题丛书共10卷,收录并翻译了《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到2007年近150年间发表过的809篇经典文献。 

丛书前两卷于2009年12月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首发,其余8卷自2010年至2019年陆续出版。自问世以来,这套名作宛若一朵美轮美奂的科技之花绚丽绽放,惊艳了学术界与科技界。

《自然》前任主编选篇,严守五大黄金法则

这套精选集要从近150年间的10万多篇论文中选取八百余篇,其遴选难度可想而知。最初的选篇工作由《自然》杂志前任主编约翰•马多克斯(John Maddox)担纲。他是著名物理学家,两度担任《自然》主编达23年之久,被认为是少数几位能从头到尾阅读《自然》并且能大致理解全部内容的能人之一。由约翰•马多克斯这样的博学之士筹划一套《自然》论文精选集再适合不过。约翰•马多克斯从10万多篇文章中大约选出了两千篇在《自然》杂志最有影响的文章。

这些篇目后来由英方编委之一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进行了浓缩和补充。他当时是《自然》的顾问编辑和针对科学各领域进行写作的自由撰稿人,并于2007年10月成为该选集的项目执行编辑。菲利普•鲍尔最终确定了809篇最有意义、最具影响力的文章。 

当然,所有曾经在某种程度上“重要”的文章都有被收录的必要,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首先,科学中真正重要的发现更像涨潮而非海啸:它们是经过稳步积累而逐渐显露出来的,而不会如洪水般乍现。有时候还必须在两种情况间折衷:一是需要对科学研究中的重点论题予以公正的评判;二是不能忽略任何能为某一学科带来重大变革的工作。因此在文章选取时主要遵循以下五大黄金法则:

第一,为某一特定探索领域的确立提供帮助的文章。例如,关于寻找空间中的引力波,或探寻地外行星的内容。尽管文中的实际发现并没有经受住时间的检验。这样的文章并不只具有历史价值,它们可能会对科学的其他领域有启示作用,并能说明当时的概念是如何被接受的。

第二,某一学科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文章。例如,1921年发表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是关于他的相对论理论的历史发展的评述。当时,广义相对论已经被广泛接受。刊登在《自然》上的这篇文章本身并未提及新的发现,却给予读者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广义相对论确立了。

第三,从国际化视角而言,表现全球重大科技成果的文章。选集虽然收录了很多中国科学家(赵忠尧,陈丕基,董枝明等)的研究成果,但纯粹基于他们对全球科学界的重大贡献,文章的选取并不偏向与中国相关的研究或中国科学家的发现。

第四,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虽价值有限,却往往是当时研究理论基石的文章。比如,关于维生素化学的一些早期研究,或试图理解原子核的本质及其构成粒子的早期研究。这些研究看上去并不那么“经典”,但它们当时却是深入探索相关现象过程中的关键基石。

第五,文章选取时有意收录了少数“错误的”文章,以揭示科学研究是如何“错误地”进行。选集收录了一些调查所谓氢的“冷核聚变”的文章,它们不仅在今天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末那场尖锐的科学争论,而且当时,这些文章在揭示“那是个错误实验”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些揭露古生物学中“皮尔当人”骗局的文章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丛书收录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原创性的科学论文,另外也有少量综述、新闻快报和通讯评论等。

选、译、审、校严把关,确保选集品质精良

在图书出版过程中,为了保障高水平的图书出版质量,外研社组织了一大批工作在科学一线的科研人员对稿件进行翻译,并邀请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的数百位专家对译稿进行审阅修订,之后还要经过各个专业的编辑对这些稿件进行“三校一通读一核红”等五遍仔细深入的编校工作。从主编选篇到译者翻译,从审稿专家审阅修订到编辑人员编审校对,所有的出版编校流程都堪称严苛,力求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完美准确地翻译稿件内容。

选集采用中英对照形式,读者在研读英文原稿的时候能方便地找到相应的中文译文,并学习了解相关的学术词汇和科学表达习惯。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呈现方式对图书翻译质量的要求非常之高,很多细节问题都要经过编委、译者、审稿专家以及编辑校对人员的反复讨论和商议才能最终确定并统一译法。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的编委、审稿专家和译者都非常认真负责。”两位受访人对此甚感欣慰。例如,中科院院士朱道本就是一位非常谦虚而严谨的学者,他不但对化学领域的选篇和组织编审工作进行了指导,还亲自参与了具体稿件的审校。

“在和朱先生的沟通交流中,他严谨而认真的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道本要求审阅译稿时,要逐字逐句对照英文审阅,审阅一遍后还要反复再研读几遍译稿,力求在最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基础上,准确流畅地表达出原文的科学内容。

“正是高度的责任感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励着团队所有人一同为广大读者奉上这套高品质的双语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精选集。”两位受访人总结道。

中英协作多方助力,百篇佳作汇成经典

该项目工作量庞大,涉及人员众多,单靠个人或出版社一方力量很难高效运转。她们表示:“项目伊始,我们就做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将项目参与者分为英方团队和中方团队。”

英方团队由麦克米伦教育在香港的办公室作为沟通枢纽,中方团队由外研社作为沟通枢纽。选篇、导读撰写的工作主要由英方团队负责,《自然》杂志前任主编约翰•马多克斯以及顾问编辑菲利普•鲍尔为选篇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自然》各领域的资深编辑也提供了些不错的建议。翻译、审稿工作由中方团队负责。整个过程中,科协的专家们推荐了大量专业背景深厚且英语水平扎实的译者。

此外,许智宏、滕吉文、赵忠贤、朱道本、万立骏几位院士作为编委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几乎为各领域所有译文都推荐了审稿专家。值得一提的是,原新闻出版署署长邬书林为项目的启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肯定,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出任总顾问并撰写前言,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路甬祥任中方总主编并撰写前言,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担任英方总主编,并为选集撰写前言。

同时,外研社对这个项目更是倾力支持,还特意组织了一支有科学背景的编辑团队专门负责整个项目的运作与协调。

市场空间逐步打开,系列项目随之启动

绿色是大自然中的常见色,象征希望与生机。丛书封面为深绿色,正中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干代表科学,延伸的枝杈象征着不同学科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大树经过UV处理,轻轻抚摸UV做出来的凹凸纹理,仿佛就能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脉络。代表各卷编号及收录文章年代范围的印金文字随着枝繁叶茂的大树慢慢向上延伸,象征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因为这是一套经典的科学论文精选集,它的受众虽不及普通读物范围广,却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图书,所以外研社将其定位为经典长销书。“鉴于这套书的性质,起初我们把图书馆作为主要采购对象,每年都会参与全国性的图书馆配会。”两位受访人表示。

“后来了解到,科研人员对这套书也有需求。我们便在不同学科的年会上进行宣传展示。”随着丛书口碑的传播,读者范围也不断扩大,青少年读者们也表现出强烈的阅读兴趣。“为方便他们购买和阅读,我社特意推出平装本纸质书和电子书,以更优惠的价格覆盖到更多的读者。”她们介绍。

再后来,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提出希望有一本自己学科领域内的论文精选集。外研社认真调研了这方面的需求后,便毅然启动以学科为主线的“《自然》学科经典系列”项目。

学术合作之树常青,为全人类谋福祉

这套精选集通过展现百余年来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传递世界范围内有关各个科学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推动我国科研能力的提升、拓展科研人员的思路、增加科学史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渠道;这一涵盖众多专业领域的经典论文集,可以促进各个学科间的交流,推动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我国在不断推动科技发展、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更加重视与各国开展国际化的科学交流和科研合作。这套国际优秀学术论文集,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加强国际间的学术合作。

随着我国科学普及工作的全面展开,全民科学素养得到不断提高。丛书采用英汉双语对照的形式,扩大了受众群体,不仅可以使每个专业的人都能了解其他领域的发展,也为英语基础一般的人群提供了学习科技英语的素材,同时可以让中国读者更广泛、更方便地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科学知识。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而科学的进步需要启蒙和教育。这套丛书把科学家的论文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百年科学发展的历程、追寻科学大师们探索世界的足迹,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在了解研究过程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科学的本质——假设、实验、论证和检验结果,感受科学家们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同时,该丛书还特意安排了几组系列文章,以展示真理探求者们围绕同一论题所进行的学术争鸣。从这些严肃的科学争辩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碰撞迸发的思想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辛。

“在2020年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也希望通过这套书来倡导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方法、进行理性思考、尊重科学;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科学,为全人类谋福祉。”两位受访人就此道出心声。

(本文编辑:锦江;编助:安安)

作者:杨子欣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