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王振羽专栏】纵观马叙伦一生,礼阳兄行文平实,靠资料说话,不武断下结论,更不无端猜测。平实为文,恪守史家本分,信守为文原则,力求妥帖稳当。这样的正道直行,既是为传主负责,也是为自己的白纸黑字负责啊。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作者:卢礼阳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年初,到温州,在礼阳兄的办公室里,兴致勃勃参观他的书架,看到《马叙伦传》,素来慷慨的礼阳兄却说,此书正在修订,马上再版后送您。到了年末即将岁尽之时,重然诺的礼阳兄果然快递来洋洋洒洒近40万字的新版《马叙伦》传来。自然是如饥似渴,立即拜读,种种感慨伴随着阅读的深入不断生发,礼阳兄为这一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真是呕心沥血兀兀穷年下足了大功夫啊。
说实在话,对老一代民主人士,我素怀敬意却又有敬而远之的下意识在。素怀敬意是因为这些老一代的民主人士,大都有真学问真本事而且在历史的重大抉择面前都是敢于担当敢于拼命的真正国士,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这中间就有素孚众望的民进领导人马叙伦先生。但又为何敬而远之?1949年之后,诸多民主人士要么噤若寒蝉唯唯诺诺,要么被反复批斗声名狼藉,似乎是看浩然的小说《金光大道》,涉及到京城里“妖风”四起,一些民主人士“不自量力”声称要“轮流坐庄”打破“党天下”云云,他们的形象都被百般丑化,也上了“群丑图”,这些民主人士后来虽然多被平反,但他们的形象如同当年刘少奇王光美的形象一样,即使都恢复了名誉,但总对他们有点隔膜,也就敬而远之了。虽然也看过章诒和写一些民主人士的“往事并不如烟”,但这样的烙印还是多多少少存在的啊。流毒荡涤,如此之难,可见一斑。而在六朝松下读书的时候,从文昌桥去成贤街的路边上多有书摊,三三两两,星罗棋布,其间就有马叙伦的《石屋余瀋》、《石屋续瀋》等,但也仅仅是随便翻翻,也就放下了。至少不如对林汉达先生的书那样兴致盎然爱难释手。但作为有心人的礼阳兄却不惮繁难,搜求爬梳,几乎搜罗完备了马叙伦的所有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礼阳谋篇布局,撰述传主一生,才能够全局在胸,写出一个真实的马叙伦来。马叙伦一生当然建树多多,但礼阳兄也详备地写出胡适等人对马叙伦的不同看法,马叙伦的外室小妾倚红偎翠,甚至关于马叙伦担任及教育部长期间的“院校调整”所谓三件大事之一,也都能够站在当下,力求全面地勾勒出事情的全貌和“民主人士”的作为门面幌子的尴尬无奈。这样的秉笔直书,力求真实,应该是这本书最为显著的特点吧。
礼阳兄面对历史人物,不是匍匐在传主面前一位礼赞颂扬,而是有一说一,不打诳语,这样的底气从何而来?源自于礼阳兄对传主所处时代的真切把握,对涉及到传主诸多事件的成竹在胸,对浩如烟海鱼龙混杂的各路资料的扎实掌握。马叙伦先生一生丰富多彩,交游广泛,但礼阳兄多处提及他的老师陈介石先生对马叙伦一生事业的重大影响,他的盟兄汤尔和对他的刻意关照,而最终汤尔和的晚节不保成为汉奸,更有当年浙江省长夏超之死,马叙伦穿行于大学与官场之间的种种细,特别是马叙伦的两次挨打:一是在新华门前,为了索薪与北洋政府的较量;一是抗战胜利之后到南京请愿在南京下关火车站的被殴打。这两次被打,尤其是后者,礼阳兄辨析各家之说,叙述极为客观生动而又不枝不蔓。记得郭沫若回忆文字中说,被打人士是在鼓楼医院接受治疗,而礼阳兄做足了功课,把当时南京的各家医院情况掌握得相当清楚,也纠正了多种错讹。书中涉及到的人物众多,对于刘师培、杨度这个最终成为共产党人的盖棺论定,马叙伦的挽联深意,令人感叹。还有更多教育界的名流贤达,礼阳兄都一一钩沉出来,供人评说。
此夕明灯抚空局,朔风残漏两茫茫。马叙伦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崛起于浙江,经营在教育,纵横大江南北,历经时代变换,从浙江江山、杭州、上海、北京、广州,游踪遍布中国,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其力亲为,在官场高校的甘苦自知,也有躲进书斋的啸傲自在,寄情诗词的夫子自况,更有在1949年之后的满怀期待到最终的缠绵病榻在文革末期的遽归道山。纵观马叙伦一生,礼阳兄行文平实,靠资料说话,不武断下结论,更不无端猜测。平实为文,恪守史家本分,信守为文原则,力求妥帖稳当。这样的正道直行,既是为传主负责,也是为自己的白纸黑字负责啊。
读书昔已过袁豹,史今当继董狐。真实、扎实、平实,有此三实,礼阳兄的《马叙伦》应该在众多的“传记丛林”中拥有一席之地吧?!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