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俞晓群专栏】书与其他商品不同,许多时候,它不是越新越好,而是越旧越好,因为新书上市,需要有一个沉淀的过程,最终被读者筛选出来的好书,许多年后还有人找、有人买、有人看,往往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此次去台湾,为书而寻旧,也是一个很恰当的说法。
上个月去台湾参加两岸书展,回来后有朋友调侃说,这些年两岸互访,总会冠以破冰之旅、寻宗之旅一类佳句,你这次台北行走,称得上是什么之旅呢?清点一下,去掉旅程,短短三天时间,拜见旧友、逛旧书店、买旧书、访名人旧居……都没离开一个旧字。称此行为“寻旧之旅”,不是很恰当么?当然就书业而言,寻旧也有它的道理。我一直接受那样的观点,即书与其他商品不同,许多时候,它不是越新越好,而是越旧越好,因为新书上市,需要有一个沉淀的过程,最终被读者筛选出来的好书,许多年后还有人找、有人买、有人看,往往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此次去台湾,为书而寻旧,也是一个很恰当的说法。当然寻旧也要有主题,我想到三个:
其一是为了王云五。在近两年中,我一直在写《出版家王云五》,今年上半年,初稿已经完成,但是因为一九四九年以后,王云五一直在台湾,许多资料大陆见不到。所以书稿中有些内容不全,只好暂时空着,希望去台湾,补上这一课。此次寻旧,果然收获不小,比如那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六十年大事记》,我一直在找,这次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同仁送给我一本,其中太多重要信息。得到的书,还有王云五《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徐有守《出版家王云五》等。另外有机会去王云五纪念馆,那里照片、文物、书籍极多,许多只闻其名、未见其实的东西,一下子都找到了。
其二是为了台湾文化复兴运动。对于这个题目,我一直很感兴趣,但是相关资料太少,只是从王云五《最后十年自述》中读到一些。今年又从一位台湾书商手中,淘到一本《台湾文化复兴运动纪要》,其中内容太丰富,比如书中提到,台湾一九六八年对国民教育的两项课程做了明确指示:小学教育注重“生活与伦理”,中学教育注重“公民与道德”。另外他们还组织了一些重要讲座,比如一九六八年讲座有黎东方:《中国文化历史分析》;成中英:《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孔德成:《论儒家之礼》;顾毓琇:《中国的文艺复兴》;林语堂:《中外的国民性》;钱穆:《文化与生活》;姚从吾:《从历史上看东亚儒家大同文化的立国精神》;陶希圣:《德治与法治》;蒋复璁:《中华文物与中华文化》;沈刚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黄文山:《从文化学的观点看中国文化复兴之路》;乔一凡:《中国文化之大礼》。我此次台湾之行,找到这一时段的书不少,文化复兴运动的文件资料却很难找到,我已经拜托一些台北书店留意。
其三,此次寻旧之旅,最大的收获是吴兴文的参与或曰引领。他实在是一个台湾书业“活地图”,爱书买书找书编书,终生不变,终日不倦,对旧书知之甚多,颇有职业风范,让我受用极多。多年来我追随一些前辈编书,赞成“向后看”的理念。这次在台湾,看到旧有资料大多没有断裂,新鲜的旧人物也不少,深感自己孤陋寡闻;如果没有吴先生引路,一切都将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完成。现在我们找到的好书,有几本被认为好得不得了,但走的都是冷中求热的路子,至于真好还是假好,需要通过读者的检验,无论如何,明年初就会有所表现,有些已经在落实中了,请诸公拭目而待。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