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作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是研究城市科学的人无法绕开的一位。译者则是一位表示“只要还能喘气儿又不脑残,下半辈子就给马克斯·韦伯打工了”的学者,有这样的作者、译者阵容,编辑又做了什么?让德国韦伯图书馆的收书人看到都不禁赞美书好美。
《城市》译者阎克文先生
先从《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这一选题说起。
城市主题的图书与当前时代的契合度高,所以从各个角度出版的不少,原创、引进的都有。做选题都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但真要做填补空白的主题太不容易了,更多是寻找新角度。城市主题的好处是城市本身跟时空一样,总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产生了无法穷尽的话题。而且它包含了多学科的研究。用我们一本书中的话来说:它跨越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大分野。由于城市主题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征,所以关于它,自然是大有文章可做,换一个角度,就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视野。
当初提出出版城市主题的图书时,就切入点、路线、方向以及可行性等问题,顾华明社长和王瑞书总编辑多次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层层筛选细化,多方论证,最后的思路如丛书名所示: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也正如丛书的出版说明中所说:引进西方城市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大致涵盖了相关领域的重要主题,它以新角度和新方法所开启的新视野,所探讨的新问题,具有前沿性、实证性和并置性等特点,能带给我们很多有意义的思考与启发。
经过严密的选题论证,“译丛”很顺利地进入了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选题,与时俱进,我们会不断地引进城市研究领域的名家名作。如多琳·马西、马克·戈特迪纳等,这些作者都是世界城市研究领域的大家,已经出版的《保卫空间》《城市生活》《消费空间》《马克思主义与城市》以及城市研究的“核心概念”系列,自一面世,就受到了读者的认可并得到了业内的好评,半年多以来,在当当和京东同类书排行榜上一直有着上佳的表现。还有彼特·霍尔、简·雅各布斯、萨斯基亚·萨森、伊恩·道格拉斯、艾伦·J.斯科特等的著作也将陆续出版,他们的研究代表了这一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水平。
《城市》一书是《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系列中的一本。
在编辑“译丛”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书都会提到韦伯的《城市》,作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是研究城市科学的人无法绕开的一位。韦伯的《城市》并不是一本独立的著作,它是《经济与社会》中的第十六章:非正当性支配。主题是城市。注意到这点,我就有意想把这章单独出版,还曾就此意请教中国人民大学的孙民乐博士,也请他帮助推荐译者。孙老师对城市主题颇有研究,也颇有心得和识见,我们的一些优秀的书目都源于他的推荐。中间他提到了阎克文老师,说阎老师译韦伯在国内很有影响。
事有凑巧,2013年11月左右吧?浏览微博时发现南京先锋书店有一个关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学术讲座,主讲人正是阎克文老师,我随手点开了阎老师的微博,看到题记:只要还能喘气儿又不脑残,下半辈子就给马克斯·韦伯打工了。如此专注于韦伯的人真是让人感动!我立即给阎老师留言,表达了我想出版《城市》单行本的愿望。阎老师很快回复,认为可行。他花了几个月时间重新校订了一遍书稿,同时在体例和规范上尽量与我们的“译丛”统一,并为此书的出版写了译序,发表在2014年第6期的《读书》杂志,题目是:理解现代性的途径之一:城市。
韦伯著作的经典性不容置疑,阎克文老师的译文质量更是无需赘述。名家名作名译,这几重因素加在一起,我想最好使这本书能在“译丛”整体的风格中有相对的独特性。所以我们没有采用“译丛”统一的封面设计,而是请了多次获得最美图书大奖的周晨老师来操刀,只在开本和内文字体与其他书保持一致。周老师十分认真地对待此事,单是封面上的那幅插图他就费了不少心思,这个封面一出来就被多方叫好。一开始我们本来是想做插图本的,我也去图书馆以及周围可能有收藏插图的人那里寻找过,但很难一下子找到十几幅甚或几十幅图都能配合上这本书的主题,后来只能放弃这一想法。据阎老师说,他带此书到德国韦伯图书馆,收书人一看见,立即就说好美的封面。
韦伯这杯浓酒,很醇厚,很悠长,不需要太多的介绍说明,只要大家知道有这本书出版,就足够了。阎老师的译序算是已经先期为我们广而告之,后来我们也在一些微博上做了介绍,入选百道网的“中国好书榜”更是一种好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本好书。
一个好的选题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凝结,各环节中涉及到的每一个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选题定位、版权引进、装帧设计、编校印制质量、宣传营销,大家一心一力,一定能做好。还有,作为编辑,要不停止地思考,并付诸行动,慢慢就会形成一种向心力,似乎所有的信息都在为这个选题服务,所有的通道都在为这个选题打开,很顺利,也很愉快,过程中不断地校正思路和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相信这套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任晖)
本文编辑:李勿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