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温柔地,掐文学几指——品评周明全新作《隐藏的锋芒》

作者:阿闻/作家   2014年09月1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专稿】他把锋芒藏了些许,让“毁”在“誉”里若隐若现,照顾了中国作家们的面子,甚至照顾了中国文学的面子。

周明全

点击封面进入单书页面

《隐藏的锋芒》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明全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阿闻

文学作家对待文学批评的态度,我认为大体两种,一种是置若罔闻,批和评都属于“一千个哈姆雷特”之类的理论框架,我写出什么那是笔随脑动脑随心动,你批或评,那是你读得“姿势”不同造成的,不影响我继续写下去;另一种是如获至宝,大有相拥难眠自省自修的“体征”。这“另一种”,稍微良性发展一下,就促成文学和批评相得益彰的形态了。

两三年的工夫,周明全破了“文艺青年”这团茧,抖开彩翅在文学批评的草木中深入浅出,挺让人吃惊的。阅读、思考、推敲,行文,工程浩大,不执着不成活。有个背景:老派文学批评一直在,但理论味儿根深蒂固,指导性被老朽的案牍格式淹没,往往读起来不如嚼根儿蜡,那么新款的文学批评肯定要不失时机占领市场。新桃旧符期间,老牌学院派批评家们也都想看看年轻的80后批评家到底几斤几两,“另一种”作家们也认可深思熟虑有理有据的文学解读,文学作品的读者们也真的需要些靠谱儿的阅读指南……于是,周明全的《隐藏的锋芒》销量不错,他策划的“80后批评家文丛”有望造出最新的拍案惊奇。

鬼使神差,我把读《隐藏的锋芒》的时间安排在了清晨,先是在灯光下,而后,晨曦代替灯光,最后,朝阳斜刺在书上,不得不拉起窗纱。光源光线的变换,竟然跟我对文学批评的理解相像。对读者来说,读懂了温和和善意,才能接受如针如刺的批评;对作者来说,“周氏批评”所谓“如针如刺”,其实真就隔着一层周明全亲手织就的“窗纱”。

颇有文化的作家们基本都能冷静对待毁誉,但颇有素养的作家当中,能把“毁”当成“誉”收藏并借鉴的,不甚多。在中国,创作和批评的环境如曲径、禅房,周明全的文学批评不得不带着明显的品评风味,他把锋芒藏了些许,让“毁”在“誉”里若隐若现,照顾了中国作家们的面子,甚至照顾了中国文学的面子。这实际上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技巧”,颇具中华背景和中华味道。比方说,书里有篇《什么是好的中国小说》,我想,若小说家买书前翻目录,很有可能被这个标题一下子带到132页,读几段儿,然后,掏银子。而且,因为周明全在这个纲目下不停地拿老村的作品说事儿,不少读者也很有可能马上在书店网店里搜寻老村的《骚土》。同样,莫言的《蛙》、《丰乳肥臀》,余华的《第七天》、《活着》,王朔的《我的千岁寒》等等,都可能在周明全引导下被重读。这一系列动作,不是批评带来的,而是品评带来的。就如同扇耳光和小掐小拧,耳光促生的定是激烈反应,温柔地掐你一指,很多人却把持不住,哪怕这一指暗藏杀机。

每个人成长都有个过程。周明全厚积薄发,“积”的时间长,“积”的不动声色,“发”却力度空前。从文艺青年到青年批评家,很不容易。数年前周明全在新闻媒体做事,“专业不对口”,却没影响他的积攒——人高马大霸气外漏的汉子,心里揣的却是细腻的文学梦,看上去“外焦里嫩”身心不配,他却一直在为实现梦想储存营养。周明全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间断,爱琢磨作家的意图,爱把玩作家的语言,爱研究文艺理论的真伪,爱探讨每部文学作品是不是写它的人真需要的“正果”。对文学作品,他坚守自己的鉴赏态度,他不走马观花,也不断章取义。文学批评的路不那么好走,洞察力可以培养,但需要有点天赋;冷静和客观可以通过学习来完成,但没有执着心成全,就免不了偏执、游移。周明全为“破茧而出”付出的,远比30万字的书写深厚。

文学、文艺需要批评。换句话说,批或评的前提是读。读者、受众,这是文化的“衣食父母”,没爹没妈的文学艺术是无根的东西,它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了。进一步说,东西水火南北荆棘,文学艺术才能被“逼”得弹跳、飞翔。《隐藏的锋芒》在营造水火和荆棘方面做得有些暧昧。我更乐意这样看——新锐批评家们还在趟路,周明全们的意念还在“水火荆棘”的正效应发掘上,逐渐,品评会让出更多的份额给被批评,更远的愿景是,中国的文学批评氛围变浓,作家们接受批评的心态变好,进而,创作和批评两情相悦。举个例子,庄稼得伺弄,杂交、除草、杀虫、施肥,然后才有望丰收。

作者:阿闻/作家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