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出了《老照片》之后,大家都知道我是出《老照片》的,去拜访一些老作家、老学者,只要有老照片,就会拿出来给我看,‘你不是做这个的吗?看看我的老照片。’”顺着老照片的巧劲儿,《张家旧事》可谓巧作。但在汪家明社长的编辑生涯中,怎么使劲儿也不成的案例中,很多却是让他记忆深刻的用心之作。
使巧劲儿的得意之作
出了《老照片》之后,大家都知道我是出《老照片》的,去拜访一些老作家、老学者,只要有老照片,就会拿出来给我看,“你不是做这个的吗?看看我的老照片。”
有一次我和徐城北、叶稚珊一起去拜访周有光和张允和二位老先生,那时候他们也已经90多岁了。张允和拿他们的影集给我看,影集上有她和周有光谈恋爱时的合影,以及孩子的照片。张家姊妹四个,老大是张元和、老二张允和、老三张兆和,老四张充和。四姊妹都很漂亮,但是最漂亮的是张允和,脾气最大的也是张允和,家里都得听她的。她少女时代的照片是挂在照相馆里的,拿她当模特。她特别得意这些照片,大家看到中午,我们说:“太晚了,你们两位这么累,我们走了.”他们说:“不能走,还没看完呢,你们一定在这吃饭,吃了饭也别走,我们午休完了,再接着看。”
老人就是这样,愿意讲老事,真是讲了大半天,很多很感人的故事。叶稚珊是一位女才子,张允和特别喜欢她。我听了这些故事,灵机一动,就说,“听您讲了大半天,我想您可不可以把这些照片挑出来,按顺序详细讲讲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请叶稚珊记录下来,那会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书名就叫《张家旧事》。”他们都觉得好,大家当即拍板。照片当时就选好了。此后几个月的时间,叶稚珊就常去张允和家听她讲故事。张先生后来对叶稚珊说:“我在你面前已经没有秘密。”当然发表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她认为最美好和最悲惨的照片都没有保存下来,但是通过保存下来的这些照片,最最美好和最最悲惨的往事都一一再现了。
《张家旧事》的成书,我想也是使巧劲,而且是偶然的,要是我不去她家,她不拿出照片,就不会讲这些故事,就没有这本书。而且恰巧叶稚珊这位张允和喜欢的才女也在场,她不辞任务艰巨完成这个任务。这本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都很大。到今天已过了15年了,近期三联书店将再版,约我写了再版后记。因为我是山东画报版的责任编辑。
这本书不厚,外头有护封。当时蔡立国设计时想弄得更好一点, 设计了一张书皮,就是一张纸,上面印着老照片,可以把书包起来卖。后来这个设想没有实现,但是成本算进去了,定价贵了好几块钱,15.8元,这本书照样卖得很好。我很得意。因为当时三联书店同时出了张允和的文集《最后的闺秀》,那本定价只有十一二块钱,但是《张家旧事》比《最后的闺秀》卖得还好。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叶稚珊 口述 叶稚珊 编写
出版时间:1999年06月
1999年建国50周年,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我们要出版建国主题的书。当时觉得不好做,建国50周年的选题各个出版社都在做。最后就使了一个巧劲,出了五本一套的书叫《共和国的故事》,10年1本,50年5本。
在这50年里,很多报纸杂志发表过的记人、记事散文,很多非常好,很有故事性,如艾青写的《万里赶羊》,把几千只羊从这个省赶到那个省的一个大迁徙,整个过程写得很精彩。丰子恺在1960年的1月1号写了一篇《新年随笔》也很精彩,故事讲丰子恺坐人力车去办事,拉车的一边走一边就问:“老先生您贵姓?”丰子恺说我姓丰。车夫说:“我知道有一个姓丰的画家画得很好。”丰子恺很高兴,说“我就是”。车夫拉他路过一个百货商店,停下来说:“在这停一会,老先生你等我一下。”他跑到商店里面买了一个塑料皮的本子。那时候塑料皮的本子只有发奖的时候才给,很贵。他把本子递给丰子恺说,“老先生,您能不能给我题一个字,留一个念想。”丰子恺说行,就给他画了一幅画,问了他的名字,写在上面,他就赶紧装到袋子里去,把丰子恺拉到了地点。丰子恺下车给他钱,他坚决不要钱,丰子恺坚决要给他钱,争执中一警察过来了,问怎么回事,了解清楚原来是这么一种情况。最后丰子恺把钱留下走了。他就写了这么一篇文章,那个年代(60年代)拾金不昧,一分钱都不会有人偷的,反过来说有人偷一分钱,他在这个世上就没法活了。那时候舆论很厉害,当时是相当纯洁的,像这种情况只有在当时的人才能写出来。换做后面的人写,一个是写不出来,因为你不知道,就是你知道你也写不出那种感情来。
因此,我们就想了一个点子,把这50年来在这些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尤其是这些名人写得好的文章凑起来,10年凑一本。这不难,使巧劲,但是同样得下笨劲。上哪儿去找这些东西?又想了一个巧的点,找一位50年代很有名的副刊编辑,比如《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的,再找一位60年代编副刊的编辑,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各找一个,他们知道那些年代里面最好的文章,请他们做每一本的主编,这样事情就简单多了。这些文章最真实、最生动地,具体而微、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共和国50年走过的道路。
怎么使劲儿也不成的案例
前面讲的还算成功案例,但是好多书巧劲笨劲都使了,仍然是失败了。
出了《老照片》之后我们又策划《老漫画》,下了工夫,全国各地去找那些漫画家,所有的销声匿迹了找不到的、不被重视的一些漫画家,我们把他们都找到了,像20世纪30年代的大漫画家汪子美孤身一人在重庆,境况十分不好,我们找到他,收集到他的作品。但是最后《老漫画》编了6期就卖不动了。笨劲也使了,要说它是巧劲也算巧,利用《老照片》的这种方式,把历史上的老漫画找出来,然后讲讲老漫画背后的故事,而且,漫画和照片还不一样,它是有主题的,主题后边的故事是很清楚的,但是最后没有做成。
又比如《百象图摘》。那时候《读者文摘》卖得很好,它是文字的,我们做成图片的,就想把每个月出的中外的杂志都找来,把好的图摘下来加上文字,有故事性,做成图摘。办了18期,一个月一期,跟杂志一样,先用书号出的,准备办好了申请刊号。在当时来说,这点子还算巧,现在当然不需要,数字化网络化,看图很容易。
最遗憾的还是孙犁的《耕堂劫后十种》,一共是10本书。孙犁在打倒“四人帮”以后一共写了10本书,这10本书都卖得很不好,一般印2000多册,大部分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过一本,上海文艺出过一本,还有几家出版社。写得特别棒,许多读者喜欢,可是买不到,买不全。于是我们就想了一个点子,把这10本凑起来,起的题目叫《耕堂劫后十种》。耕堂是孙犁的书房的名字,劫后十种就是“文革”浩劫之后的十种书,出版成小开本。印了5000套,卖了好多年。还有孙犁的书信集叫《芸斋书简》,孙犁原名叫孙芸夫,所以他书房的另一个名字叫芸斋。《芸斋书简》是孙犁最想出的一本书,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多次说,我把我的信都找来了,但是没人给出,因为不挣钱。最后我们给出了,确实卖不出去,这也就等于失败了。
应该说,《耕堂劫后十种》这个点子还是不错的,把孙犁整个后半期的创作总体展示。孙犁的书《耕堂劫后十种》《芸斋书简》(上下册)《书衣文录》加起来我们共出了13本,都各印5000,卖了好多年,据说最后都打折处理了(我已离开山东画报出版社)。但是很奇怪,喜欢孙犁的人买不到。现在这些书在孔夫子网上很贵了。
回想起来,这种下笨工夫的事做得多了。有一套《中国边疆探查丛书》,是边疆的探险与考察。当时中国社科院创办了一个新的研究部门,叫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为什么要成立这么一个研究部门,针对中国边疆的问题太多了,事情太多了。创办人叫马大正,和我是特别好的朋友、忘年交,他现在是清史编纂的副主任。他想围绕中国边疆出一套讲边疆的历史、风情、生态这样的书,我很喜欢这个选题,请他把那些专家凑起来讨论讨论,结果请来一看都是了不起的专家,马大正是研究新疆的权威,研究西夏的权威是被誉为“西夏王”的白滨,此外还有研究云南边境的汪宁生、研究西藏的专家李坚尚、研究鲜卑的专家米文平、研究内蒙的专家盖山林、王嵘等,他们也很喜欢这个选题。但是专家们平常写的是研究论文,当时我们就提出要写成探险、考察、夹叙夹议的像路德维希的《尼罗河传》那样的人类学著作,有历史、地理、风情、文化在其中。
结果是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会,这些专家写了一遍又一遍,都不行。我买了一些我认为是这一类的散文的书,一人发一本,请他们照着写。后来基本上是他们提交了稿子,有的改得满脸花,有的删掉三分之二,或者彻底翻个样,最后请他们再认定。一共出了11本,囊括了整个中国边境。马大正自己写了一本叫《天山问穹庐》,讲生活在新疆的蒙古族,主要是18世纪70年代自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的土尔扈特人后裔,和新疆的地域、历史关系很大;还有白滨的一本叫《寻找失落的王朝》,就是西夏王朝的的故事。汪宁生写了《西南访古三十五年》,就讲云南那一带的,然后还有米文平写的《鲜卑石室寻访记》,还有李坚尚的《喜马拉雅寻觅》,就是类似这么一些书。光这题目就下了很大工夫,避免像研究报告。当然这些题目现在看挺有意思,里边都是“寻找”、“寻访”。这套书其实相当棒,《喜马拉雅寻觅》像小说一样可读,很可惜,面世后虽然得了一些奖,但在读者中影响也不大。但是这套书也是下足了笨工夫的。
后来我发现,做编辑,下笨工夫可能比巧工夫还有意思,还有趣。比如说我很早喜欢一本书《徐悲鸿的一生》,现在好多人说这本书写得很一般,但是当时看了,关键的地方都能流泪。这是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写的,100章,28万字,其中最动人的故事如徐悲鸿与八十七神仙图。这是徐悲鸿买来的,后来被人偷走了,他就急得要命,到处去找,通过关系打听到在谁手里,但是他不能派人去查他,不但不查,而且想办法从那个人手里再买回来,为此他画了200幅画去换这一幅画,换回来以后在上面题了四个字:“悲鸿生命”,然后就捐给国家。
这是特别感人的一个故事,这本书我很喜欢。但是也有一些保留意见,里边有些现在看不那么适合的东西。我就想出一套书,把最有代表性的大画家的传记配上画来出版。《徐悲鸿的一生》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的,最前头配了一些画,大部分是黑白的,少量几张彩色,印得一般,开本很小。我希望做成图文书,讲到哪画就跟到哪,而且要用铜版纸彩印。
先出了一本《白石老人自述》,卖了好几万,在深圳印的,那是在90年代。我又想做《徐悲鸿的一生》,但是文字太多,28万字再加上图,太贵不好卖。最后就找到他的儿子徐庆平,拿《白石老人自述》给廖静文看,我说我要出这本书,但文字太长,能不能做些删减。她同意了。最后那本书我把它翻来覆去弄了5遍,删掉11万字,还剩下17万字,100章改成40章,每一章以序号排列,没有标题。改完了交给她看,把我认为不重要的删掉,但是并不改她的文字。配图出版后,她很满意。当时卖得还可以。我觉得这是下了笨工夫,但是这本书很可惜没得到更多的关注。我在这里自我宣传一下,我认为这本书能这样流传下去。这是我的个人看法,现在没有人注意,也没有多少人买它。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山东画报出版社《老漫画》编辑部 编
出版时间:1999年12月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马大正
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齐白石 著
出版时间:2000年07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