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判断一部作品好还是不好或者到底有多好,很多人会说凭感觉。感觉的东西是否可以用一些可量化的因素来表达?资深文学编辑金马洛认为可以。在他为百道编辑沙龙所做的演讲内容中,我们取裁了他的15个为文学作品评分的关键词部分。
判断一部作品到底好不好或者有多好的时候,不妨用一些可量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一直伴随着每个人的阅读生涯。而我的判断标准是以下15个关键词:
有深情、有激励、有真相、有快感、有女性、有纯真、有梦想、有震撼、有安慰、有思想、有大名、有大奖、有大戏、有大事、有大势。
这些关键词的背后代表着内容、故事或者事件,我们就通过它们来判断书稿的质量,接下来就是我们能否通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句向别人推介这本书,并让别人也觉得这本书好。
在判断书稿质量的时候,我会在心里大致给书稿打分。当然,实际上真要评价一部作品,往往没有满分,因为标准是多样的。我们试着把以上十五个关键词更具体化地来说,比如:
——这书有让你泪奔叫绝的深情吗?有。比如《山楂树之恋》,有些人就非常喜欢,看得涕泪横流。叫绝吗?确实绝,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这个文案是非常出奇制胜的。
接着来。
——这书有让你为之一振再振的激励力量吗?
——有让你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层层真相吗?
——有让你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吗?比如《失乐园》,看过的我相信都有共鸣,它能激发你的能量,让你恍然大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
——有女性。这个关键词我要特别讲一下,这个词是说要面向女性读者,而且让女性读者喜欢。今天的读者中,女性占了很大一部分,确实不能忽视。女性读者一般会为什么样的关键词句所动心呢?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逻辑是一样的,尤其是我们在做书的时候,必须得承认,一定是从需求出发,给读者他所需要的东西。
——这本书有人人皆知、人人皆有、人人失而不得的纯真吗?这书有历经曲折成真的梦想吗?比如《窗边的小豆豆》,书里有梦想,有纯真。战后五六十年代的孩子们,由一个校长带着,在用公共汽车做成的小教室里学习,这种情景在现实中是不会出现的,但是在书本中可以这样。如果我们已经为人父母,肯定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够生活得特别好,有好老师和校长启发他的想象力,让他整天活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生活在属于他们的、没有危险的世界里。可是现实中呢?我们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小孩在学校出事。这本书不仅在教育观念上给我们启发,而且实现了我们孩提时的梦想。当我们看到别人梦想成真的时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自己的一部分梦想也好像成真了。因此,《窗边的小豆豆》之所以能在十年卖出500万本,是家长和学生都在读的结果。
接着来。
——这书有震撼到你,让你屏住呼吸阅读的情节吗?有的话,书一定不会太差;
——这书有绵绵柔情或温暖鸡汤让你心灵获得了安慰吗?
——有让你有自愧不如、白活半生的感慨吗?我20出头的时候读韩寒的《三重门》,觉得十五六岁的孩子写成这样确实了不起。当时有两大阵营,一方觉得他什么都不是,一方觉得他将来是个奇才。到现在也是,有人越发对他不满意,有人越发觉得他相当可以。大家包括韩寒自己,首先都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但是这个普通人做了不普通的事情,我们就看到了差距。差距本身以及引起差距的原因,会是引起人们阅读的原因。而差距和不同是对比出来的——我们稍后要讲到的一个关键词——对比,在我们做封面或者撰写文案的过程中,对比非常重要——从正面角度看,对比会让一般的变得好,让本来好的变得更好。
接着来。
——这书的作者是大牌、有大名吗?
——这书获过或有可能获得货真价实的大奖吗?
——这书有可能被拍成名角主演的电影或电视剧吗?
——这书的作者身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什么超乎寻常的大事吗?
——这书上市时会赶上当前社会思潮裂变的大潮流、大趋势吗?
如果以上这五条都满足了,这本书100%要畅销。这个时候,封面和文案就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营销推广就是风火轮、筋斗云,就是让畅销更畅销的飞得更高、推得更远的加速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那些成功的畅销书操作案例,看看这些书是怎么做的。
十五个关键点,一百五十分满分,超过100分的书不算多。但今年有一本,是无论如何一定要给高分的,可以打很高很高的分,这就是柴静的《看见》。
2009年,我看柴静博客的时候就想跟她联系,但是我无所作为。2010年,听说柴静是不给人稿子的,也不想出书,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给柴静写信。但是当时手上有其他作家的书要出,就把这件事情放下了。一直到我变得越来越忙的时候,柴静的书出来了,销售一路飘红,而我与之永远地失之交臂。柴静在把书稿交给贝贝特的时候曾说:你们编辑处理稿子最认真,处理的意见让我觉得最中肯,我喜欢你们这样的工作方式,我喜欢你们这样的人。如果编辑非常非常敬重的作者,不跟或者不太跟编辑谈钱的时候,编辑就算赶上了贵人,有这么一两个大贵人,做出版的这一辈子就够“用”了。
《看见》没有获得任何奖项,也没有赶上大思潮什么的,但除却这两点,我说的其他十三点它全都具备。首先,封面简直绝了,图片让人非常舒服,柴静微笑着,对面是正在搬椅子的纯真小孩,给人温暖、和谐的感觉。再看图片的色调,柴静穿蓝色牛仔裤,身旁的老大爷穿浅蓝色的布衫,颜色搭配得非常好。在这一背景之上,出现了“看见”和“柴静”四个白色的字,非常之完美。这张照片不一定在摄影上获奖,但是放在这本书上去体现,简直太棒了,因为柴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女人。
《看见》这本书提供了什么?深情就不用说了,看过书的人一定都知道;激励,柴静本身就是一个励志的人;真相、阅读快感,都有,但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官上的刺激,而是有一种让你读起来特别舒服的感觉;女性,我相信喜欢柴静的女性读者非常多;纯真,在作品中,她对那些人的态度,确实有纯真的一面……《看见》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活着其实挺好的。为什么柴静可以做到,我们就不能?其实人人都可以,只是我们遭遇的黑暗面,经历的不协调,过就过去了,没有在心上或纸上留下一鳞半爪。而柴静,她也没有把不愉快的东西诉诸笔端,为什么一定要写那些不好的东西呢?有可能这是她的人性。而且柴静本人的形象就纯真、有爱,编辑过程中就要保持这种印象,整部作品要烘托这种氛围。书最终能够大卖就是因为它呈现的东西读者都没有,缺,而他们也都想要。
04月02日22时| 评论
用十五个关键词来判断一本书是否畅销?过于复杂了。至于是否获得大奖,那是出版以后的事了。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