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研究】德国的版权争议,即盗版,已经从网络社区中的小范围讨论扩展成公民权、个人自由以及一般社会价值基础上的主流辩论。论战不断升级,下文即为基于德国国内电子书盗版情形及相关争议而进行的研究。
在任何一个新兴市场中,盗版——或者更宽泛地说制作法律框架以应对数字媒体挑战——的政府行为和战略都没有被很好地规划。德国,英语区外领先的内容市场在整个2012年上半年都在就版权问题而争论不休,其实践被认为在几个层次上都与当前法律相背离。看似技术性的关于国际反假冒贸易协定(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的争论,并没有变成前沿话题,直至它被放弃,至少在当前,德国政府和欧洲当局是这样的。它把社会一分为二,一部分以Börsenverein为代表,企图通过游说达成某种和解协议,而另一部分则代表大多数政治意见,认为它是对公民权的威胁。随着议会选举中新政党的出现,“盗版”这一术语的含义将彻底改变, 这个新政党的名字叫做“盗版党”。
2012年上半年,德国的版权争议——间接地说就是盗版——已经从一个网络社区中的一个小范围讨论扩展成为公民权、个人自由以及一般社会价值基础上的主流辩论。而很多因素促成了论战的升级。
德国对于盗版和个人权利的关注有着悠久的政治历史,可追溯至纳粹的极权主义政权和之后冷战时期的秘密警察制度,监视国家社会领域里的公民直到1989年。由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公开提供私人信息给公民所带来的风险,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持续不断。
今天,网络社区有着自己的数字城镇聚会,对人口的数字化管理带来了人们对于谷歌发起的街道扫描行动、追踪、整合个人信息用于犯罪调查等行为的抗议。最近的反对Kino.to等高度流行的电影流媒体服务的法律行动发现,媒体覆盖率的广泛性就像维基解密和朱利安•阿桑奇被逮捕事件以及匿名运动所引发的争议一样,在德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之前一个叫做“盗版党”的边缘政治团体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发起各种抗议的平台,时刻准备着为在下次大选时加入德国议会而努力。
由电影和音乐专业组织领导,Börsenverein支持的内容产业正在一丝不苟地游说,要求获得反对非法使用版权作品的更多战果,他们希望能够制定更加严厉的法律,让网络服务提供商为向用户移交数据承担责任。各种由作者发起的倡议也在犯罪类小说作家团体“版权所有”的口号(“确保作家权利”)下加入到声势浩大的活动中来。约有1500名作者在各种请愿书上签了名。
在这种斗争的大背景下,2011到2012年间,代表内容产业的各种行动接踵而至,导致了成千上万公民因侵权而收到法律通告,支付因此带来的罚款。这些行动都是由重大公关活动所支持的,用图形图像代表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而此举更是加深了版权所有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裂隙。
2012年夏天,Börsenverein展开了一项与法国网络著作传播与权利保护高级公署相类似的活动:在用户访问未经授权的网络内容时发出警告。
在这场战斗中,Börsenverein——作为图书产业中与其他媒体,如音乐或电影站在对立面的核心力量——在2012年6月宣布改变策略。其早先的信条是只要严格执行当前法律就没有必要修改版权法以适应数字化时代。该组织执行主席霍讷•菲尔德在柏林召开的一次出版商论坛上指出,网络是对传播和文化发展的新挑战:“所以,当前的版权立法已经在某些方面落后于社会生活的现实了”,而这句话不仅仅是鼓励创作那么简单。既然一定要考虑法律修订,文化产业也要求领衔进行法律创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现实改变目前还不清楚。德国产业组织和独立研究团队已经在进行一些专门针对电子书盗版的研究。
Börsenverein在2011年3月份推出了针对德国正在兴起的电子书市场的第一次调查,紧接着又在2011年8月与另外两个内容产业组织合作进行了题目为“数字内容的使用”的第一次综合性研究。
这项由产业赞助的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已经有1430万(或者说德国总人口的22%)德国人在网络上下载过内容,其中370万人下载过盗版内容。研究认为,像“快分享”(RapidShare)之类的分享类网站主导了电影、电视和音乐产品的非法下载;“电子书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输的”。在越来越多的案例中,那些存储在外部记忆体的整体图书馆内容在用户之间非法传播的实例越来越多。2010年,德国17%的人口,10-29岁人群中的近40%承认通过外部内容记忆体交换过媒介内容。
研究表明,那些承认曾经非法下载音乐内容的人中,73%声称2010年未在音乐产品上花过一分钱,但仍有27%的人称自己每年平均花费18美元购买“实体内容产品”。
DCN的调查立即引发了针对这项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以及隐含假设的尖锐争议,创意产业代表所持的观点和方法与消费者组织或者独立声音的差异巨大。
对于这项研究的主要批判都集中于对“非法下载”的定义,因为它包括“文件分享网络/文件传输协议服务器/新闻组服务/点对点网络/分享网站/博客”等所有活动,这样的定义“主要因为这项研究的赞助者不通过这些渠道出版产品”。试想一下,“合法资源”是那些来自于商业平台、艺术家/乐队/作者/唱片公司的个人网站的内容,包括“古登堡计划”和YouTube或者Clipfish之类的平台。
除了研究方法的问题外,大众媒体也对此持怀疑态度,评价了产业组织的“描黑”战略,认为它忽略了“只有1%的德国人非法阅读过电子书”的事实。
事实上,这一方法在德国有巨大的代表性,独立研究者曼纽尔•鲍尼克和安德烈亚•斯卡尔在两项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第一项研究称作“古登堡3.0:德国的电子书盗版”(发布于2011年1月),后来与2011年10月被更新为“古登堡3.1:德国的电子书盗版”。
事实上,非法下载在德国读者中越来越风行,呈上升趋势,网络用户则在谷歌搜索结果中得到线索:在十个最流行的搜索组合中包括“电子书”一词,在四个最流行的搜索组合中包括“快分享”、“免费”、“torrent”(资源的名称)或者“零成本”等字眼。然而其它六个搜索的词汇组合则显得很中立,如“下载电子书”或者“电子书阅读器”。
虽然Börsenverein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容分享平台——主要与音乐或电影相关——“古登堡3.0”发现这些来源对于电子书而言只起了适中的作用,或者说其作用正在不断下降,而大量的非法电子书下载来源于直接的下载链接(DDL,direct download links),如“快分享”(RapidShare)或者“放置空间”(Depositfiles)等,目前网络中有200个活跃的平台。例如,2011年1月,来自奥莱利的260部图书在P2P/Torrent网站上能够被直接非法下载。
盗版源头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高度相关的,直接下载链接对于版权所有人来说是更加艰巨的挑战,用户不会被轻易起诉。
总体来说,“古登堡3.0”认识到,这些高度相关的网站源头的可及度正在呈现稳定且巨大的提升,而与直接下载链接源头和博客紧密相联的网站的兴起也帮助用户直接导向可下载的电子书。到目前为止,非法获取的电子书书目已经远远超过了合法电子书书目,2011年1月记录在目的非法电子书为10万部。这些电子书中的大部分都被扫描过,无法追踪到合法数字出版物。
在“古登堡”研究的初步结论中,作者不知道鉴于盗版带来的巨大威胁,不清楚“这些因素是否会对未来的电子书销售产生综合性影响”。
在2011年10月所做的更新“古登堡3.1”中,作者得出了更为激进的结论,强调德国(纸质)图书销售额的下降与盗版关系密切,特别是畅销书表现更为明显(与2010年上半年相比,2011年上半年畅销书前三名销售额下降7%,前30名销售额下降9%)。作者的结论——很明显地把盗版的出现等同于图书销售额的下降,这种联系值得怀疑——是“盗版超越常规的泛滥与收入超越常规地下降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可以“假设(纸质畅销书)收入的损失是由盗版导致的”。
不光那些新书和畅销书会被网站非法发布,重版图书的盗版也越来越猖狂——大部分是教科书和虚幻类图书——通常数以万计地生产,而其原始(纸质)出版商甚至都不知道盗版的出现。
本文参考O’Reilly公司特邀专家鲁帝格•文森巴特、卡罗•卡润可、瓦伦尼可•里彻、詹妮弗•科恩等人进行的调查结果。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