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任翔专栏】跨平台开放交互问题,多数都不是技术问题。跨平台开放的真正障碍有两个:其一是平台的战略和理念——很多人嘴上讲读者至上,运营实践中却想着偷工减料,为降低成本而无视用户体验。第二个原因是排他性竞争,很多平台人为限制同步、整合与兼容功能。
提到数字出版产业的开放平台,大家首先会想到“大平台”。这种“我搭台,你唱戏”的模式,仍然在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中国出版业炒作概念、政绩工程、贪大求全等特色元素又进一步助长了大平台的粗放式发展。但是,中国“大平台”核心是单一平台的规模效应和垄断利益,而开放平台的立足点是多方合作共赢。二者的思路截然不同。
开放平台,是通过平台间的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来整合资源与功能,以方便用户使用,提升用户体验。实践中,它主要包括对上下游软硬件企业的兼容以及对第三方开发者的支持。这种跨越平台、终端、媒介载体的整合将让数字出版融入全媒体环境,加速与其他内容产业和IT产业的纵向合并,这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
PDF, epub和mobi三分天下的格局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其间的种种兼容性问题也将继续困扰读者与业界。格式转换软件和服务方面,仍然更多受制于版权、DRM、标准和技术机密等因素。这尤其体现在PDF文件与电子书阅读器的兼容问题上。这一问题在以PDF为首要格式的学术专业出版领域更加突出,西方因此流传一种说法:一个PDF让Kindle与学术圈无缘。无论是通过技术手段,还是平台间合作,如果能够打通格式壁垒,不但可以为创业公司带来丰厚利润,也将极大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与格式兼容问题同样重要的,是数字阅读的云同步。理想状态是,读者在不同终端阅读同一本书,可以实现阅读笔记、摘要、阅读进度等的云端同步,使其无论何时、在 PC手机平板电子书阅读器等终端都可以继续阅读。亚马逊的Kindle被认为是云服务做得最好的,即便如此,也没有实现安卓、PC、阅读器等客户端的完美同步,尤其是对于非亚马逊购买的个人文档,同步问题更是突出。在这方面,Booki.sh是 很有意思的例子。它立足于云技术,试图构建一个跨平台、同步阅读的个人云中图书馆。国内平台在阅读同步方面投入的研发力量非常有限,多看作过一些有成效的尝试,但是,功能方面还需进一步升级完善。随着数字出版的普及,尤其是深度阅读和严肃阅读读者的增长,进度、摘要、笔记的同步问题将成为用户体验的重要部分。
开放平台的另外一个课题,是将数字阅读内容与笔记类应用(如Evernote)、浏览器和办公类应用(如Office)等进行整合,方便读者对内容的再次使用。比如,索尼阅读器与Evernote的整合,亚马逊的“send to Kindle”插件与Firefox等浏览器的整合, clippings converter将Kindle的读者笔记转换成Word,PDF, excel等格式的文件。总体而言,数字出版平台需要给第三方开发者提供更多机会,也需要其他软件应用系统给数字出版企业更多开放空间。这种双向的开放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存在巨大的市场机遇。
此外,跨平台支付也是一个紧迫问题。从PayPal到支付宝,从 Q币到苹果iTunes 卡,从谷歌钱包到中移动套餐,中外各大平台几乎都在建立自己的金融支付体系,因为这背后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但是从用户角度讲,支付的兼容问题带来诸多不 便,降低了读者的付费意愿,让读者远离付费数字阅读,这一问题在我国尤其突出。从产业发展来讲,能否做到读者一键快捷付费,是衡量行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在这方面,各大平台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合作空间。
以上提到的诸多跨平台开放交互问题,多数都不是技术问题。跨平台开放的真正障碍有两个:其一是平台的战略和理念——很多人嘴上讲读者至上,运营实践中却想着偷工减料,为降低成本而无视用户体验。第二个原因是排他性竞争,很多平台人为限制同步、整合与兼容功能。多数数字出版企业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提供直接带来利润的产品与服务;而费心思为他人做嫁衣的“傻事儿”,则少有人问津。亚马逊是典型例子。作为技术领先的IT公司,它有足够能力解决多数 Kindle的跨平台兼容同步问题。但亚马逊有意阻断这种开放,目的是增强用户对Kindle阅读器和亚马逊平台的依赖。国内各大平台之间闭关锁国、相互 拆台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所以,要解决跨平台开放的瓶颈,关键是业界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提升读者体验为核心目的。同时,要以更开放合作的心态面 对合作者、甚至竞争对手。
就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市场规模、产业实力、用户购买力而言,想要一家独大,建立如亚马逊、苹果这样的超级平台是白日做梦。换言之,中国不具备复制这些数字帝国的土壤,也不能不顾国情的学习人家如何封闭。更现实的选择,是现有平台与资源拥有者拥抱开放模式,通过平台间的合纵连横,整合资源,多方共赢、共同做大数字出版市场。我国数字出版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多元化结构,正好具备这样的竞争与创新活力。建立一套比西方更加开放、兼容、共赢的平台模式,不失为一条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的特色之路,值得更多关注与尝试。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