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皇帝的中国》
马国川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年1月
《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
智效民 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年5月
《民国元年》
颜浩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年8月
《民国了》
杨早 著 新星出版社 2012年8月
《民国衣冠》
岱峻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年9月
《昨天的中国》
袁伟时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据一位出版业朋友说,2012年大概出了一百多种晚清至民国的书。我觉得不止,我手上就有近四十本相关书籍。我们如此执着于民国,民国到底有什么魅力?虽然中国历史上不乏社会动荡、国家凌乱时期,但如晚清至民国这一段,新旧文化交错、军阀割据、民众懵懂于各种思潮而无所适从者,仅此而已。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地被国外思想文化冲击。那个时候,老百姓或无动于衷或无所适从,但以救国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们,始终在鼓吹、实践着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当时看来是进步、革命的做法事后证明有些是错误的,但他们从未放弃过理想。我觉得,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至上的今天,那时洋溢在中华大地上的理想主义,无疑闪耀着令我们仰望的光芒。
我和《民国元年》的作者颜浩曾有过如下对话:我说,我觉得(民国热)是人们对现在的社会有所失望,想从民国那找点希望和安慰。颜说,对的,对现实不满的投射,所以明显有美化民国的趋向,所谓虚造前朝繁华像。我说,不过我想是这样的,作家们把民国最好看的水果——这是韩松落的比喻——摆到前面,也有激励人们重拾理想主义的作用。颜说,这种意义应该也是有的,至少可以让人们知道,我们也曾经有过那样的时候。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还是实事求是,对民国的过度美化,也会遮蔽很多应该正视的现实,我觉得这也不是以史为鉴应有的态度。所以对民国范儿的说法,我一直是不太赞同的。
颜浩是专业学者,她的观点当然值得重视。《民国元年》从老百姓日常生活入手,佐以文学上的描述,使民国成为可触摸、可以看见的现场,使这段逐渐为人熟知的历史呈现另一种绰约风姿。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可谓近代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但全国并无大反响。这个后来被人无数次谈起的日子,在当时与普通日子并没有任何不同。大江大河在转向时,底层的水无知无觉,有时连河面的水亦是懵懂,在前浪与后浪的挟持下,奔流不复回。直到潮平两岸阔时分,人们才知道自己曾亲身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拐点。历史有时也与之相似,柴米油盐的日子之外,革命正以一种老百姓不理解、不适应的方式进行着。杨早的《民国了》用传统评书的方式,演义了从晚清至民国的“让子弹飞”一般的纷乱复杂的暴力革命历程。这两本书可谓“对照记”,一面似醒非醒,一面浴血奋战。《民国了》一书,发掘出很多史书忽略掉的地方。比如我们都知道反抗清廷的女英雄秋瑾,但你知道当时还有近十支女子军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她们不惜和自己的领导撕破脸皮,打宋教仁耳光,痛骂胡汉民,让这些男权思想严重的革命家们头疼不已。
就在这“放不稳一张书桌”的岁月里,那些真正具备发展眼光的人,正默默地耕耘着培育理想主义的土地。蒋梦麟、蔡元培、胡适的北大,梅贻琦、罗家伦的清华,张伯苓的南开,竺可桢的浙大,任鸿隽的川大……拔地而起,给动荡中的中国保留了无数读书种子。他们和他们的学生,以及他们创造、弘扬的教育精神与人格培养,从民国伊始,贯穿着整个中国现代史。翻开智效民的《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老校长的思想和风范,仍显得极其先进,魅力不减。不知当今拥有教学楼、办公楼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长们,再次看到梅贻琦那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该作何感想。竺可桢说,“大学教育不应该把人变成赚钱的机器,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生活。”在那个精神疲惫、物质匮乏的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彰显了极大的韧性,这种韧性,即是理想主义的韧性。
如果说岳南煌煌三大卷《南渡北归》是“中研院”全传的话,岱峻的《民国衣冠》则是民国著名学者分别独立的世家列传。他们的政治选择、学术研究,乃至情感归属,都令读者唏嘘,有所思悟。《昨天的中国》是袁伟时“回望百年共和路”的反思之作。它是2012年度民国类图书的压轴之作,而马国川的访谈录《告别皇帝的中国》出版于一月份,与其相互辉映,可以视作该年度的开山之作。马国川采访了当今中国包括史学家、美学家、文化学家和法学家在内的十二位顶级学者,畅谈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观点。毫不夸张地说,该书代表了国内学界对辛亥革命研究成果与看法。他们的观点或相同,或相左,甚至针锋相对,正好开拓读者的眼界和思路。如果你对民国感兴趣,这本书绝对不可遗漏。马国川也采访了袁伟时,限于篇幅,袁伟时不可能全面展开他对民国的学术研究,而袁的《昨天的中国》则整合了他全部观点,主要从建设宪政方面,检讨中国近现代之得失。
历朝历代,都能挑出漂亮的水果,腐烂者一目了然,最难挑的是那些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水果。对历史的阅读,可看作筛选水果的过程。作家们将某一历史时期最好的水果呈现出来,虽难免有过誉、粉饰之虞,但对今天极其缺乏理想主义“维生素”的我们,却是十分适宜的。重返民国现场,不过是一种虚拟,但重拾理想主义却有可能。它始终是一个国家与民族不可缺乏的精神营养。晚清新政时,国家经济已有很大起色,但结果没有改变。此诚前车之鉴。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