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
作者:提摩西·赖贝克
版本:金城出版社2013年1月
定价:48.00元
希特勒酷爱读书世人皆知,他自诩为优质读者。历史学家诺曼统计过,《我的奋斗》中的每一个字使125人丧生,每一页使4700人丧生。这样一个读书人,何以变成杀人恶魔?赖贝克《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一书或许能解开疑问。
希特勒拥有藏书一万六千余册。当然他不可能都读过,但他习惯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书上进行批注和标记。它们“像沙土中留下的足迹一样,留给我们追寻其行进路线的线索。”赖贝克“下决心只在值得信赖、书籍来源无可争议的收藏馆进行研究”,“选择那些在情感或心智上对希特勒造成重大影响的书”,准确地说,赖贝克研究的书与希特勒纳粹思想的产生、形成乃至付诸行动有紧密关系。虽然从读书这个角度,不能完全阐清希特勒,但它无疑是有趣的、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也势必引起我们对读书保持必要的警觉。
从希特勒的书目来看,他的阅读面并非狭隘。历史、政治、哲学、宗教、军事、地理、文学等诸多社会人文学科均有涉猎,还包括一些通俗小说和神秘主义的书籍。但希特勒的读书方法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比如他读被认为是继尼采之后,德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荣格尔的著作《火与血》,他片面吸收作者的民族英雄主义与对战争死亡美化的情绪。希特勒在39岁时,收到的生日礼物中有一本格吕内瓦尔德写的书:《费希特的德意志信仰》。书中详解了费希特关于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观点,并提出了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个体本身、个体家庭和族群。“当吕内瓦尔德将这种物质世界的进化论带进精神世界,最终将之拔高到神之境界时,希特勒却绕开这种做法,来到了社会学上的达尔文主义和惨烈的竞争法则上”。有证据表明,这本书成了希特勒写作《我的奋斗》续篇的范本。
当然,《我的奋斗》不止一种“食材”,希特勒像在炮制一个火锅,把他认为有用、有利的东西汇到一起。例如格兰特、张伯伦、君特、福特等人的作品以及前面提及的书。其中格兰特的《伟大种族的消失》对希特勒的思想形成和坚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使面对康德、歌德、叔本华与尼采这样的大家时,他也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叔本华及其佛教徒般的儒雅被永远抛弃了”。他读的是费希特的叔本华和尼采。“有的内容要牢记,而另外一些——如果有可能——则无需阅读。” 他的确遵守了自己的读书理念,就这样,叔本华和尼采成了他演讲与宣传时随手拈来的幌子。
不得不承认,这种读书方法也影响着希特勒的个人性格。在与红衣主教舒尔特讨论罗森博格那本臭名昭著的《隐秘的20世纪》时,希特勒像回避话题的大师,不停地进行着内容转换,他将逃避说出善举,将谎言变得高尚。赖贝克讽刺道,“经过12年的历练,他已经成为这方面的高手了。”
任何时候,无论希特勒是一战时期无足轻重的通信兵,还是作为第三帝国最高统帅陷入由他发起的战争泥潭时,他都没有间断读书。希特勒读书时需要保持绝对安静,甚至为此训斥过他的情妇爱娃。吊诡的是,如此酷爱书籍的人,同时也是焚书的人。虽然我没读过相关研究文章,但我想,正因为希特勒知道书籍的巨大威力,才“焚书坑儒”的吧。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