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思想史》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 著 刘北成 赵国新 译 金城出版社 2012年7月版
我一直保持着对西方思想家的敬意。我并没深入过其中任何一位先贤的哲学理论,但只要阅读还在继续,就可能在每一本书中发现他们的身影。确切地说,人类文明史,本质上就是思想史。当古猿有了拿动物骨头作工具的想法时,人类的诞生就有了可能。电影《2001太空漫游》形象地阐释了这一幕。也有人认为,行动比思想重要。比如我仅有了解《西方现代思想史》的想法,而不去翻开这本书,那么一切便无从谈起。对于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该书的作者斯特龙伯格建议,我们最好一视同仁。之后,“思想史最关注的,正是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形成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之间的互动。”
就我个人来说,能够大体了解西方现代思想历史与各个思想家的理论,是我苦啃这部厚达700余页大部头的主要动力。散见于各种书籍里的哲学理论,常常令读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大家熟知的奥卡姆“剃刀理论”,如果告诉你,他生活在黑暗的中世纪,相信一定有很多人会惊讶。他的“剃刀”今天依旧锋利,在包括经济、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作用。这也是思想的魅力之一:它诞生已久,但影响无远弗届。
斯特龙伯格从给中世纪“平反”开始——事实上,他并没有,也不可能绕开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家们,一直写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思想累积与创新的脉络以及思想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一下子接受五百年来的伟大思想绝非易事,但由于斯特龙伯格重视思想与行为的互动,看似枯燥的思想史就有了“历史戏剧性”的看点。在涉及到的众多的思想家中,斯特龙伯格给予马克思的关注相当于简略的小传了。马克思思想体系之大,以至于“人们必须对是否进入它做出抉择”。马克思思想或曰主义,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理解,甚至同一派系的政党内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斯特龙伯格在书中囊获了西方五百年来的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政治家,但他没有机械地罗列他们的思想主张,而是以史家的方法贯穿,让人类诞生以来最伟大的思想进行交融、厮杀、继承和颠覆。正如《泰晤士报》所评论的那样,“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而不是亡灵的画廊,这是他的成就。”
例如,人们习惯从政治经济秩序危机或国家、民族矛盾方面来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斯特龙伯格将其与思想文化危机紧密相连。我们知道一战的导火索是几个波斯尼亚青年刺杀了费迪南大公,他们崇拜高尔基、惠特曼、王尔德和易卜生,满脑袋尼采。这些无政府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青年的激进行为还好理解,但当时欧洲多数知识分子、艺术家、学生的好战主张就令人迷惑了。斯特龙伯格从思想的高度,重新回顾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巨大悲剧,它之所以巨大,还因为废墟中的“软硬件遗产”,来自先前,又都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继承。早在1914年之前的欧洲大陆,民族主义就已发展成了近乎宗教性质的思想了。自然科学上的达尔文进化论被人们理解为政治意义的达尔文主义。像吉卜林这样的伟人都“认为英帝国主义有权严厉统治那些次要人种”。思想理论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批判的能力。否则就会曲解达尔文、卢梭或别的什么人。二十世纪,就有人指责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含有法西斯主义的萌芽。但这同时亦是西方思想家与批判家的良好习惯之一: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而历史文化悠久的我们,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那一刻起,就笃信它是天下大同的不二法门。一信就是两千多年啊。儒家思想当然有着正确和积极的内容,但它几经变异,其腐朽没落的弊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放大,终于成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虽然该书说的是“西方现代思想史” ,我们不妨反观自身。中国学者冯克利指出,该书忽略了中国、阿拉伯及地中海古典文化对西方(欧洲)思想史的影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西方思想家们的确有资格“自恋” ,促进全球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无一不是西方的思想。韦伯说,“我们注定要同时生活在它们(中国和西方的思想传统)两个之中” 如果我们不仅将此看作是德国哲学家对中国思想传统的赞许的话,就该认真考虑,我们该怎样吸收西方思想精髓,为我所用。这个命题,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开始了,甚至更早。但它远未结束。
有志向的读者,可以从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思想家深入研读。对作为普通读者的我而言,能够厘清西方现代思想的来龙去脉就很满足了,不至于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一个外国思想家就不知所措。此外,斯特龙伯格的文学素养很好,这使得相对枯燥的史学文字显得相对有趣。他在思想史里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诗歌,这也是我坚持啃完该书的原因之一。
我一直保持着对西方思想家的敬意。我并没深入过其中任何一位先贤的哲学理论,但只要阅读还在继续,就可能在每一本书中发现他们的身影。确切地说,人类文明史,本质上就是思想史。当古猿有了拿动物骨头作工具的想法时,人类的诞生就有了可能。电影《2001太空漫游》形象地阐释了这一幕。也有人认为,行动比思想重要。比如我仅有了解《西方现代思想史》的想法,而不去翻开这本书,那么一切便无从谈起。对于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该书的作者斯特龙伯格建议,我们最好一视同仁。之后,“思想史最关注的,正是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形成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之间的互动。”
就我个人来说,能够大体了解西方现代思想历史与各个思想家的理论,是我苦啃这部厚达700余页大部头的主要动力。散见于各种书籍里的哲学理论,常常令读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大家熟知的奥卡姆“剃刀理论”,如果告诉你,他生活在黑暗的中世纪,相信一定有很多人会惊讶。他的“剃刀”今天依旧锋利,在包括经济、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作用。这也是思想的魅力之一:它诞生已久,但影响无远弗届。
斯特龙伯格从给中世纪“平反”开始——事实上,他并没有,也不可能绕开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家们,一直写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思想累积与创新的脉络以及思想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一下子接受五百年来的伟大思想绝非易事,但由于斯特龙伯格重视思想与行为的互动,看似枯燥的思想史就有了“历史戏剧性”的看点。在涉及到的众多的思想家中,斯特龙伯格给予马克思的关注相当于简略的小传了。马克思思想体系之大,以至于“人们必须对是否进入它做出抉择”。马克思思想或曰主义,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理解,甚至同一派系的政党内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斯特龙伯格在书中囊获了西方五百年来的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政治家,但他没有机械地罗列他们的思想主张,而是以史家的方法贯穿,让人类诞生以来最伟大的思想进行交融、厮杀、继承和颠覆。正如《泰晤士报》所评论的那样,“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而不是亡灵的画廊,这是他的成就。”
例如,人们习惯从政治经济秩序危机或国家、民族矛盾方面来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斯特龙伯格将其与思想文化危机紧密相连。我们知道一战的导火索是几个波斯尼亚青年刺杀了费迪南大公,他们崇拜高尔基、惠特曼、王尔德和易卜生,满脑袋尼采。这些无政府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青年的激进行为还好理解,但当时欧洲多数知识分子、艺术家、学生的好战主张就令人迷惑了。斯特龙伯格从思想的高度,重新回顾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巨大悲剧,它之所以巨大,还因为废墟中的“软硬件遗产”,来自先前,又都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继承。早在1914年之前的欧洲大陆,民族主义就已发展成了近乎宗教性质的思想了。自然科学上的达尔文进化论被人们理解为政治意义的达尔文主义。像吉卜林这样的伟人都“认为英帝国主义有权严厉统治那些次要人种”。思想理论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批判的能力。否则就会曲解达尔文、卢梭或别的什么人。二十世纪,就有人指责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含有法西斯主义的萌芽。但这同时亦是西方思想家与批判家的良好习惯之一: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而历史文化悠久的我们,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那一刻起,就笃信它是天下大同的不二法门。一信就是两千多年啊。儒家思想当然有着正确和积极的内容,但它几经变异,其腐朽没落的弊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放大,终于成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虽然该书说的是“西方现代思想史” ,我们不妨反观自身。中国学者冯克利指出,该书忽略了中国、阿拉伯及地中海古典文化对西方(欧洲)思想史的影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西方思想家们的确有资格“自恋” ,促进全球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无一不是西方的思想。韦伯说,“我们注定要同时生活在它们(中国和西方的思想传统)两个之中” 如果我们不仅将此看作是德国哲学家对中国思想传统的赞许的话,就该认真考虑,我们该怎样吸收西方思想精髓,为我所用。这个命题,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开始了,甚至更早。但它远未结束。
有志向的读者,可以从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思想家深入研读。对作为普通读者的我而言,能够厘清西方现代思想的来龙去脉就很满足了,不至于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一个外国思想家就不知所措。此外,斯特龙伯格的文学素养很好,这使得相对枯燥的史学文字显得相对有趣。他在思想史里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诗歌,这也是我坚持啃完该书的原因之一。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