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之间工作室出品的新作《古今天文谭荟》正式与读者见面。本书是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家江晓原先生积淀四十年的集大成之作,以60余篇视野开阔、思想犀利的随笔,构建了一部横跨三千年的天文认知史,带领读者穿透天文学的表象,直抵人类文明深处的精神图景。
《古今天文谭荟》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江晓原
出版时间:2025年09月
江晓原教授兼具三重身份:天体物理学科班出身、中国首位天文学史博士、卓有建树的文化评论者。这种跨界知识结构使他在处理天文题材时游刃有余,既能精准把握科学内核,又能跳出学科藩篱,进行深刻的人文审视。《古今天文谭荟》并非重复常识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把解剖科学文化的“柳叶刀”,旨在重绘人类认知宇宙的精神坐标,挖掘深埋在星辰背后的文明密码。
全书分为五辑:“天体物理学与宇宙学”“天学大家的前尘往事”“古代天学与中外交流”“星际航行与外星文明”“科学幻想中的天文学”。从甲骨卜辞中的超新星记录,到当代引力波探测的社会学争议;从托勒密不为人知的地理学家身份,到科幻电影中隐藏的科学漏洞——作者以考据学的严谨、哲学思维的深度与叙事笔法的流畅,构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其“认知疫苗”功能。在传播天文学知识的同时,它致力于培养读者对科学权威的理性审视能力。例如,书中揭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实为对抗教会压力而精心设计的“学术公关”;开普勒曾依靠星占学收入支撑其行星定律研究;哈勃望远镜的制造技术,其原理可追溯至中世纪的星盘。
江晓原教授选择了一系列被主流科普回避的题材,如古代天文学的占卜功能、科学史上的重大悬案、以及“黄道十二宫”背后的商业文明逻辑等。通过这些案例,他不仅破除了“科学线性进步”的神话,更还原了被科学史过滤的民间认知与文明互动维度。
《古今天文谭荟》的出现,是对当前碎片化阅读与快餐式科普的有力回应。其“信息密度过高”的写作风格,恰恰构成了一种对抗浅思考的“学术壁垒”。本书在中文科普领域独树一帜,既非民科式的反智,也非教条式的布道,而是致力于培养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科学思考者。
在AI技术席卷全球的今天,回望梁武帝对天学的狂热、审视古代星占的政治逻辑,具有特殊的文明反思意义。本书启示我们:如何在一个被技术定义的时代,保持人文的清醒与批判的锋芒。
本书适合不满足于浅层知识的深度思考者、渴望理解科学背后文化逻辑的人文爱好者、寻找硬核知识支撑的科幻创作者,以及致力于构建跨学科视角的教育工作者。读者可以从书中获得的不仅是天文学知识,更是一种“批判性科学素养”——在下次观看NASA发布会或科幻大片时,你将拥有截然不同的洞察维度。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