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洞悉一切后的偏爱》:36封书信照亮青春的迷惘与选择

2025年10月20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洞悉一切后的偏爱:写给未来的36封信》是一束写给当下青少年的书信,理想的读者大约在14岁至22岁的年华,爱好文艺,喜欢读书,对美有天然的敏感。36封信的全部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让人生经得起青春的淬炼。”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特的,谁也不能替代谁去经历这一切。因此,这36封信不是青春的设计蓝图,更不是提供答案。它们取材于哲学、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科学以及媒介研究等诸多领域,作者将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青春的通识,成为“装修青春”用得上的材料和工具。

《洞悉一切后的偏爱:写给未来的36封信》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西闪 著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

本书作者西闪,知名专栏作家、评论家。长期在《南方都市报》 《财新周刊》 《新京报》 《南方周末》 《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上发表作品。著有《思想光谱》 《普通读者》 《国家的计算》 《巴黎综合征》 《星月之下:游思土耳其》等。

精彩书摘:

第一封信 为什么是你?

小溪:

你好!

收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还用这么没距离感的称谓,相信谁都会感到诧异。你可能会问,谁呀?

一个素昧平生、毫无交集的人,为什么给我写信?

呃,解释起来有些复杂。不过有一个原因显而易见,那就是你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是很早以前,我偶然在一家商场看到你的演出,四周欢呼雀跃的是跟你差不多年龄的青涩少年,似乎离我的写作很远。数年之后,你在一档综艺节目里的表现让我耳目一新,之后又看了你出演的电视剧和电影,觉得十七八岁的你对角色的把握相当不错。再后来知道你爱读书、喜欢文学和艺术,还一直低调从事公益慈善活动,这些都让我惊讶地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身体里正在孕育一颗特别而有趣的灵魂。你的思想、创意、活力和坚持,让我甚至萌发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如果多一些像你这样的年轻人,我们的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好呢?

我写过几篇文章谈及你,内容涉及影视、街舞、偶像经济、社会心理等一系列当代社会现象。但我觉得不够。我想和你有更深入的讨论。不仅讨论你我的人生,也讨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你我与世界的相互塑造。我希望,也认定,从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里,我可以找到希望的象征、寓意和启示。

这不是写信的全部理由。给你写信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自己。我是一个作家,专职写作的时间和你的年龄相当,正好二十年。然而最近我才真正感觉到,我的写作偏重于公共领域,极少直面自己。这或许是个人性情所致,又或许是知识分子的毛病,我习惯了用反思的方式审察世界,迂回地接近真相,却不大注重生命的体验和感知。而这一次,我将借与你的书信来重温一段人生的经历,那就是青春。因为我相信,青春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包含着未来岁月中很可能失去的理想、热忱和纯真。

经历了漫长的写作生活,我还发现了一个不幸的事实:热爱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的很多读者不仅不再阅读,也不再思考了。表面上看不出来,我的书仍然有人购买,我的文章仍然有人订阅,我的专栏仍然有人评论,好像一切都没有变,但是我知晓实情不是这样。在我的周围,人人都举着手机,刷着视频,忙于点赞,他们在看,又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

通过发表和出版,现代作家的写作是面向所有人的。可是在写作的时候,作家的内心总会有一群理想的读者。他们是作家最看重的读者,最想关心的人,也是作家最想从中获得理解和共鸣的对象。过去,我的理想读者是年龄与我相当的有识之士,包括学生、记者、教师、律师、艺术家。二十年间,他们长大、成熟,而今逐渐老去。准确地说,他们正在经历的,不是生理上的衰老,而是心理上的退化。他们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好奇心和勇气。他们热衷于在朋友圈里晒海滩度假的照片,在微博上转发猫猫狗狗的搞笑片段,给大大小小未经考证的养生秘诀和阴谋论奉上屈指可数的表情符号。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心满意足,觉得世上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合乎情理。如果说从前他们想通过阅读来理解世界、充实人生,那么现在他们的阅读充其量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和消遣。他们不再是我的理想读者,我也失去了为他们写作的兴趣。

并非所有读者都是如此,但我感觉这是一种令人沮丧的趋势。聊以自慰的是,最近几年我在给一群大学生上课,给他们讲哲学、讲艺术、讲视觉文化、讲统计学和概率论的观念基础,讲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几乎没有限制地和他们交流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知识,得到了有意义的反馈,也找回了我的理想读者。

我还发现了一个讲课的小窍门。每每开讲,我会默默地从在座的学生中挑选一位同学,把他设定为谈话对象,对他说话,看他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语气,如此讲课好像效果不错。

所以,当我想把这些年对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观察和思考写成一本通识类的小书供年轻人参考时,我就想到了写作的思路——用书信体的形式,以鲜活的个人为谈话对象。

很偶然地,我发现你在读书,而且起点不低、见解不俗。我看到你读了余华的《活着》后写下的读后感。你说:“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习惯于接受失望,等时间淡了悲伤,苍凉难耐么?尽是人生。”你还说过:“读书不一定是当时当刻有收获,可能只是隐隐留下些什么,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给人触动。”我一下子明白,在你的名字背后,很可能站着一大批热爱思考却不知道如何阅读的年轻人,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我的理想读者:纯粹地阅读,不带任何功利心,只为体验和感悟超出自身经验的更多更广的人生。

于是我想到这些信应该写给你。通过这种沟通方式,我有了重建作家与读者联系的希望——你正在成长,我也需要,别看我到了你父辈的年龄。让我们一起认识世界,理解自己。一起知晓这个世界其来有自,却非理所当然。一起充盈彼此的人生,用梦想、行动和爱改变未来。

古人说:“涓流赴海”,意思是再怎么努力也成效甚微,但我相信,再细小的溪流,也应该有充盈江海的志气。这不正是你的名字吗?所以请容我在信中毫无距离感地称呼你“小溪”吧。

今天先写到这儿。

祝小溪春天快乐!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