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珍贵历史:为了传承的保护 ——《詹公天佑之象:长城下百年京张文化遗迹》书评

杨虚杰  2025年10月15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詹公天佑之象:长城下百年京张文化遗迹》,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詹天佑传记,而是一部更加稀有、更具史料价值的“纪念馆传记”。作者刘宁,凭借其出身于京张铁路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世家的独特视角和优势,首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至1988年近三十年间,詹天佑纪念馆的筹备、创建、重建、文物收集和塑像修复等过程,这一系列波澜壮阔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以一种内行人的冷静与后代人的深情,让我们看到,“为了传承的保护”这一命题背后,一代人的坚持与品格,特别是其父辈作为纪念馆创建者所留下的历史印记。

《詹公天佑之象——长城下百年京张文化遗迹》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刘宁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01、填补历史空白的一手档案

在公众的认知中,詹天佑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辉的名字之一,是“中国铁路之父”,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更是中国人自立自强的象征。然而,如何纪念他、如何保护他留下的历史遗存,自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这一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智慧的近代史。

本书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其首次详细披露了这一段纪念史。它填补了历史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在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里,纪念馆的筹备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涉及的面向詹氏后代的文物征集、从零开始的纪念馆筹建、詹天佑塑像的设立与修复,都牵动着历史的脉络。

作者刘宁所能接触到的,是极为难得的“第一手文件”和“手稿”。这些文件已经不是枯燥的行政记录,它们变成了历史的血肉。通过书中收录的大量文物照片和手记、文件、手绘图,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具体的人和事。这些原始资料的曝光,为铁道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校正和补充材料,也让普通读者得以摆脱二手信息的局限,直接感受历史的真实温度。

刘扬三文物征集自述手稿

詹天佑铜像设计图

詹同济同刘扬三往来书信

02、跨越百年的珍贵物证

书中最引人入胜的细节,是几件核心文物的记录,这些珍贵的物证拉近了我们与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距离。

首先是詹天佑后人捐赠的1000件文物清单。看到清单里的物品,它包含一个家族的历史(家谱),以及京张铁路的完整历史(摄影图册《京张路工撮影》、专著《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清单本身就是一份重要的文化档案,它详尽地记录了这位伟大的工程师日常生活、工作生涯中的点滴,构成了他立体而鲜活的形象。从随身的工具到案头的书籍,每一个物件都讲述着“人”的故事。

詹同济捐赠的文物清单

还有那张詹天佑的第一号中华工程师学会会员证书。这张证书的意义已超越了个人荣誉,它是中国近代工程技术迈向专业化、组织化的光辉起点。在那个时代,拥有这张证书,意味着詹天佑不仅是技术上的开拓者,更是中国工程界现代组织体系的奠基人之一。这张“一号”证书,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现代化、寻求民族复兴的有力证明。

中华工程师学会第一号正会员证书

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慈禧太后奖励詹天佑的珐琅座钟。这座座钟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晚清最高权力对中国工程师自主建设成就的官方认可。它提醒着我们,不依靠外国势力成功建造国有铁路,不仅是工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和民族尊严的巨大胜利。对这一座钟后来失而复得、扑朔迷离的记录,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历史场景,穿插其间的对征集过程的记录以及后续对这些资料进行复制保存的故事,更体现了当年经办人的崇高品质和专业素养。

珐琅座钟

03、纪念的传承:家族的守护与奉献

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背后深刻的家族传承。作者刘宁从事铁道历史遗存的研究、展陈设计与整理工作,是继承父业。他的父亲不仅是詹天佑纪念馆的创建人、开拓者,更是史料的保存者和记录者。

这意味着刘宁的笔下带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和亲历感。她所书写的历史,是基于两代人对铁路文化遗存的共同情怀与数十年如一日的细致整理。这种“世家”式的守护,让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官方史料汇编,具有一种近乎“家谱”式的温度和深度。

詹天佑铜像修复现场

正是因为有了刘氏父辈的开拓与坚守,那些珍贵的手稿和第一手文件才得以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了追溯历史的密钥。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詹天佑功绩的纪念,更是对那一代为纪念事业默默奉献、在艰难环境中坚守文化职责的文物工作者(同时也是历史整理者)的最好致敬。这种“为了纪念的保护”精神,通过父女两代的接力,得以完美地展现。

04、历史意义:精神的再塑与自强源点

本书的意义远超铁路史和纪念馆史的范畴,它触及了民族精神的深层。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精神的核心是自强不息和工程报国。本书通过对纪念馆历史的梳理,实际上是在追溯和重塑这种精神的现代载体。在当代中国全面实现高铁网络、工程技术迈向世界一流的今天,回望京张铁路的起点,回望一座纪念馆从无到有、从荒废到重建的历程,无疑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这本书提醒我们,历史的记忆需要物质的载体。每一份手稿、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自信心从低谷走向辉煌的历史锚点。刘宁的这部作品,不仅拉近了我们与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距离,更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工程技术发展的精神内核,即在困境中保持信念、在创新中寻求突破的工程师精神。

这是一部珍贵而深刻的非虚构作品。它以翔实的史料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代文化遗存保护史的独特窗口。对于所有关心中国近现代史、工程技术史,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珍贵历史档案。它不仅让我们看清了历史的光辉起点,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无数默默奉献者“为了纪念的保护”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

詹天佑铜像

詹天佑铜像基座上刻有“詹公天佑之象”,“象”字意为詹天佑原貌,以求见象如见人,用以寄托后人对詹天佑的怀念之情。由此想到这本书的书名,可谓用心如初。

(书评作者: 杨虚杰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作者:杨虚杰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