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当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让“理想”逐渐褪去鲜明色彩,当代人该如何锚定精神方向?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韩少功,以一部跨越多年的谈话录,为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作为自上世纪70年代便开启文学创作、80年代初崭露头角的资深作家,韩少功曾先后担任《天涯》杂志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等职。其新作《理想,还需要吗——韩少功谈话录》,日前由海南出版社重磅推出。这部作品以谈话录的形式收录了19篇跨越多年的对话与访谈,分为“文本深处”“文明广角”“域外坐标”三个篇章,既有基于具体文本的生动对话、解读与剖析,又有涉及历史、哲学、知识生产、自然、科技等丰富议题的深入探讨,还有对中外文学交流、翻译等话题的精彩讨论,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学精神的发展与变迁。
《理想,还需要吗——韩少功谈话录 》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韩少功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7月
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中,韩少功始终占据着独特地位。“最鲜明的特质在于,他将前卫形式探索与扎根土地的深厚积淀建立起有机联系。更令人钦佩的是,韩少功是极少数在文学实践与理论思考间架设桥梁的作家,是一位严肃的、思想型的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教授汪晖如此评价他。
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率先提出“寻根”口号,成为“寻根文学”的主要理论家和创作实践者。他强调“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探寻具有中国精神气质的风格气派的审美表达方式,这对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88年,韩少功毅然举家南迁海南,投身大特区建设;主持《天涯》杂志期间,将其打造成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重要阵地。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吴斌感慨:“少功老师植耕海南37年,为海南文化繁荣立下汗马功劳,他是当之无愧的精神旗帜。”
韩少功
1999年,《天涯》杂志在海南举办了一场讨论生态环境问题的笔会,此次会议后来被命名为“南山会议”。此后,韩少功回归湖南汨罗乡村,一住便是二十余年。他放下作家身份,深度参与乡村建设,并将所思所想写入《山南水北》。他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了立场: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韩少功的独特,在于他打破了“作家只管创作”“学者只管思辨”的固有边界。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评价他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和作家的两栖人”。从早期创作到推动寻根文学运动,从《马桥词典》的文体实验到《山南水北》的跨文体写作,韩少功每个阶段都在突破既有框架;从毅然举家南迁参与海南建省,到回归汨罗乡村深耕田野,他践行知行合一,在文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思考,以行动诠释“文以载道”。可以说,韩少功始终近距离跟踪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并在某些关键的节点上作出及时回应,这使得他的文字既对当时的世道人心产生干预,也为后世人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可贵的档案材料。
《理想,还需要吗——韩少功谈话录》选取了韩少功既往共19篇访谈与对话,其中既有与学者王威廉关于“测听时代修改的印痕”的哲学探讨,也有与翻译家许钧关于中外文学交流的坦诚交流,更包含对《马桥词典》创作初衷、寻根文学内涵的独家解读。
“这些谈话不是作家的前台彩妆演出,只能算是后台的日常真实。与前台相比,后台多少会有一些凌乱、潦草,甚至有一些随意性,但反过来讲,也多了一点日常的真实和直接。”在谈及出版缘起时,韩少功如此说道。起初,他并不赞成将这些零散的谈话结集出版,认为它们不如小说、散文那般经过精心雕琢。而海南出版社编辑团队却从中看到了独特价值,最终促成该书出版。
“后台之作”是韩少功对这本书的定位,“后台真实”正是全书最鲜明的特质。与精心构思、反复打磨的文章不同,谈话录捕捉的是作家思想在即时互动中的原生状态。“谈话”看起来它是一种“文体”,但背后实则是一种态度,一种平等交流的敞开姿态,一种众生平等的价值观念。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读完此书认为,韩少功以作家、思想者视角探讨人类,尤其是年轻人精神困境及解决方法,暗含“人在现代社会裹挟下该坚守什么”的思考。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则评价此书:“堪比柏拉图对话录、歌德谈话录的经典价值”,因为书中既有纵横捭阖的视野,也有尖锐的问题意识与反思精神。全书鲜活还原了最本真的思考状态,读起来像与智者围坐聊天,几乎每一页都有思想火花的闪现。
韩少功坦言,以“理想,还需要吗”作为书名,正因书中每一场对话都隐约指向一个心结——我们还需不需要有一种理想的方向和标杆?
韩少功的答案是坚定的,理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刚需”。他强调,“任何一个人忍不住的反抗和厌恶,都是理想尚存并持续有效的坚实证据。”对他而言,理想不是要许诺一个“天国”,而是给世俗行为确立一种标尺、形成一种牵引、催化一种过程。因此,我们应避免将理想教条化。
在技术快速迭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相对于“需不需要理想”而言,“如何实现理想”更需要被关注。全书多篇谈话直指当代精神困境:“当‘霸总神剧’满天飞,当成功被定义为有房有车,当穿越剧只瞄准宫廷贵胄,年轻人奋斗的意义在哪儿,希望又在哪儿?”这一思考与俞敏洪不谋而合:多元时代不必将理想崇高化,物质与精神追求无高低。重要的是,社会要给予年轻人更多机会和试错空间,老一辈也应为年轻人开疆拓土,助力他们为理想奋斗,这才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
著名文艺评论家、作家单正平指出,韩少功不是躲在书斋里的思想家,他做的是一种类似于思想启蒙的工作。在湖南汨罗乡村“隐居”时,韩少功深度融入民众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生态。新书中大量内容涉及他对劳动、田野调查的亲身体验,他曾言:“不踩在泥土上,谈理想就是空谈。”
韩少功的多元开放,还体现在他对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科技、文学与未来、文学与世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等一系列深刻思考中。
这部谈话录的出版,也被视为对“重理轻文”思潮的有力回应。“如今出现一些轻视文科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重利轻义、重术轻道的社会潜意识的潮流。这并非进步,反而需要我们保持警觉。”韩少功表示,“作家与人文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有很多,首先要问问自己,大家现在郁闷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才是文科最应该聚焦的大方向。”
在新书发布会现场,90后读者韩煦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读韩少功的作品,如今成为东方甄选的图书主播。“韩老师寻根文学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在读研时坚定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专业。”韩少功当场赠其签名本,扉页上写道:“理想不是用来仰望的,是用来践行的。”
这句话既是对读者的期许,更是全书的核心主旨。在时代的重重迷雾中,韩少功以《理想,还需要吗》为当代人点亮思想的火炬,值得每一位在迷茫中探寻的人细细品味,重拾理想坐标。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