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AI已经渗透到孩子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能够协助他们解题和写作。这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在未来,什么是孩子真正无法被AI替代的核心能力?当标准化和效率至上成为普遍追求,人之为人,共情的能力、思辨的勇气和包容差异的品质是否还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我们与孩子讨论这个话题前,不妨先一起阅读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孬猫》。这是“中国好书”、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得主张忠诚的潜心力作,小说通过一个男孩与一只猫之间的动人故事,带孩子们走进一个既充满乡土气息又蕴含深刻哲思的童年世界。本书已入选百班千人69期3年级共读书目。
一只从不捕食老鼠的猫
一个敏感善良的男孩
讲述盲从与觉醒、偏见与包容的成长寓言
《孬猫 》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作者:张忠诚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9月
墩墩家的猫因为不捉老鼠,被家人与乡邻嫌弃,冠以“孬猫”之名,沦为一只被遗弃的野猫。鼠药在村子里盛行,灭鼠行动成功的代价是让所有的猫也为之丧命,只有这只曾经被遗弃的孬猫活了下来。随着命运境遇的变化,孬猫选择回归还是继续流浪?墩墩和村里的孩童能否唤回这只唯一的猫?
作家借助这个跌宕起伏、充满生命原力的乡土故事,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闪烁着哲思光芒的童年世界,深刻地触及校园霸凌、集体偏见等成长议题,引导孩子思考包容、勇气与成长的真谛,学会在质疑中保持独立思考的力量,在混沌中守护内心的良善,并懂得尊重差异、换一个角度看待世界。

小说讲述的男孩与猫之间的故事,源于作家真实的童年经历。作品以细腻生动的笔触,重现了记忆中质朴而鲜活的乡村童年图景。一只被众人视为“无用”的猫,究竟如何改变了一个男孩的世界?男孩墩墩与“孬猫”之间从疏离到相依的情感变化历程,不仅述说了童年世界中那些看似微小却深远的“小事”,更轻柔地叩击着孩子们心中那片纯真与柔软的角落。
小说告诉我们:那些与动物相互陪伴的童年时光,不仅是美好温暖的记忆片段,更蕴含承载着关于尊重、包容与生命价值的成长启示。
《孬猫》不仅讲述了一个孩子与动物相互陪伴的故事,更不动声色地呈现出一段深入童年心灵的成长之旅。作品以细腻真实的笔触,刻画了墩墩的心路历程,从盲从他人到独立思考,从模棱两可的质疑到采取行动抗争,每一步心理变化体现出心灵成长的印记。
对于8~12岁儿童来说,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与社会规则初步碰撞的成长关键期。比起生硬地讲道理,或许故事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建立同理心,在共鸣中思考:“如果我是墩墩,我会怎么做?”在自我开启的对话中,孩子们或许会照见自己——那些曾被同伴影响的不安、想要表达却咽回肚里的话语、在“对”与“错”之间小小的徘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困惑正是属于真实世界的复杂面。
通过墩墩的成长历程,作品悄然传递这样的价值观:真正的勇敢,不是从不怯懦,而是在畏惧中坚守本真,保护弱小;真正的善良,是即使犹豫过后,仍选择做出正义的决定。
好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面照见彼此心灵的镜子,更为读者提供了一扇通往广阔精神世界的窗,看见此前所未见的风景和故事。《孬猫》便是这样的作品,它以自然生动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真实又蕴藏哲思的世界,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思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故事以温暖而有力量的方式,关注童年中幽微却重要的精神命题:何为勇敢?何为善良?何为真正的包容与接纳?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引导小读者在情感共鸣中,走向更辽阔美好的精神远方——那里有对弱者的共情、有对偏见的反思,更有对每一个独特生命的尊重。
或许,这也正是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孩子们所真正需要的一堂生命成长课。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有多个解读维度,它不仅能讲一个好听的、难忘的故事,更有隐藏于深处的关于生命和世界的思考,陪伴启迪着不同成长阶段的小读者。
《十月少年文学》杂志主编、评论家 冷林蔚
这是一部充满乡野气息的儿童小说,既有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又饱含深刻的生命哲思,诠释出偏见与包容、盲从与觉醒、无常与恒定等多重命题,赋予成长中的孩子温暖而坚韧的力量。
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王乐芬

张忠诚,1982年7月出生,现居沈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文学院作家、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届高研班学员。出版的作品有《翠衣》《蓝门》《猴戏团》《公羊爸爸》和“东北抗联三部曲”《谁在林中歌唱》等。小说集《翠衣》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多篇小说被《小说月报》等选刊转载,《谁在林中歌唱》入选2024年度“中国好书”。作品曾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辽宁文学奖等。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