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镜头下的民族史诗:战地影像背后的抗战故事

韩蕾  2025年09月18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年,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有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用镜头定格历史,用影像唤醒民众,将瞬间的闪光化作永恒的力量。他们,就是战地摄影师。

立足摄影独特视角与人文关怀,浙江摄影出版社推出了首部聚焦抗战战地摄影师群像的纪实文学作品《追光者》。这部作品由荣获人民文学奖和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金牌编剧海飞精心创作。书中首次公开出版了大量珍贵的战地照片。从江南水乡到黄土高原,从太行山区到东北雪原,五位战地摄影师用脚步丈量山河,在民族至暗的黑夜里,用生命追寻光明。

 

《追光者》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者:海飞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9月

五位战地摄影师镜头下的影像民族志

在创作《追光者》这部书之前,电影《南京照相馆》还未上映。在一家小饭馆里,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副总编辑陈云向海飞讲述了本书第一位男主角雷烨的故事。1943年,雷烨为救村民而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位来自浙江金华的英烈,变卖祖屋奔赴延安,用相机记录下潘家峪惨案的铁证。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砸碎相机、自来水笔、望远镜,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60年后,他的真实身份“项俊文”才由亲属和研究者确认。海飞惋惜地说:“他是这五位里唯一没有看到抗战胜利的牺牲者。”

海飞在金华雷烨故居采风

《追光者》聚焦的五位战地摄影师——雷烨、高帆、徐肖冰、罗光达、俞创硕,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奔赴不同的战场,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徐肖冰和俞创硕都是嘉兴人;雷烨牺牲时怀里的采访笔记本,后来辗转到罗光达手中,由他保管;雷烨、高帆、罗光达都与《晋察冀画报》密切相关,其中雷烨和高帆又都有抗大学习的经历。五人在不同的场合相逢、离别,传承着同一脉星火,其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足迹勾勒出一条从“地域认同”迈向“国家认同”、从“个人记忆”升华为“民族记忆”的清晰叙事脉络。

海飞在平湖俞创硕故居采风

在敌后根据地,雷烨以诗人之心凝视战争,最终壮烈殉国,其作品与生命一同化作抗战血火中的永恒印记;高帆与罗光达则以笔为枪、以画报为阵地,在太行山与东北的烽火中建构起视觉宣传的战斗堡垒;徐肖冰在电影与摄影的双重领域,以动态与静态的影像同步书写历史。而在正面战场,被誉为“中国的卡帕”的俞创硕穿梭于台儿庄前线,用镜头直面硝烟,留下无数震撼瞬间。

海飞在桐庐徐肖冰侯波纪念馆采风

他们为和平奋斗一生,冒着炮火甚至踩着尸体拍下的照片——千里无人区的惨状、长沙大火、潘家峪惨案……就像电影《南京照相馆》中几位普通人拼着生命,也要把罪证(照片)运出去一样,因为有照片在,历史便不容辩驳。

相机,在他们手中不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战斗的武器。开枪与拍摄,英文都是“shoot”:一个终结生命,一个留存时间。它们也同样都需要对焦,扣动扳机或是按下快门,在不同人的手中,却可能指向截然相反的意义:毁灭,或见证。五位战地摄影师以多元视角共同完成了对中国抗战历史的视觉叙事,构成了一部立体、真实而悲壮的民族影像史诗。

海飞在萧山高帆摄影艺术馆采风

用“编剧思维”创作纪实文学

对编剧海飞来说,纪实文学是全新的创作体验。他从故事的构想者转变为观看者,创作视角发生了改变。他坦言:“在《追光者》里,我也成了那个‘追光者’,看这些人物如何应对风险,如何走出绝境,我要做的是忠实地记录下来。”

海飞认为,纪实文学的写作,史料必须准确,故事必须精彩。比如为了弄清高帆如何在杭州蚕丝职业学校(今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学会使用相机,他多方查证,发现高帆在校时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拍摄桑蚕变化用以形成指导书册的工作,由此接触摄影。至此,海飞“才终于长舒一口气”。这样的纠结常常出现。

同时,在讲述一个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的故事时,虽不能虚构情节,却可以放大、补充不同的视角。而如何将故事讲得精彩,便涉及创作中的取舍问题。他分享道:“雷烨曾在1936年去往上海,收获了革命文艺的启蒙,我们未必知道他具体读了什么书,却可以想象那一种思潮会对他造成怎样的冲击,而这些精神上的成长,也在他后续对抗战文艺事业的热衷上体现出来,这也是为何我将雷烨与大量文化界人士的真实往来作为‘支线任务’,展现出他作为青年诗人、记者、编辑的独特一面。”

海飞以细腻且极具电影画面感的笔触,再现了战地摄影师的传奇故事。吴印咸、罗光达两位摄影师从不同角度记录了白求恩在破庙中抢救伤员的场景,两张照片互为补白,让一次手术升华为跨越国界、烛照黑暗的人性光辉,成为国际主义精神的经典影像。

那些真实的影像还还原了诸多丰富动人的历史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重返历史现场:武工队员把胶卷藏进空油桶,把油桶固定在小船底下,通过水路送到前线;没有制版用的铜版,就用铅皮代替;没有暗房,就借老百姓的羊圈开展工作;没有计时器,就在瓶子里塞上棉花,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计算时间;没有放大机,就把皮腔照相机改装成放大机;没有化学药水,就试着自己配制;最难的是山沟沟里没有电,就用日光制版、印晒和放大照片……

除了五位男性战地摄影师,书中同样书写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力量:张郁廉深入抗战一线,感受劳苦大众愤恨的泪水;黄薇以亲身见闻写成百余篇敌后通讯;丁玲带领西战团,活跃于敌后和前线战场……她们承受了同样的苦难,同样地把家国扛在肩上。她们的名字,同样值得被历史铭记。

多层次、跨平台全方位拓展影响力

《追光者》的出版,不仅凝聚了作者的笔力,也饱含编辑团队案头核对、反复求证的汗水。他们与作者一起,对书中引用的日记、报纸原文(如雷烨日记本上的文字内容、《新华日报》的报道)等进行了逐一核对,以保证本书的历史文献价值。

为了推广《追光者》,责编团队策划了多层次、跨平台的推广计划。从新书预告到正式出版,持续通过浙江摄影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小红书、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矩阵发布系列内容,从书中摄影细节小故事、照片背后的故事、写作风格等角度对本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解读。

同时,积极联系新闻媒体、行业媒体进行宣传。截至目前,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网、百道网等几十家媒体刊登了本书的新书书讯、深度书评、新书首发式新闻报道。9月8日,《追光者》在杭州市萧山图书馆举办线下新书首发式,邀请作者海飞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并制作了具有较强传播效果的系列短视频,让这段历史触达更多受众。

团队表示,接下来的宣传将紧密结合重大历史节点进行,计划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9月18日)、烈士纪念日(9月30日)、国庆节(10月1日)等时间点推出系列宣传内容,包括短视频、直播对谈和图文特稿,以加强公众对抗战历史与英雄的铭记。

与此同时,团队也在积极对接书中主人公相关的纪念馆,以及学校、书店、机关单位等,策划“追光者”系列公益讲座,让历史走进当代生活。

把民族韧性传递给每一个追光的当下

《追光者》与当前广受关注的电影《南京照相馆》《731》等作品不同,并不只从揭露侵略者罪恶的角度来切入,更多是围绕几位主人公的事业展开,他们笃定、坚毅,与众多同行者一起,构成了一幅闪闪发光的群像。海飞借他们的命运回答:人类如何面对暴力与苦难,又如何通过记录与记忆寻找救赎。而这其中个人的具体努力,如同一种丈量的标准,映照着战争纪实与悲剧见证的背后,文学和摄影艺术共同托举的视觉文化遗产。

“真的猛士”都有一个共性:即使人生往往充满突变与意外,但他们的身上始终有着追寻心中所向的坚定和自强不息的韧劲。海飞称自己在书里,有意识地将他们的少年时期也纳入书写——“活在当下”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推崇的“情绪稳定”,其实80年前的年轻人也是这样。他相信,从这些先辈的视角看过去,那些课本上的重大战役、一次次反败为胜,会变得鲜活与炽热。它们与这些电影作品形成互文,形成一股正向的力量,让我们看到在极大的破坏性力量中,是什么让我们民族始终保持着韧性和生机,也看到前人如何在千钧一发之际,仍保持着对待专业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本书融历史纪实与文学叙事于一体,配有大量首次公开出版的珍贵历史照片,兼具可读性与视觉冲击力,非常适合作为青少年的历史教育、美育与德育的跨学科读本。编辑团队也在采访中总结了《追光者》对于今天年轻人的三重意义:

一是历史记忆的接续。本书通过五位战地摄影师的亲身经历,把宏大的抗战史转化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帮助年轻读者跨越时空,理解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唤醒对民族历史的敬畏与记忆。

二是精神价值的传承。雷烨、高帆、徐肖冰、罗光达、俞创硕等人所展现出的勇敢、奉献、专业与忠诚,是超越时代的精神财富。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其行为本身就是对“理想”“使命”与“担当”的最佳诠释,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榜样。在致敬这些追光者的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追光者。

三是职业精神的启示。在极端的环境下,战地摄影师仍坚持用镜头捍卫真相、传递正义,表现出极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对当下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与价值实现上具有深刻的启发。

他们没看到的,我们替他们看见了。雷烨没走完的延安的道路,高帆没拍完的太行山,徐肖冰没剪完的胶片,罗光达没来得及印完的《晋察冀画报》,俞创硕没拍够的五星红旗……都在这本书里。

80年前,他们追逐的是战火中的人性之光,是民族救亡的希望之光。而今天的我们,同样在生活中追寻自己的光——理想之光、责任之光、勇气与热爱之光。这,正是《追光者》跨越80年,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

作者:韩蕾

终审:石鑫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