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归》是儿童文学作家、少儿通识教育专家邹凡凡创作的历史小说,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采用双线叙事,融合真实历史素材与深厚文化内涵,讲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动人故事,生动展现了华人华侨与祖国之间紧密的情感纽带,以及文化传承的厚重力量。
邹凡凡
邹凡凡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后赴法国巴黎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她长期深耕儿童文学领域,创作了“写给孩子的名人传”“奇域笔记”“秘密之旅”等系列作品,深受中国及东南亚地区读者喜爱。其作品兼具文学价值与教育意义,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曹文轩儿童文学奖、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陶风奖等,还多次入选桂冠童书、“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百班千人”阅读项目、亲近母语分级阅读推荐书目等榜单。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夏归》的世界,探寻这部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深意。
《夏归》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邹凡凡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7月
邹凡凡在《创作谈》中坦言:“每个作家的写作生涯中,或许总会遇上那么一两本让自己觉得‘负有责任’的书,那种‘非写不可’‘非我来写’的书——于我而言,《夏归》就是这样。”
《夏归》的创作缘起于邹凡凡在马来西亚的两次讲座经历。在那里,她接触到许多马来西亚华人,了解到大马华人“下南洋”的艰辛和他们对祖国反帝反封建事业和抗日战争的支持与奉献,以及对中文教育的坚守。这份家国情怀让邹凡凡深受感动,心中便隐隐产生“以大马华人为主角写书”的愿望。
2024年,邹凡凡与编辑探讨选题时,谈到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编辑希望她创作一部精彩又独具特色的长篇作品。邹凡凡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抗战这段历史在她心中重若千钧。“我想起了我的大马朋友,想起了在当地走访、参观时听到的那些动人的讲述。”于是,她下定决心创作一部融合中国与马来西亚元素的抗战小说,这既是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是对大马华人朋友的致敬。
在深入研究大马华人华侨的抗战援助史后,邹凡凡选择了南侨机工的故事。“相比于轰轰烈烈的正面战场,奔跑在大后方的滇缅公路,以生命保障物资运送的南侨机工们并不在聚光灯的中心,知道的人相对较少,但他们打通了战争的‘生命线’‘输血管’,为抗战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她希望通过《夏归》让更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南侨机工的奉献与牺牲,以及华人华侨对祖国的贡献,从而获得深刻触动和思考。
《夏归》采用双线叙事。现代线:十二岁南京女孩元远,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受一本残破日记启发,她与华人少女阿辰一同踏上探寻“南侨机工”历史的旅程。历史线:1939年,三千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响应陈嘉庚号召,回国支援抗战。他们驾驶大货车在滇缅公路上冒死运送物资,阿辰太公是其中之一。为解开太公日记中的谜团,两个女孩在环岛旅程中,一边追寻南洋华侨抗战的宏大历史,一边感受大马华人坚持学中文、传播中华文化的感人故事。
这种双线叙事结构,既丰富了故事层次,又深刻表达了“华夏归一,不分彼此”的精神,彰显出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的守护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邹凡凡解释道:“采用双线叙事,是要表现一种延续性:80年前,南侨机工们慷慨赴国难,守卫中华国土;80后,大马的华人教师、阅读推广人为了守卫中华语言与文字,在漫长的道路上执着前行。”邹凡凡让滇缅公路上冒着枪林弹雨、一路疾驰的运输车,与马来西亚公路上满载中文书籍、一路向前的蓝白面包车,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故事中彼此重叠、交相辉映。这既点明了过去与现在的一脉相承,又让读者们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华侨守护祖国的方式在改变,但那种内在链接、情感内核是始终如一的。
邹凡凡介绍,在叙事手法上,两条线索对比鲜明。历史线以太公日记残片展开,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语言既克制又深沉,还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年代感,感染力强;现代线则更贴合“儿童文学”特质,内容轻快活泼,情节聚焦探索。读者可轻松区分两个年代,在时空穿梭中转换情绪,探寻故事答案。
“我写的是南洋华侨与祖国的连接。”基于这一核心思想,邹凡凡将主人公设定为南京女孩元远和马来西亚华人女孩阿辰。南京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它历经战争的创伤,见证了战争的罪恶,也是孙中山、郑和等历史人物的安葬地。小读者跟随元远来到马来西亚,与她一同旅行、观察、倾听、感受和思考;而阿辰作为小东道主,是提出问题、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动机。小说中,南京、云南、马来西亚、东南亚、欧洲、北美等不同地区、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物陆续登场,因为这场战争是全世界的战争、全人类的战争。两个女孩很快找到共同语言,在共同探索中结下深厚友谊,成为读者了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桥梁。小读者也不仅仅是在单纯地挖掘故人故事,而且是通过这些寻找,看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在创作中,邹凡凡对人物原型的处理十分用心。“我会通过变形、嫁接、裁剪等方式,将原型人物转化为虚构的小说角色。”对于一些比较知名的原型人物,如大马中文教育先驱林连玉、沈慕羽,以及南侨机工中数量极少的几位女性机工,她会尽量保留其生平事迹,“下手没那么狠”。而故事中“蓝博士”的原型黄先炳,因其经历与情节高度贴合,被邹凡凡称为“天选之子”,其故事保留得更为完整。至于主角元远、阿辰以及社区服务工作室的成员,虽然也有原型,但作为情节发展的核心人物,她根据情节需要进行了调整,以便更好地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中还有一些人物是对大量真实人物的提炼和综合,如现代线的师范学生、历史线的阿峰、阿来、大白等。邹凡凡表示:“写到他们时,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鲜活的形象,经高度提炼和杂糅后,就成为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对我而言,把这些现实人物加工、凝聚成文学人物,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的。”
邹凡凡坦言,《夏归》的创作过程顺利流畅,情感喷涌、水到渠成。不过,素材处理是个挑战。“我手中积累的素材太多,不能一股脑儿全塞进小说,必须精心挑选、整合、处理,将它们自然地融入故事,让读者读起来不生硬、不突兀。”
在历史线的素材运用上,邹凡凡将南侨机工分散的事迹整合到同一人物身上,使其既不散乱又自然亲切。在现实线,她则为现代人物设计了贴合时代感的背景,比如老一辈创业家抓住电子科技浪潮、理工科出身的大V凭借社交媒体烹饪节目获得影响力、华侨返乡寻根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等。
故事中的“破案”元素是创作的另一大挑战。阿辰和元远通过太公的残破日记寻找“历史拼图”,谜题设置、线索浮现和答案揭晓,每一步都需要巧思。对此,邹凡凡自信地说:“在这方面,我挺拿手。”
征集真实故事是创作中既感动又享受的环节,邹凡凡讲,通过社交媒体收到了许多文字、视频和音频反馈,其中不少素材趣味盎然,令她爱不释手。比如,小说中大白父亲在金铺的经历、资深师父的金扣子、老学徒带新手学徒、峇峇娘惹的婚嫁习俗等,都来自一位华侨老人的文字记录。有些讲述人仿佛天生是“故事圣手”,比如“蓝博士”的原型黄先炳先生,他讲起童年和少年往事来,气定神闲,句句精彩,只恨不能用更多篇幅来展现。
一位马来西亚华人朋友发来的音频,给邹凡凡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她12岁的儿子采访70多岁母亲的音频,采访过程“让儿子了解到家族历史”。但因老人家经历过于复杂,邹凡凡在小说中未过多采用,但这让她更加坚信,每个人一生都有许多值得讲述的故事,许多在阳光下默默无语闲坐的老人曾有波澜壮阔的过往,若不倾听、记录,那些真实感人的片段就会消失。历史不应只是帝王将相、堂皇正史,更是一个个鲜活微小的普通人的故事。
正如她在《创作谈》中写下的:
每次长途飞行,我都喜欢看航线图,看一道道空中的“道路”。除了空中的路,当然也有海上的路与地上的路,那些被人“走”出来的,连接近与远、自己与他人的路。我想,道路的历史就是人类的交流史。我们中华民族已行走了五千年,还将继续在地球的道路上留下更深、更有力的足迹。
感谢历史上的故人,感谢天涯海角的朋友。只要有路,我们便不再遥远。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