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双线视角”下的心灵对话:解读《枇杷树下》的成长哲学——专访儿童文学作家谈凤霞

作者:韩蕾   2025年09月1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枇杷树下》是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谈凤霞创作的儿童小说,由海燕出版社出版。作品以双线交叉并行的结构,从流浪狗花花和女孩安安的视角展开,讲述他们从陌生到信任、从懵懂到觉醒的成长之旅,在寻找与尝试中,领悟世间艰难与珍贵情意,找到心灵方向与成长力量。它不仅为孩子们带来爱与温暖的故事,也在文学创作上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

 

《枇杷树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作者:谈凤霞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近日,百道网采访了谈凤霞女士,让我们跟随着她的脚步,一同走进这个温暖动人的故事。

谈凤霞

灵感来源:是为了纪念一段生活

谈凤霞说,写作这本书,是为了纪念一段生活。

故事主角女孩安安的许多成长境遇,源于谈凤霞女儿的童年往事。谈凤霞女儿和安安一样,长年照料无家可归的流浪狗,甚至为买狗粮而斗胆卖艺。她承受学业压力,对音乐有独特的偏好,既要面对亲人离世的悲伤,也在寻找自己的方向。她一路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记录着跌跌撞撞却不失勇气和韧性的成长。

小说中的“妈妈”则有谈凤霞的影子,她深陷于孩子成长教育的困惑与焦虑,而等待、倾听、理解、包容和祝福则是化解的良方。谈凤霞表示,创作这部小说是对自己陪伴女儿成长经历的回顾与梳理,希望通过文学捕捉生活的光影,通过对现实的关照、对经验的过滤和对理想的寻觅,能够引起那些在学业压力和困境中挣扎的孩子和大人的共鸣,给他们安慰和启示,引发大家思考究竟什么是爱、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等问题。

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角”流浪狗花花,也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谈凤霞母女曾照料它,让它从最初的提防逐渐变得亲近。它生了许多小狗,但大多不明不白地失踪,后来它也被送到了乡下。谈凤霞表示,她们一直惦念着花花和它的宝宝们,希望它们有好的归宿,所以在小说中为它们安排了有爱的去处。这些切身经历和情感牵挂,成了她写作的源泉和动力。

别致的叙事结构:双线视角、三重线索

《枇杷树下》采用双线视角交叉叙事,是基于内容和艺术的双重考量,谈凤霞认为这样能让故事更丰富。

安安的视角聚焦于她的家庭和学校生活,展现孩子的烦恼、家庭生活的波澜以及大人的焦虑和选择,这是许多人感同身受的“生活”。花花的视角则围绕它的经历展开,包括与前主人、流浪狗同伴及安安的交往,尤其是它经历的几次没有“告别”就突然分离的创伤:它曾被一对分手的情侣狠心抛弃而心怀怨尤,它也因自己没能挺身而出帮助危难中的流浪狗伙伴贝贝而自责歉疚。如何修复创伤是这条线索的主题,谈凤霞表示,小狗的经历反映了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的某些创伤,这是我们需要直面、努力解决才能继续往前走的重要问题。

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叙事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儿童文学可以成为艺术实验的自留地,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谈凤霞说自己希望在叙事上进行跨文体创新。这部作品并非单纯的儿童小说,而是现实主义小说与拟人童话故事的融合:安安的视角呈现现实主义故事,花花的视角则是充满拟人色彩的童话。两条线索通过单数和双数章交叉推进,形成不同维度的叙事悬念、格调和节奏,让读者在切换阅读频道时不会感到枯燥。两个主角的故事不断交汇、相互呼应,避免了割裂感,对同一情节的叙述也会有不同视角带来的不同感受,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事实上,这本书中有三条线索。第三条线索较为隐晦,即女孩视角的单数章节末尾的顶针诗行,这是安安和妈妈的写作游戏。在诗行的衔接和转换中形成母女之间的“联结”,亲子关系也由之前的隔膜、对抗转向理解与亲近,探索了构建亲密关系的途径。插画设计也呼应了这一主题:单数章末尾的插画以枇杷数量对应诗句行数,枇杷从小到大、由青到黄的成熟过程,暗合时光流转与人物发展,给朴实的生活赋予充满希望的诗意。结尾处,枇杷的完整生长过程以顺时针方向构成心形图案,围绕一首按自然季节排序的诗,描绘了安安理解家人及其心灵成长的轨迹,从酸涩到日益温润,从缺失到某种圆满,呼应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过程。

永恒深刻的主题:爱与孤独

《枇杷树下》以“爱”与“孤独”为核心主题。

谈凤霞在《后记》中写道:“写这部小说,是为了追怀那流水的声音,希望在水声中重现岁月的风景。那不只是属于一个人的光影,而是展现一个家庭的轨迹。孩子慢慢长大,慢慢开始了解人生,一条十分切近的通道就是了解自己的家庭,了解身边的亲人。孩子的关注点也许更多锁定于自己和同龄人,而对父母、祖父母及更远的长辈的生活一无所知,甚至也从未意识到要去追根溯源。知道‘我从哪里来’,会帮助我们认识‘我是谁’,也会提醒我们‘该向哪里去’。”她想以一部儿童小说写出一部家庭的历史,写出祖父母辈、父母辈和孩子三代人各自的爱与痛,让代际之间都能有所了解、理解或谅解,更好地建设家庭的“情感共同体”。

在谈凤霞眼里,儿童小说不应只写儿童世界,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了解成人世界。所以,她将这部作品的笔触伸向成年人的生活和情感,有欢喜,有矛盾,有忧伤,有隐痛。儿童文学虽常避讳写“爱情”,但实际上儿童生活中难免会有某些萌动的懵懂情感,也会常常看见或好奇于大人的爱情,而大人的爱情也会成为榜样和环境。作品涉及三代人的爱情:安安的爷爷奶奶相濡以沫,经历艰难岁月,含辛茹苦养育子女,这是对谈凤霞父母和公婆的真实写照,她借此表达敬意和怀念;安安的爸爸妈妈相互体谅,家庭和睦,让安安内心安宁坚强;而小狗花花的男女主人秋和“AI”这一对年轻情侣的浪漫爱情则经不起风吹雨打,在怀疑和偏执中走向了破灭。

谈凤霞表示,理想的爱——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常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阻碍和考验,外在的功利和缺乏信任会让我们迷失“爱的初心”。这本书试图拨开迷雾,重新找到爱的本质——由谦和的姿态、暖心的关怀、诚挚的理解、开明的包容、热切的鼓励、勇敢的担当等要义共同建构的爱,这样的爱才真实、踏实和坚实。生活在有爱的家庭中,孩子会获得安全感、和谐感和幸福感。爱,永远都是孩子拔节生长所扎根的丰沃土壤、所呼吸的清新空气、所沐浴的温煦阳光。她希望孩子们能懂得什么是“爱”,也希望孩子和大人们都能好好“建设爱”,去珍惜和付出爱。

另外一个核心情感和主题就是“孤独”。故事中有两个特殊形象:患阿兹海默症的奶奶和患自闭症的男孩,分别象征“去向星星的老人”和“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需要我们付出恒久的爱心与耐心。生命即便有时残缺或处于边缘,也应得到尊重和欢愉。谈凤霞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些“地球人”,有时又何尝不是同样孤独地“来自星星”或“去向星星”呢?安安不被理解时很孤独,花花失去主人和同伴时也很孤独。孤独是生命的常态,自己如何从孤独中走出来、如何帮助别人从孤独中走出来,是文学探讨的有意义的命题。

成长:角色与读者的共同蜕变

《枇杷树下》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

书中有一句重要的话:“如果我们走进了别人的生活,就要成为他们生命中的礼物。”这句话描绘了理想的人际关系。成为他人生命中的“礼物”,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责任心,懂得关怀和帮助他人。孩子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不再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树立起责任心。安安的责任担当体现在和父母一起照顾失忆的奶奶、照顾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和照拂常被欺负的同学,同时她也懂得对自己负责,表达自己真正的喜好并不断矫正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片面看法。

心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懂得理解、包容和宽恕,这在流浪狗花花的叙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花花曾被主人抛弃,对人怀有戒心,但在与安安的相处中,它重新接受了关爱,学会了付出,守护迷路的老奶奶。它执着地寻找抛弃它的主人和失踪的同伴,逐渐修复了创伤,学会了“宽恕”和“放下”,从最初的“怨尤”改为“祝福”,实现了行动和心灵上的艰难成长。

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无论是儿童口吻还是动物拟人视角,都能深入人物情感和心理,增强读者代入感和沉浸感。谈凤霞认为,文学阅读需先感性亲近,再进一步实现理性升华。“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儿童的成长困惑、探索与自我认知都在关系中展开和解决,所以我注意故事中角色之间或角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纽结到顺畅是成长的方向。”

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去“联结”自己的生活,映照自己的处境,深入了解自己的家庭故事,用爱心更好地栽培这棵“家树”,让它在四季阳光中茁壮成长,也能经受住雨雪风霜,这是谈凤霞的心愿,所以她在写作中从未刻意传播“教育”,以免走向生硬的“教条”。

《枇杷树下》兼具“文学之美”“哲学之思”和“生活体验”,入选“2025年6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广受关注与认可。究其原因,谈凤霞表示,她在评阅2026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品时,会关注作品对童年的尊重、理解与共情,以及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底蕴,考察创作是否体现新锐的原创性、丰沛的儿童性、丰富的思想性、丰盈的艺术性等层面,这些都是她重视的维度,想来大家也是如此。

故事源于生活体验,也蕴含对自我成长、爱的真谛和人际关系的思索,通过鲜活故事引发读者共鸣。这本书用朴素的语言写出生活和情绪的原生态质感,调配双声部各自的叙事格调与节奏,在交相辉映中展现女孩和小狗的成长风景线。谈凤霞提到,故事需要秘密,秘密更能吸引人往下读。两条线索中都埋了大大小小的悬念,在家庭故事中,大的悬念如安安的努力能否力挽狂澜?小的悬念如爷爷生前告诉安安的那个小秘密究竟是什么?在流浪狗的故事中,失踪的贝贝究竟去了哪里?花花的男女主人公是否能重新和好?有些悬念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有些直至结尾可能都还是隐约的暗示,留给读者去体会,毕竟,文学是不能把故事说尽的。

在谈凤霞看来,儿童文学不仅是打造童年的“王国”,更是创造开阔的“天地”,要接“地气”,也接“天际”,使孩子们(也包括依然需要成长的大人们)在与文字的亲密接触中悄然“动心”——看见、感受、思考真实的童年和人生,获得去向更高远、更美好处的“动力”。

当前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一大趋势是讲述“中国故事”,这是一种本土化的追求,旨在写出地域感、时代感和文化感,同时刻画童年本身的内外质感。许多优秀作品因此得以向外输出,在国际儿童文学中确立了自身的特色和地位。谈凤霞强调,随着AI写作时代的到来,个性化和灵性化写作依然重要,儿童文学未来的“创新和突破”难以估量,有待作家们发挥创造力。

“做有温度的学术,写有情味的作品”,这是谈凤霞秉持的核心学术理念和创作原则。她坦言,目前正专注于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和世界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尽管已在学术上耕耘近三十年,在创作上仍视自己为起步者,愿与年轻创作者共勉。而写作于她而言,是一种独特的“力量”,她将以纯粹之心努力用好这种能改变人生和世界的“力量”。

作者:韩蕾

终审:石鑫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