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46年磨一剑的云南史料笔记“考古报告”

作者:舒月   2025年09月1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在云南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一部历经漫长岁月精心雕琢的著作——《云南史料笔记随录》,于2024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重磅推出。这部70万字的巨著是云南师范大学朱端强教授耗费46年心血的结晶。成书过程中,朱端强不辞辛劳,踏访国内外数十家图书馆,亲自查阅了224种稀见文献。同时,他还亲自拍摄了244幅书影原稿,这些书影成为了打开云南历史研究新视野的关键钥匙。

 

《云南史料笔记随录》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朱端强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在《云南史料笔记随录》中既有清人黄梦菊所著《滇南事实》记载的道光年间采矿生态危机,也有澳大利亚旅行家莫理循笔下的近代边境贸易;既有明代学者杨慎《丹铅录》的版本考辨,也有西南联大教授的战时日记。可以说,它不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是一位学者用半生践行“亲阅原书”的学术宣言,让那些被遗忘的史料重新走进历史研究的视野。

书中不仅首次系统梳理了明代至1949年前与云南相关的史料笔记,从文献学视角为云南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检索指南与学术范式,也同时填补了云南史料笔记研究从文献学角度进行系统专题研究的空白,为学界开辟了一条通往云南历史深处的崭新路径。《云南史料笔记随录》兼具云南地方史、云南文献研究和文史工具书的多重价值,所选史料笔记和笔记史料,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又有着“存史资政”的重要现实意义 。

访书之路:四十六年的执着探寻

朱端强教授的访书之旅始于1978年读大学时。他在前言中自述:“虽然专学习明清史学史,但业余亦未忘滇云文献之访读。特别希望致力于前人较少研究和介绍的涉滇文集和笔记两类文献的访读。”此后46年,朱端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乃至海外,北京、上海、东京、台北等地的图书馆都有他访书的身影,也曾先后在《云南省图书馆季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文史丛刊》等刊物上专门发表介绍云南史料笔记的文章。

朱端强的访书之旅不易,为了寻找更多与云南相关的史料笔记,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听闻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型图书馆或私人藏书家手中可能有珍贵资料,朱端强会不远千里前往,力图获得一手资料。他笑称自己就是个图书匠,一辈子除了访书读书几乎没有做其他的事,朱端强在前言里表示:“挖掘整理这些史料主要靠广泛的访书和读书,充分掌握历代滇人和寓滇学人的行迹,顺藤摸瓜,必有所得。”

朱端强教授

在各地图书馆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朱端强曾多次被管理员以“不外借”为由拒绝,或要求其提供相关的访问证明。规矩之繁琐不能阻拦其访书之心。朱端强一方面拜托好友斡旋,一方面在图书馆闭馆前的时间里争分夺秒,蹲在善本阅览室地上,用笔抄下或用相机拍摄下关键内容。

在日本东京的东洋文库朱端强感受到了不同的学术氛围,文库允许他自由翻阅《鸿泥杂志》,尽管拍照需付费,但工作人员“知识无国界”的气度让他深感温暖。东洋文库让朱端强收获颇丰,分藏于东洋文库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鸿泥杂志》四卷仅从书名来看并不涉及云南,因此从前没有被列入云南地方文献。但检读其书序,即知作者马毓林(雪渔氏)在清道光年间曾经宦游云南,此书就撰于云南丽江县城,据作者亲见亲闻,该书记载了云南贵州等地在当时的社会风物。这是朱端强在书中的介绍。

经费短缺一直困扰着朱端强的访书工作。1987年在南开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为查阅北图的《滇南事实》,朱端强住在北京图书馆附近的地下室旅馆,一个床位仅8块钱,环境阴暗潮湿,被褥几乎能拧出水来。每天清晨朱端强啃馒头充饥后便前往图书馆查阅资料,晚上带着记满知识的笔记本返回。北图管理员了解其学生身份和经济状况后,免去了他的拍照费用。这些手抄笔记和照片后来都成为《云南史料笔记随录》珍贵的原始素材。

《云南史料笔记随录》中244幅书影皆是由朱端强亲自拍摄,相机是他在日本访学时候购买。朱端强说,这台相机是在日本访书和学术交流之外的另一大收获,此后跟随他记录了《云南史料笔记随录》里几乎所有重要资料的原始书影。翻开全书,彩印的每一幅书影清晰可见由明清起至今停留在纸本的岁月痕迹。数码化时代网络虽能获取文字信息,但无法呈现书页上虫蛀、后人补抄等珍贵细节,在云南省图书馆馆藏的《惺庵随笔》原稿上,有周钟岳本人用毛笔涂改的痕迹,这些细节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考过程,价值远超文字本身。

学术突破:重构云南史的微观视角

笔记之体始于汉魏,宋人宋祀率先以“笔记”名书,就文体而论,古人所指的笔记系指与“词赋”相对的散文,内容上历代笔记涵盖的范围算得上无所不包。朱端强在前言指出,从研究方面可以将笔记划分为专题类和综合类两大类,专题类笔记或以笔札的方式专门记说或考释某些学术问题,综合类的笔记作者则大多不刻意为文,遇见可写的,则信笔而成。

当下国内的历史研究长期过度依赖正史和方志,忽视笔记这类私人化的历史记录的价值,朱端强作为研究历史的学者秉持做学问要勇于啃硬骨头。他表示:“不可否认,自清末以来,云南地方文献和史料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已经被最大限度的网罗殆尽,但科学认识论原理和中国历史文献高度分散的基本特征证明,任何人也无法穷尽历史研究的证据,就众多云南笔记史料而言也是如此。”

朱端强指出《云南史料笔记随录》要点有四。第一是以亲阅原书为依据,不蹈前人相关题解,也不再赘录某些早已广为人知的著名笔记,如《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游记》等;第二是希望从笔记文献的多维视角,主要反应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云南大事和著名滇人的学术思想;第三,笔记要尽量选取内容丰富、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内容;第四则是所引的笔记史料,适当注意其独特性、代表性和可读性,一则方面可以作为相关学术指引,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希望了解云南的读者赏析。

比如最为人熟知的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著名高校和文化机构在昆明避难,发奋图强学习兼抗战的往事,在《云南史料笔记随录》中也有相当丰富的笔记收录记载。比如化学家曾昭抡写的《缅边日记》,日记中记述了从昆明至遮访往返的详细里程、物价见闻和感触等。顾颉刚写的《浪口随村笔》是在昆明浪口村寓所写的读书笔记,其中《云南姚陵》《云南方言》几条记录了云南移民的问题。著名学者梅贻琦、郑天挺、费孝通等人的日记或杂记对于研究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生活、云南历史文化和学术等都相当有裨益。

这些笔记源自旅行日记、学者读书札记或普通民众随手记录,看似平凡,却隐藏着正史未载的诸多细节。还可以《滇南事实》为例,这部此前未被地方文献著录的笔记沉睡于南开大学图书馆,作者黄梦菊在其中记录了道光年间会泽采矿引发的生态危机:“山木尽伐,矿渣塞河,民无饮水”。朱端强敏锐地发现这段记载颠覆了“清代云南资源开发无生态破坏”的传统认知,正史往往聚焦开矿增税等政绩,忽视百姓无水可饮的艰难处境。这类长期被忽视的史料为宏大历史叙事注入了鲜活生命力。

薪火相传:四年坚守铸就学术精品

《云南史料笔记随录》出版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与赞誉,在2025年“书香昆明”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好书评选中荣获“云南十大好书”称号。编辑冯琰在文章中描述初见朱端强的书稿时的印象:“一堆厚达八公分、利用单面废纸打印、字大大小小、图乱居其中不辨纹理、实与手稿无异的稿件——交到我手上。如果当时知道这部书稿将要耗费我四年光阴,我未必会接得如此轻描淡写。”

冯琰表示,写笔记的人、访笔记的朱老、编笔记随录的我,隔了时空,隔着纸张,捧出同样滚烫的情怀与人心。在后记中她写道:“数百幅一手资料的书影何其珍贵!朱教授自1978年读大学时开始关注云南地方文献。此后虽专习明清史学史,但业余亦未忘滇云文献之访读,这种访读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走出国门,他以一种近乎憨直的态度,自费拍照留下了这批无比宝贵的图书封面。1978年,我才出生。我与教授之间隔了27年岁月。他说他退休了,拉不到赞助;我说,书影珍贵,考虑全彩印刷吧。”

冯琰表示,两个没有钱的人硬是把一部需要不少经费投入的书,最终报上了云南出版集团滇版精品扶持项目。

《云南史料笔记随录》的出版,是朱端强对年轻学者的一场方法论喊话。朱端强痛心于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数据库下载论文,连原书都未翻阅,因此在书中详细标注每种文献的馆藏地,希望借此告诉年轻一代学者真正的学问在图书馆书架中,需要潜心尽力扎根研究。他在前言中即表示:“现在愿意如老一辈学者那样节衣缩食、万里访书,汲汲为学界提供书目文献信息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这类看似平淡的文章不但发困难,也不被重视为一项科研成果,然而离开史料前沿的侦察,我们如何进一步获取更多更新的史料呢?没有不断拓展的新史料和新理论,科学研究又如何取得真正的进步呢?”

回顾46年研究历程,朱端强表示从未想过走捷径。做学问如种树,需精心培育、慢慢成长。直至今日,他仍在整理尚未收录的云南文集,希望有更多时间将文集里的云南史料进行系统编著。《云南史料笔记随录》无疑是朱端强倾尽全力种下的参天大树,扎根历史故纸堆,枝叶向云南史研究的未来伸展,成为云南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未来,朱端强还计划将研究拓展到云南近现代史料笔记领域,进一步挖掘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历史细节,为云南历史文化研究持续贡献力量,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者:舒月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