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从版权输出到融媒出海:广东人民社构建中国—东盟区域文明对话新范式

作者:黄少刚   2025年08月0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7月4日上午,在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期间,由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组委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与百道网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东盟图书影响力报告发布会在南宁举办。会上发布了《2025中国—东盟图书影响力报告》,举行了“致敬中国—东盟影响力图书和出版机构”特别活动,并举办了主题演讲。以下为广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黄少刚所做的主题演讲内容。

广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黄少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行,非常高兴再一次参加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的活动。在去年文化周期间举办的2024出版品牌影响力大会上,我社的“万有引力”书系荣登2023/2024年度致敬出版品牌名单。特别荣幸和欣喜的是,这次我社又登上了刚刚发布的“2025中国—东盟图书影响力出版社”致敬名单。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书籍为舟,载道远行。今天这份荣誉,是对广东人民出版社十余年来深耕东盟文化沃土的最佳见证。感谢组委会和百道网,这是对我们深耕东盟文化交流的莫大肯定。非常荣幸代表广东人民出版社,在“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这一重要平台分享我们的实践与思考。下面我把我们出版社近年来与东盟各国进行出版合作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汇报、分享给大家。

一、 以出版为媒,构建区域文明对话新范式

广东是华侨大省,广东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历史悠久、基础广泛、形式多样,作为广东出版主力军,我社始终坚守促进文明对话的使命与担当,积极实施与东盟各国多层次、多领域的出版合作,立足广东的历史、区位和文化优势,努力开创构建区域文明对话的新范式。近五年来(2020-2024),我们系统推进与东盟十国的出版合作,取得三项实质性成果: 

一是版权输出迈向规模化、系统化。通过精准策划主题出版和学术出版项目,我们近五年累计向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8个东盟国家输出图书41种。内容涵盖历史、经济、文化等领域。其中,以《柬埔寨华侨华人史》《中国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等著作为切入点,填补了区域研究空白。《共同富裕论纲》《双循环论纲》《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等聚焦中国发展经验的学术作品,输出到了泰国和马来西亚。具有创新意义的是我们把面向青少年读者的读物,如《漫画小学生心理》《写给孩子的科学课》等系列丛书通过输出版权出版多语种版本进入了越南、印尼市场,增强了中国文化在东盟年轻一代读者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二是深耕主题化内容,实现专业化与针对性的融合。结合我们社的出版方向,我们致力于总结好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将区域特色和国家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大党治贫》《扶贫手记》《乡村振兴的九个维度》等聚焦减贫治理中国方案的高质量作品进入了泰国、马来西亚市场,为提升中国治理模式的国际认知度提供助力。去年我们还打造了一部湾区经济学著作,由郑永年教授团队撰写的《增长新引擎:世界级湾区》,我们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帕尔格雷夫出版社实现了对这本书中英文版的全球同步发行,于2025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举办了首发仪式。依托郑永年教授团队的学术权威与广泛影响,我们构建“政商学界发布会+四大湾区数据可视化”国际传播矩阵,高质量学术著作不仅服务于学界,更能够精准地触达政策的决策者与产业界,推动国家湾区战略的全球认知。目前我们也在努力的向东盟各国推介这本书。

三是高效发挥国家扶持政策的效力。2014年以来,我社在“经典中国”“丝路书香”等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的支持下,出版了《中国梦是什么》《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岭南文化》等重点图书越南文和印尼文的版本,同时这几本书带动了其他选题的出版以及与越南、印尼这两个国家的合作,夯实了合作基础,为区域出版生态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融媒体数字技术,探索文化交流新路径

面对全球传播生态的深刻变革,广东人民出版社审时度势,主动拥抱数字技术,塑造了内容创新、形态变革、载体多元、渠道拓展的四大升级创新体系。

一是构建产业生态的体系化升级。依托广东人民出版社旗下的粤语文化研究院,我们整合了KOL资源,制作了一系列的关于粤语知识的视频,向世界各地传播,如粤语文化达人李沛聪,其短视频单条带货图书超3000册,浏览量突破8500万次。创造了我们社自己的记录,打造了数字经济和文化消费双向驱动的新模式。同时粤语文化研究院还积极联合线下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打造了融合、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载体,推动文化IP的开发。以微短剧为例,开启了“设定集+衍生品+跨媒介叙事”的跨界融合路径,实现出版与游戏动漫领域的产业联动,构建集生产、传播、消费为一体的链条。

二是传播载体实现全方位的升级。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打造了微纪录片《我家》系列,成功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边界。通过人民日报视界、China Daily、TVB等15+海内外平台覆盖东盟地区,海外社媒话题阅读量破百万,形成长效文化IP;同时与腾讯联合推出“岭南城市通”“广东方言研究助手”等7个智能体,利用AI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播,激发出更新颖、更有互动性的受众体验。这种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创新突破,充分体现了我们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探索。

三是数字渠道升级。我社与美国赛阅(OverDrive)平台建立了数字资源合作机制,2025年计划重点推动粤语文化、岭南文化数字资源海外测试推广,探索规模化数字营收路径。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正稳步搭建多语种智能传播平台,确保中国文化能更有效、更深入地触达东盟及全球用户。

三、以共贏为锚,共建区域出版合作新未来 

推动中国—东盟出版合作,必须立足共赢,构建一个开放合作、共创共享的多元化合作新格局。

一是深化内容共创,精准对接区域需求。广东人民出版社期待与东盟各国出版社携手开发“一带一路”主题及海洋文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区域性共性选题,实现内容的深度融合和多元表现。联合策划主题出版项目,涵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并拓展到生态保护、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凝聚区域共识,讲述更有感染力、说服力的中国与东盟故事。

二是拓展优质内容的传播边界,培育年轻的受众。我们将积极探索轻量化内容载体的创新实践,重点开发有声书及短视频这两种新的形态,通过播音员深情演绎和沉浸式的声音设计,生动再现“一带一路”的历史画卷和海洋文化的神秘魅力,用声音架起跨文化的情感桥梁。短视频聚焦画面精美、节奏紧凑的视觉表达,呈现区域发展的高光亮点、精彩瞬间,激发新一代对中国—东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三是倡议构建区域出版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我们建议成立中国—东盟主题出版协作机制,推动联合选题策划、版权共建共享和内容联合推广,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出版整体话语权和影响力,释放协同效应。与此同时积极利用数字科技构建多语种的数据库、智能传播平台,打造精准智能推送、多渠道融合传播的创新性运营模式,让优质内容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实现效能的最大化。

最后,听了刚才各位嘉宾的演讲,感觉我们在“走出去”以及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方面,相比优秀的同行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种差距归根结底就体现在影响力上。要提升影响力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提升我们的内容质量。事实上我们出版社还有我们广东省出版集团近几年来一直在重点着力培育品牌、塑造品牌,我们将继续努力,积极虚心向优秀的同行学习,期待以更响亮的品牌、更优质的内容为全球文化交流贡献更多力量。

图书是文明对话最坚韧的纽带,出版人是时代叙事最忠诚的书写者。广东人民出版社愿与各位同仁一道,以书载道、以文致远,共同谱写中国—东盟文明互鉴的新篇章!谢谢大家!

作者:黄少刚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