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当科技照进神话——《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的创新与远行

作者:舒月   2025年08月1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5年6月18日,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当日,中州古籍出版社与埃及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总裁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河南展厅内签约输出新书《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的阿拉伯语版权。

这本4月刚出版的AR立体绘本仅用两个月便实现版权输出,背后是出版社一场“神话为体、科技为翼”的创新探索。作为中州古籍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典籍里的神话世界”系列绘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科技创新的呈现形式,为广大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奇幻神话世界的大门。该书深入挖掘《西游记》中的经典神怪形象,通过原创手绘插画和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以图文+音频+虚拟影像的多维叙事体系,生动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阿拉伯语版权输出更是为中阿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新的桥梁,让阿拉伯地区的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国神话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 第一部》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刘浩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破界融合:让神话与科学“对话”的新范式

“我们以《西游记》神怪为创新切口,一是呼应《黑神话》等国产神话IP热潮,借势国潮的跨界潜力,以数字技术赋能经典典籍;二是延续“典籍里的神话世界”系列的规划,结合生物科普、博物学等跨学科的多元化知识创新解读。”中州古籍出版社策划编辑吕玲向百道网解读了这本书的创作初衷。在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如何让《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不再是书架上的古籍,而是能与当代人对话的“活文化”,是一名资深编辑做书的核心思考,而答案就藏在“融合”二字里。

与传统西游衍生读物不同,《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最独特的地方是让神话与科学站在了同一平面上。“《西游记》里的妖怪基本上都是现实中的动物变化而成,所以与跨学科的科学知识相互联结碰撞,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读者对于神话的深层次联想”,作者刘浩解释道,这种联结不是生硬的科普贴标签,而是像给神话找了个科学灵感来源。

刘浩

以“灵感大王”为例,这个在通天河兴风作浪的金鱼精在《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中既保留了它“眼光闪灼圆还暴,牙齿钢锋尖又齐”的原著形象,又悄悄植入了金鱼的生物学特性。吕玲表示,“书中在描绘其超凡能力时,巧妙结合了金鱼真实的生物学特性,强大的再生能力与适应性。其设定中‘鱼鳍逐渐演变成类似人类的四肢'这一奇幻构想,正是基于对鱼类肢体演化可能性的科学推演与想象延伸。”这样一来,新一代的读者通过阅读《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看到的将不仅仅是一个会施法的妖精,更能通过书中的设计构造隐约摸到生物适应环境的科学脉络。

蝎子精的“倒马毒桩”是另一个精妙案例。在原著里它口中喷烟,鼻内喷火,让人不寒而栗;而《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中则补充了科学注解,作者刘浩介绍:“蝎子的毒液里含有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这些毒素能够引起肌肉麻痹、呼吸困难、出血、水肿等症状,甚至更严重的后果”,这种解释没有削弱神话的神秘感,反而让蝎子毒有了可感知的物质基础,有了这样的科学解释,古老神话能更加多维地焕发新生。

为了让这样的“融合”站得住脚,出版社和作者都做足了较真的功夫。“除了广泛查阅权威的专业书籍、资料作为支撑,我们还请教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确保每一处科普内容都既准确又有趣。”吕玲强调。刘浩则表示在遇到专业的生物学、解剖学知识问题时,他会先去检索国内外相关专业论文,从博物馆观察相关展品,请教相关专家。这种严谨让书里的每一个神怪都既有神话的浪漫,又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做注脚。

更难得的是书中这种融合还延伸到了文化层面。作者刘浩在绘制神怪时坚持还原原著描述,比如沙僧的“红焰发”、二郎神的“三山飞凤帽”。二郎神头上戴的三山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不管是在隐士、武将、道家中,都曾流行过这个帽子,但是到明代,这个帽子逐渐成了宦官的官帽。因为传统故事里对太监的印象不太好,所以现在拍影视作品的时候,这种帽子很少用在正面角色头上。从三山帽的这种变化可以看出,服饰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刘浩特意在画中还原了这顶帽子,“我想在绘画和文字中,摒除掉歧视性观点,将吴承恩笔下的西游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背景插画中也藏着中华文化的密码。宝象国黄袍怪一幕的插画就是参考了新疆古代建筑去画的背景。刘浩说:“像清朝画家石涛的主张一样,‘搜尽奇峰打草稿',神话世界需要瑰丽的想象去充实,而现实中的山川河流、建筑人文可以为想象提供支点。”这种对传统的尊重,让《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在创新的同时也始终踩着传统文化厚重的根基。

技术为翼:AR让神怪“走出书页”的魔法

翻开《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书页,用手机App扫描孙悟空的插画,屏幕里立刻跳出一个3D美猴王——它先是破石而出,幻化为石猴,再一扫又变成一只麻雀,还能看清脚掌骨骼如何一点点变成鸟爪的形状。这不是特效镜头,而是配套的“神话志怪录XR”APP里的日常操作。传统文本的局限在于难以让读者直观感受神怪的形态与变化,而VR技术正是打破这种局限的钥匙。

书籍配套的神话志怪录XR”APP里藏着太多黑科技。手机扫一扫,3D立体的龙宫定海神针(金箍棒)和孙悟空跃然眼前,小白龙偷袭唐僧师徒的惊险画面仿佛被时光定在那一刻,360°旋转视角观看还能让阅读更加立体。不仅如此,“神话志怪录XR”APP里还有独创的用AR技术演绎西游神怪变化过程的阅读互动玩法,即时观看哪吒变三头六臂、白骨精变美女,这些在传统影视里靠一道烟的特效带过的变化,在《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里被拆解成一步步的动态变化过程。

“3D变化过程在以往主要是应用于影视作品的后期处理技术中,在手机APP上比较少见,所以我通过研究不断探索将影视3D技术简化后应用在手机APP开发中,最终实现了这一有趣的完整实时变化效果”,刘浩坦言,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为了让手机能流畅运行,他需要将数亿个多边形优化到十万级别的多边形,背后是数万行代码的反复调试。

技术还让阅读变成一场互动游戏。线下MR神话现场,读者随时站在屏幕前,即可与耍棍或者驾着筋斗云的孙大圣来张合照。书中的神怪星级PK功能更是让孩子们着迷。刘浩表示,孩子可以一边听专业主持人朗读故事,一边根据神怪的星级进行PK,解锁更多趣味玩法,这是他构思中的小心机。

作为教师,刘浩太懂孩子的心思了,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比被动接受知识更有效,所以他设计了360°观察功能,孩子可以随意旋转沙僧的模型,看清红焰发;可以放大蝎子精的尾部,仔细研究“倒马毒桩”的结构。这种互动,让孩子的阅读从被动接收变成了主动探索,是当下传统阅读模式的一种进步。

“现代小读者的知识储备已远超我童年时期的读者群体,作为美术教师兼编程、3D建模导师,我在参加工作之初就致力于将AR、VR、MR等技术融入到美术课堂中,这些技术让孩子们在教室内就能自主以360°观察动物、建筑、自然,这对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刘浩说。

作为一本“会说话会动的绘本”,《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也同时照顾到了低龄读者,绘本邀请专业电视台主持人为孩子们朗读西游故事,温暖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这种设计让书本不仅能看、能玩,还能听。有家长反馈,孩子睡前总要让主持人读一段孙悟空的故事,听完还会捧着手机和3D神怪“聊两句”,无限发掘了孩子的想象力。

从书页到世界:让神话IP走向全球的征程

在今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签约仪式上,埃及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总裁艾哈迈德·赛义德表示:“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对《西游记》特别感兴趣,期待通过我的翻译,能让阿拉伯地区的读者更准确地领略这部作品的魅力。”

这位埃及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总裁,不仅是合作方,更成了该书的粉丝。《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上签约的意义超越了一本书的输出。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贾宏宇在签约仪式上的话点明了其文化价值。他指出,《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探索和创新载体,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此次版权输出,是该书以全新形式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也是推动中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践。阿拉伯地区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奇幻故事。通过这本书,阿拉伯读者将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一步促进中阿文明的互学互鉴。

在物质不够丰沛的年代里,从前的孩子们靠想象触摸神话。今天,有了XR(即AR、VR、MR)技术加持的《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孩子们用科技对话文明。未来的规划早已做好,“我们计划围绕《西游记》神怪IP,开发影视、游戏及文旅项目,与博物馆、书店等深度合作,打造多元互动体验”,吕玲表示。

作者刘浩还有更温柔的期待。小时候,父亲的农民画家朋友送他的孙悟空素描,让他第一次觉得画笔能让角色活起来,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绘画的魅力,于是一幅又一幅地尝试画出孙悟空,梦想有一天也能将孙悟空画活。他希望《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能成为新一代人西游梦的起点,让大小读者能够享受这充满好奇的时光。

作者:舒月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