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之巅的羌塘高原,有一片连树木都难以生长的土地。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的《羌塘没有树》,就将故事的舞台定格在这片苍凉而壮阔的土地上。作为 “少年中国书系” 的成员,这部由援藏干部猴叔孙鹏创作的长篇小说,用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关于成长、坚守与生命力量的画卷。
《羌塘没有树》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猴叔孙鹏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
小说的主人公是女大学生迎迎。毕业后,她毅然踏上前往西藏那曲市尼玛县支教的旅程。羌塘高原平均海拔 4800 米,高寒干旱的气候让这里大面积被无人区覆盖。然而,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却生活着藏羚羊、藏原羚、野牦牛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它们是大自然馈赠的精灵,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生机。迎迎的支教经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的。
初到羌塘,迎迎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陌生的生活环境。但很快,她被当地的孩子们纯真的眼神所打动,被老师们默默坚守的精神所感染。她与当地师生结下深厚情谊,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守护着孩子们心中向上的种子。在这个过程中,迎迎自己也完成了蜕变 —— 她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敢于追逐梦想、扎根高原的 “追光者”。正如书中所言:“羌塘没有树,她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树。” 这棵 “树”,象征着在贫瘠土地上顽强生长的生命力量,也象征着迎迎对教育事业、对高原土地的深情坚守。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源自作者猴叔孙鹏的亲身经历。作为中央第十批援藏干部,时任尼玛县县委副书记的他,在平均海拔 4800 米的高原上度过了难忘的时光。他曾给扎日纳木错当湖长,为雪山神湖起外号,与寺庙僧人和学校老师交朋友,用无人机追岩羊,观看藏羚羊的 “雪地婚礼”。这些真实的体验,让《羌塘没有树》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书中对藏北高原壮美风情的描绘,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 —— 苍茫的草原、圣洁的雪山、璀璨的星空,都在字里行间流淌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猴叔孙鹏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多年来痴迷童书,翻译过《小猪佩奇》《神奇树屋》等超级畅销书,还为数十本绘本撰写导读手册。这种双重身份让他的创作兼具文学性与儿童视角 —— 既能以细腻笔触刻画高原的壮美与苍凉,又能以纯真的童心讲述成长的故事。有评论称,这部作品可能是 “全世界创作地海拔最高的儿童文学作品”,其独特的创作背景本身就赋予了作品非凡的意义。
《羌塘没有树》不仅是一个关于支教的故事,更是一曲关于生命选择的赞歌。当迎迎在羌塘将自己 “变成一棵树” 时,她所展现的是当代青年对理想的追寻、对责任的担当。这种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的精神,正是作品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核心力量。正如作家徐则臣所说:“这是一个在苍凉土地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感人故事。” 自然文学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则被书中的精神所触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胸怀改变世界的梦想,在没有树的地方,他们就让自己成为树。”
在这部带有纪实色彩的青春成长故事中,文化、教育、生态与梦想交织成一幅温暖而深邃的画卷。迎迎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而猴叔孙鹏将自己的援藏经历融入创作,更是用文字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西藏这片神秘土地,感受高原上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坚守。
当我们合上书页,仿佛还能听到羌塘草原上的风声,看到迎迎老师与孩子们在星空下道晚安的温馨场景:“晚安,羊群。晚安,火炉。晚安,妈妈。晚安,星星。晚安,草原。晚安,所有的光线。晚安,迎迎老师。” 这不仅是对高原夜晚的温柔告别,更是对所有在探索中前行的年轻生命的美好祝愿 —— 愿每个追光的灵魂,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像树一样扎根生长,活出生命的厚度与光彩。
前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步入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少年,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成长是迫切的,是肉眼可见的,身体在唰唰地长高,“我要长大,我要长大”成为心灵的呐喊。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再不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既明朗又羞涩的,是少年;既勇敢又彷徨的,是少年;既茫然又坚定的,是少年;既倔强又懂事的,还是少年。他们有追求,有迷茫,有求索,有成长的烦恼,更有拔节向上的力量。他们能够大声地把梦想喊出来,再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心底,然后用力地、坚定地往前走。
少年、中国、时代,形影相随,彼此助推。
少年的成长必然打上国家、时代的烙印,而国家、时代未来的样子,将由今日之少年造就。他们也有家国情怀,他们也有责任担当,他们背着传统文化的“真金”砥砺前行,展开尚未丰满的翅膀,拥抱的便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个敞开胸怀迎天下的时代,这是一个全球互联、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这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就是当代少年最好的背景和底气。同心共筑中国梦,当代少年不仅是亲历见证者,更是全程参与者。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少年,都是怎样的风采?我们可以给新时代的少年画出怎样的群像?你将看到,这套书系中的少年,或来自城市,或来自乡村,他们的成长,或要经历大漠风沙的磨砺,或要接受一锤一凿的塑造,或要面对精神贫困的考验……
少年强,则中国强!
在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节点,让我们期待着少年以梦为马,用具体而踏实的成长经历,换取中华民族灿烂的未来!
第一章 羌塘
一
“羌塘,藏语的意思是‘北方的空地’。羌塘草原平均海拔在四千五百米,很大面积都被无人区占据。虽然连高大的树木都无法生长,但羌塘并不是生命的‘空地’,在这里生活着很多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比如藏羚羊、藏原羚、野牦牛、藏野驴等等。在这片雪域高原上……”
“是不是字号太小了?怎么看不清楚了呢?”迎迎的眼睛几乎要贴到墙壁上了。
头顶上的射灯忽然亮了起来。原来不是字号小了,而是天色渐晚,展厅里太暗了。
“迎迎,早点走吧!带伞了吗?外头下着雨呢。”林老师的声音把迎迎从图画的世界里拉了出来。
“带了,带了。您先走吧,我一会儿就走!”嘴上说着带了,迎迎其实没带伞。她说一会儿就走,其实还想待上好一阵呢。没关系,走的时候如果还在下雨,她就在博物馆门口借一把公用的伞。
眼睛有点累了,迎迎回过头,望着展墙对面的落地窗。窗户上是一层迷蒙的雨雾,里面倒映出迎迎的身影和背后的几幅油画。画面倒映在朦胧的玻璃窗上,画中的雪山、草原、动物和人物有了不一样的风韵。再加上头上的射灯、地面的反光,以及站在画作中间的一袭长裙、长发飘飘的自己,在落地窗上组成了一幅似真似幻的大画。
迎迎笑了。她很喜欢余杭博物馆的这些落地窗,白天的时候,它们就像一个个大取景框,透过它们看外面的山坡、树木、花草和行人,犹如看一幅幅流动的风景画。到了晚上,展厅的灯一亮,它们又变成了一面大镜子,映着展厅里琳琅满目的展品和博物馆里的人们。
迎迎在之江师范大学读大四,前两天刚刚过完二十二岁的生日。来自山西太原的迎迎,非常喜欢余杭,喜欢清晨的西湖之滨朦朦胧胧地现出雷峰塔的影子,远山的轮廓有如画家随意描摹出的几条曲线。她还喜欢晚上的西溪湿地,如织的游人都散去了,夜跑的少男少女从身旁掠过,既有人的温度,又无人的喧嚣。
从小就喜欢画画的迎迎,高中时听了爸爸妈妈的建议,没有走美术的专业道路,而是选择报考了之江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入学之后,她发现了同在余杭的中国美术学院,于是那里就成为她最常去的地方。她认识了中国美术学院一个叫小桦的同龄女生,要到了人家的课表,掌握了一整套蹭课的窍门。余杭的各个画廊,也成了她周末打卡的目标地。
从大二开始,她爱上了余杭博物馆。最开始她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参观每场临展。后来,她认识了博物馆的林老师。在林老师的介绍下,她加入了余杭博物馆的志愿者团体。
迎迎每周需要花一天时间来博物馆进行志愿服务,她的工作是给小观众们讲解。临展一般不要求馆里配讲解员,但每逢自己喜欢的临展,迎迎都愿意跟着老师们参与布展工作、熟悉参展内容,必要的时候就能担负起讲解的任务。
就这样,迎迎给自己培养出了画画以外的新爱好。她也因此有了一项新技能:给小朋友们讲解各种有趣的知识,或者说,把各种知识讲得生动有趣。
这次的临展是个画展。余杭博物馆的临展厅很少承办画展,而这次画展的意义很特殊,画展展出的都是汉族画家和藏族画家们关于藏北地区风土人情的画作。迎迎从来没去过西藏,也不知道那曲在哪儿。要给观众讲解,自己就要先做足功课。她的功课,就从熟悉这些画作、摘抄每幅画的展签开始。
突然,迎迎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妈妈发来的信息:“找工作的事考虑得怎么样了?你要是想留在余杭,爸爸在之江有几个老朋友,或许能帮帮忙。有空时给我们打电话啊!”
迎迎回了一句“好的”,配了一个笑脸。妈妈又催她找工作了。迎迎明白,其实自己也该面对找工作这件事情了,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在忙着投简历,有的已经找到工作了。可爸爸妈妈越催,自己越不想动。
不想了,这么多美丽的油画,今天晚上只看它们,不想烦心事。迎迎每看完一幅画,读完展签内容,都要转过身,看看玻璃上自己和这幅画同框的映像。
忽然,自己的身旁出现了两双大大的眼睛。一双是一个藏族小女孩的眼睛,另一双是小女孩怀里搂着的一头小藏羚羊的眼睛。她回过身来细看,这幅画名叫《期盼》,署名是“尼玛桑珠”。远景是雪山和草原,背后有牧民的房子和星星点点的羊群。小女孩睫毛长长的,高原红的小脸蛋上有些雀斑,嘴角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两手抱着小藏羚羊的脖子,棕色的眼睛仿佛正在望着画面之外的观众。小藏羚羊的瞳孔颜色很深,眼睛圆溜溜的,小嘴巴居然有一点微笑的感觉。
看着这两双来自羌塘草原的大眼睛,迎迎想起那幅名叫《大眼睛》的照片,就是希望工程的那幅宣传画。这幅画的两双眼睛里也透着一种纯洁的期盼,不同于“大眼睛”里面那种执着而坚毅的情绪,而是多了一种无忧无虑和充满好奇的感觉。
“尼玛桑珠是谁呢?画的是真实场景,还是作者的想象呢?”离开展厅,走到雨雾迷蒙、灯火阑珊的街上,迎迎的眼前还能看到那两双大眼睛。迎迎给林老师发了微信,林老师也不清楚这幅作品和这位画家的来历。回到宿舍,迎迎上网搜了一下,居然完全没有搜到这位
“尼玛桑珠”。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迎迎的眼前又出现了小女孩和小藏羚羊的两双大眼睛。
这天夜里,迎迎做了个梦。画中的小女孩和小藏羚羊来到她身边。迎迎摸到了藏羚羊毛茸茸的脖子,她和小女孩一起在草原上追着小藏羚羊,开心得又叫又跳……
二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雄性藏羚羊的标志就是头上一对又长又直的角。大家还记得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吗?对,就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大家知道哪个福娃的原型是藏羚羊吗?没错,就是迎迎!告诉大家,我的名字就叫迎迎哦!”
“哇哦!”小观众们都睁大了眼睛。和迎迎预想的一样,余杭的观众都很喜欢这个西藏主题的画展。大家驻足时间最长的,就是这幅《期盼》。很多人都说,藏族小姑娘的眼睛好像会说话,小藏羚羊的眼睛里仿佛有故事。
福娃“迎迎”和自己同名,这个点是那天夜里,迎迎在半梦半醒之间意识到的。真有意思,看来自己和藏羚羊还挺有缘分的。不过让自己不能释怀的是,一直没有查到这位“尼玛桑珠”的信息,不能给观众们介绍这位画家,这是解说工作的一个缺憾。
“尼玛桑珠”这个名字,迎迎倒是做了些研究。藏族同胞的名字里,一般没有姓氏的概念,却经常用出生那天的星相来取名。尼玛,在藏语里就是太阳的意思,对应的日子是星期日。星期日出生的孩子,家长们经常用“尼玛”来起名。
迎迎查了万年历,发现自己是星期一出生的。如果自己出生在一个藏族家庭,是不是就叫“达娃”呢?
“桑珠”,是顺心如意、心想事成的意思,这是藏族家庭给男孩取名时常用的字眼。看来这位画家应该是星期日出生的男性,也就只能推测出这么一点信息了。
送走了今天下午的最后一个参观团,迎迎又一次回到《期盼》跟前,对着画里的两双大眼睛,看得出了神。
“迎迎!”熟悉的声音唤醒了迎迎。
林老师走了过来,身边还跟着一位高高瘦瘦、戴着圆檐帽的中年男子。
“迎迎,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这次画展的策展人,西藏的扎次老师。扎次老师,迎迎是我们馆的志愿者,之江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别看她年纪小,她可是小观众们最喜欢的讲解员呢!”
“扎次老师,您好!”迎迎大方地伸出手。
“你好,迎迎老师!”扎次老师腼腆一笑。
听到对方叫自己“老师”,迎迎笑了:“特别佩服您策划的这次画展,这个主题观众很喜欢。对了,还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扎次老师把帽檐往上推了推,露出一双细长的眼睛:“别客气,咱们一起探讨。”
“参展的这些画家,我都能在网上查到他们的简介,唯独这位——”迎迎指了指身后的《期盼》,“尼玛桑珠,我实在查不到他的信息。这是一位新锐画家吗?您应该认识他吧?”
扎次老师笑了:“你说这个尼玛桑珠啊。我在那曲见到他时,他正在创作这幅画。我告诉他正在筹备这样一个画展,他就把这幅画借给我参展了。你要问他是谁,这个,我还真不能说,他让我替他保密呢。只能告诉你,这幅画创作的地点在羌塘草原的腹地——那曲市的尼玛县。这位尼玛桑珠,这会儿他说不定还在尼玛县写生呢。”
“这么神秘啊!那我更想知道他是谁了。对了,扎次老师,能加您的微信吗?”冰雪聪明的迎迎想到了一个办法。既然扎次老师认识这位尼玛桑珠,说不定能从他的朋友圈里找到一些线索。
“当然可以,欢迎来西藏、来羌塘观光采风啊。”扎次老师说。
羌塘,羌塘,羌塘。自从开始布置这个画展,这个词就一直萦绕在迎迎的脑海里。加上这个神秘兮兮的尼玛桑珠,迎迎对这个地方更有兴趣了。还没想好要找什么工作,倒有了一个特别想去的地方,还在那么远的西藏,海拔那么高的羌塘。迎迎笑了,她要是把这个想法告诉爸爸妈妈,他们会是什么反应呢?
快到熄灯时间了,宿舍里却只有迎迎一个人。临近毕业季,同宿舍的三个姐妹都有各自忙碌的事情。在此时此刻,安静,独处,恰好是迎迎对宿舍的全部需求。迎迎抱起吉他,随意拨着琴弦。
找工作,羌塘,找工作,藏羚羊,找工作,尼玛桑珠……怎么回事?迎迎一想到找工作的事情,脑子里就会出现《期盼》的画面。
迎迎没有拖延症,但找工作这件事,被自己拖得太久了。她和身边很多人都聊过自己的困惑。
妈妈说:“找工作就是选择一个长期生活的城市。余杭挺好的,但你最好还是回太原。”迎迎可不想回太原,中国这么大,她只熟悉太原和余杭两座城市,还有好多有趣的地方她想去一一解锁。
博物馆的林老师说:“找工作就是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能把兴趣爱好变成职业,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自己喜欢什么呢?第一喜欢画画,那当初为什么不走专业道路考美院呢?第二喜欢给孩子们讲课,却偏偏在一个师范院校里读了个非师范专业,这下可能连当老师的资格都没有。
美院的小桦说:“别把找工作理解得那么狭义。工作不等于一个固定的单位,也不等于一份劳动合同。工作应该是你的事业选择。你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非你不可的使命等着你呢,这就是感召。”“感召”,迎迎觉得这个词特别好,可自己的感召到底是什么呢?
放下琴,迎迎点开扎次老师的朋友圈。失算了,扎次老师的朋友圈里面没有提到过这位尼玛桑珠,更别说有他的照片了。不过也有收获,她看到了很多扎次老师在那曲拍摄的照片,有雪山湖泊的自然风光,有各式各样的野生动物,还有很多小学生。迎迎发现,孩子们的
眼神都是那么清澈透明,就像《期盼》里画的那样,他们眼睛里流露出简单的快乐和莫名的期盼。
迎迎还发现,扎次老师在参与一个招聘内地大学毕业生到那曲偏远地区的小学支教的项目。他发了好几张自己在那曲迎接志愿者到来的照片。照片上的志愿者和迎迎年龄相仿,他们在高原的蓝天下开心地笑着,准备开启一段充满未知的神秘旅程。
“要不我也去羌塘看看?”迎迎发现,自己好像得到了“感召”,来自那幅《期盼》,来自画中小女孩的眼睛和扎次老师朋友圈里孩子们的眼睛,来自羌塘,这个据说连树都不长的神秘地方。
确认了自己心里的冲动,迎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她的下一个感觉却是窘迫,因为她想到了自己银行卡的余额。“能让爸爸妈妈同意就很不容易了,可不敢向他们要钱了。”
所以,迎迎只能采用穷游的方式。她决定先坐高铁到上海,然后坐慢车到那曲,那曲之后的目的地,暂时就定在尼玛县吧,看看草原,看看藏羚羊,打听打听这个尼玛桑珠,如果钱还富余的话,就去趟拉萨……穷游也没啥可怕的,前几年的寒暑假,迎迎穷游过好几次了。只不过这次的目的地是平均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的那曲,而且是独自去。
“爸,妈,我毕业论文写完了,现在也没课了。我想去西藏旅游一趟……”迎迎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自己这次西藏之行的性质和目的,干脆就说旅游吧。
“去拉萨吗?”视频里,妈妈睁大了眼睛。
“不去拉萨,去那曲。”
“那曲是什么地方啊?”妈妈问。
“那曲在拉萨北边。”
“有伴吗?你们几个人一起去啊?”爸爸问。
“没,我自己去。我去采采风,画画高原,很快就回来。”
“你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妈妈有点着急。
“不用担心我,那边很安全的!对了,我一回来,就去找工作!”
迎迎赶紧抛出最重要的信息,她心里真是这么想的,冲动过后就老老实实地投投简历,去找工作吧。
出发!
我是自由的鸟儿,向着最高的高原,飞吧!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