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破茧成光:一本心理自助书的疗愈革命与女性叙事

作者:舒月   2025年07月2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原生家庭”话题的播放高达290亿次。这些喧嚣背后,是无数现代人在代际创伤中挣扎的沉默剪影。

当“家会伤人”成为当代年轻人不再逃避现实、选择面对自我的共识,如何做自己并成为照亮自己心底的那一束光,也正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另一种救赎。日前,继畅销书《自渡:真希望你能好好爱自己》之后,心理咨询师墨多先生在其新书《做自己的光》(人民邮电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中,以7000小时个案经验为基石,将“原生家庭创伤与自我疗愈”这一尖锐命题转化为可触摸的成长路径。

书中以“自我觉察→信念重组→自我养育→深度疗愈→重启人生”的递进框架,拆解了低自尊、讨好型人格等现代心理困境的根源,除此外,全书更是首创“女性自我养育”的概念,为身处职场与家庭夹缝中的女性群体提供了一把重构生命叙事的钥匙。《做自己的光》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揭示伤痕,而是更诚实地证明了每个成年人都有能力做自己的父母,用爱将自己重新养育一遍。

《做自己的光》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邱力非(墨多先生)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图书责编冯婧姮表示,探讨“原生家庭创伤与自我疗愈”,一方面,有助于更科学、理性地理解心理问题的根源,直面家会伤人的问题,帮助受困者重新建立安全感、自尊和自信,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实现自我成长。另一方面,有助于打破不良教育模式的代际循环,构建更健康的亲子关系、更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社会层面上,当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自我觉察、自我疗愈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的阴影,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会显著提升,从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整个社会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冯婧姮

选题的时代锚点:从社会痛点到女性生命的复调叙事

“生而为人,我们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一话题无法逃避。这是当下社会心理层面的一个核心痛点,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你会发现许多与生活纠缠、搏斗,最终伤痕累累的人,无论他们面临的问题多么复杂,这些问题始终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如何面对未被原生家庭满足的情感需求以及未曾修复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做自己的光》责任编辑冯婧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心理健康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人们在忙碌奔波中渐渐发现那些与生活的对抗、与自我的拉扯,追根溯源,很多都指向原生家庭中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这是被时代性焦虑催生出的社会现象。

抖音上,原生家庭相关内容日均产生50万条UGC,人们在短视频的方寸之间倾诉着自己的故事,或悲伤、或无奈;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曾聚集20万成员,尽管小组名带着偏激的情绪,却也是无数人抱团取暖、寻求理解的角落。可即便在这样庞大的话语场中,真正能系统解决原生家庭创伤、实现自我疗愈的路径却如沧海遗珠难寻。

《做自己的光》精准捕捉到女性群体在这场心理困境中的特殊处境,冯婧姮表示:“现代女性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的压力,她们往往需要兼顾事业和家庭,满足社会对女性的各种期盼,结婚生育等人生选择又会给女性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还有女性普遍情感细腻敏感的心理特点,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因此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焦虑和痛苦的负面情绪中。”

这种压力催生的情感内耗,让墨多先生的来访者中女性占比很高,书中一位32岁职场女性的案例宛如一把尖锐的手术刀,剖析出女性在原生家庭与现实生活交织困境中的痛苦。这位女性在童年长期遭受母亲情感勒索,母亲总是以“为你好”之名干涉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她在成年后形成严重的不配得感,即便在工作中业绩突出,面对晋升机会内心的声音却不断告诉她“你不行,你会搞砸的”,这样的心理状态使其一次次与机遇擦肩而过。

这类真实案例在《做自己的光》中密集呈现,如同拼图的碎片,逐渐拼凑出女性自我养育概念的实证基础。当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如同沉重的枷锁,要求她们成为完美女儿、妻子、母亲时,女性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卸下“被爱”的期待,做自己的养育者。这是女性实现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这种选题定位巧妙地暗合了当下女性意识觉醒的社会趋势,冯婧姮在采访中表示:“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使她们开始追求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心理自助类图书成为她们获取抗压能力、打破困境的重要途径。《做自己的光》将目光聚焦于‘处于人生低谷期的女性群体’,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够让女性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中获得安慰和鼓励,更有信心和动力地应对自己的人生课题。”

传播的破圈实验:从内容匠心到疗愈生态的多维构建

墨多先生的前作《自渡:真希望你能好好爱自己》已畅销30万+册,是图书市场上备受读者欢迎与好评的疗愈类佳作,编辑表示,《做自己的光》延续前者的风格与主旨,都是聚焦于自我成长与心理疗愈的大众科普书,适合所有精神内耗、处于人生低谷期,或是对生命有好奇心、探索欲的读者阅读。

《做自己的光》在《自渡》温暖治愈、金句频出的行文风格上,将内容更多的聚焦于“原生家庭”这一影响深远又令无数人心碎的话题,带领读者正视内心的伤,学会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如果说《自渡》疗愈的是现在的自己,那么《做自己的光》更多是疗愈过去的自己,那个童年未被满足的自己。墨多先生在书中给读者的信里写道:“一年前,我忐忑地将那些关于自我疗愈的文字交付于你们,未曾想它们会像一簇火苗,点燃千万人心中沉睡的灯盏。《自渡》的畅销让我欣慰,却也让我惶恐。当你们说‘你的文字救了我’时,我深知真正的英雄是你们自己。那些咬紧牙关从泥潭中站起的瞬间,那些在绝望中仍选择向光生长的勇气,是你们的自渡,也是我的星光。你们的蜕变,就如同在静匿角落绽放的玫瑰,带着裂土而出的疼痛与骄傲,美得不可方物。”

信中提到的玫瑰也正是这本书封面上玫瑰的来源。除此外,编辑团队邀请治愈系插画家LOST7绘制的内文插画也是《做自己的光》全书一大亮点。插画中“黑暗中种子破土”的视觉意象与书中自我成长、突破困境的主题相得益彰,画作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画面将文字的疗愈力具象化,以色调的明暗对比营造出的强大生命力,让“一场雨落下,总有些种子在扎根”这样的文案拥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目光落在这些插画上,仿佛看到自己在困境中挣扎却依然顽强生长的模样。这种将作者心路历程具象化的设计让书籍超越了商品属性,成为承载读者情感的信物。

在传播渠道上,编辑团队邀请白瑞、涵涵姐等女性成长领域KOL进行场景化推荐,冯婧姮在接受采访中表示:“一本好书的营销,内容是根基,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读者群体,深入分析其痛点和市场需求,邀请专业人士参与创作和审核,确保内容的专业性。营销是养料,基于对产品的充分了解指定精准的营销策略,抓住一切机会多渠道推广,如新媒体平台、行业大会、传统书店、跨界合作等,扩大影响力,争取破圈。”

结构的疗愈密码:从方法论创新到反鸡汤的叙事革命

作为一本普适性的心理自助读物,在编辑过程中平衡“心理创伤群体”与“普通自我成长读者”的需求差异,其实是所有心理自助类图书都需要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且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问题。一旦陷入传统鸡汤式说教,就会让整本书变得空洞无力,无法真正触及读者的内心。冯婧姮认为,编辑需要在“专业性”和“可读性”、“深度疗愈”和“普适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在《做自己的光》的编辑过程中,编辑团队特别强调结构设计对于打破窠臼的重要性。

全书五大板块遵循精密的逻辑设计与心理疗愈的科学路径,将两者完美契合。自我觉察,如同在黑暗的房间里点亮第一盏灯,是看见伤口的认知起点;信念重组,则是打破强迫性重复这一禁锢心灵枷锁的有力武器,实现思维的重构;自我养育,是温柔地拥抱内心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给予情感补偿;深度疗愈,是一场与负面情绪的坦诚对话,达成和解的艺术;重启人生,是将疗愈成果转化为生命动能,开启全新生活的实践闭环。

这种结构并非空中楼阁式的理论堆砌,而是由25个具体可操作的养育法则来坚实支撑。在自我觉察章节,无条件自我关爱法则要求读者每天记录三件自己做得很好的小事,看似简单的练习背后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冯婧姮解释道:“很多在原生家庭中接受否定式教育的人习惯了自我贬低,这个练习就是要打破这种惯性,重新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我们将《做自己的光》定位为一本面向大众的、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心理学科普书,目的是让更多人能够轻松读懂,并且在故事中对照自己,进而才是读有所获。通过阅读这本书学到一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帮助自己度过情绪难关,因此,在研究课题和辅助案例上我们始终坚持选择贴近普通大众生活的内容,尽量采用故事演绎的方式、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解读荣格、阿德勒等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避免过于学术化。”

为此,编辑团队可谓煞费苦心,用“空椅子技术自助指南”这样通俗易懂的表达来解读荣格的阴影理论,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读者可以亲身体验的操作方法,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融入捍卫权利与边界的生活场景,让读者在日常点滴中领悟心理学的智慧。冯婧姮表示,希望读者翻开这本书就像和一位智慧的朋友聊天,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心灵的滋养。

这种阅读体感的转化也让书中的金句具备了穿透人心的力量。“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这句原本出自加拿大诗人科恩的歌词经编辑提炼后与书中的理念完美融合,成为很多读者朋友圈的签名。在书中,它不再只是一句优美的诗句,而是代表着一种面对创伤的勇敢态度,完成了从学术概念到大众语汇的华丽升华,成为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裂痕的精神力量。

这种将心理学理论转化为生活智慧的叙事策略,让专业内容从晦涩的学术云端,稳稳地落在大众的日常土壤中,从而获得了破圈传播的可能。《做自己的光》的价值不仅仅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一套自我疗愈的方法论,更是在这个焦虑弥漫的时代如同一座移动的灯塔,提醒和温暖每个在黑暗中跋涉的人,它以内容的深度、结构的精巧为无数在原生家庭创伤中挣扎的人,铺就了一条走向自我救赎的光明之路。

作者:舒月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