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由晨光出版社与中国盲文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听见光》无障碍阅读大字版发布会暨专家对谈”活动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云南出版集团展位举行。
来自文学界、艺术界、出版界和媒体界的十余位领导、嘉宾出席活动。活动由晨光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联合主办。
与会领导嘉宾合影(摄影:万端端)
《听见光》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根据盲人小提琴家张哲源的真实故事创作的儿童纪实文学作品,该书自面世以来,先后荣获2024年“中国好书”入围奖,并入选中央电视台全民阅读书单、2025年“中国好书”青少年专榜等重要榜单,社会影响广泛。
为使这部优秀的视障题材作品惠及更多读者,中国盲文出版社与晨光出版社携手合作,共同签署了《听见光》盲文版、大字版、有声版、数字版的出版协议。此次发布的《听见光》大字版,正是这一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盲文出版社 社长 赖伟致辞
中国盲文出版社社长赖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盲文出版社作为公益性出版单位,始终致力于为视障群体扫除阅读障碍。《听见光》这部作品无论创作风格还是核心主题都是一部难得的优秀作品,其大字版的发布,不仅能让视障读者们积极面对并克服困难,更是对“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理念的践行。他呼吁更多同仁关注无障碍阅读事业,共同推动阅读公平。
晨光出版社社长杨旭恒致辞
晨光出版社社长杨旭恒在致辞中表示,《听见光》是晨光出版社历时三年打造的一部儿童文学力作,其大字版的问世,是为低视力群体点亮的阅读之灯,也是展示中国文化包容与创新的窗口。晨光出版社将继续聚焦时代主题,推动融合创新,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深化科技赋能与国际合作,为新时代少年儿童成长提供更多有价值引领、精神滋养的出版物。
与会领导、嘉宾共同为《听见光》大字版揭幕
大字版读者孙莉女士现场诵读了书中精彩片段,用声音传递了文字的温度与力量。
大字版读者孙莉诵读《听见光》
活动现场,作家舒辉波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谈凤霞、《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读周刊》主编杨雅莲以“听见光·看见人”为题展开对谈,围绕《听见光》的文学质感、人文关怀及国际视野进行深入探讨。
专家对谈
谈凤霞教授肯定了《听见光》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意义,认为《听见光》具有打动人心的两大特质:一是创作者以平等视角书写残障人士,将其视为普通人中的一员,而非刻意强调“特殊”,这种创作立场使作品超越了传统残障题材的局限,直击人性共通之处;二是巧妙运用音乐元素构建叙事,通过无国界的艺术语言打破隔阂,让张哲源的故事获得更广泛的共鸣。作品不仅呈现人物外在经历,更深入挖掘其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她将《听见光》比作“生命之光”,既肯定了文学照亮现实的力量,也指出《听见光》具备跨越年龄、国界与身份差异的特性,最终实现“以光照亮光”的人文价值。
谈凤霞教授发表观点(左二)
杨雅莲老师在发言中高度评价《听见光》的社会价值,认为该书的多版本出版积极响应了国家保障视障群体阅读权益的号召,体现了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她指出,书中主人公张哲源坚韧的生命力、对生活的热爱及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展现了动人的人性光辉,能够激励更多人突破困境,其无障碍形式的推广将进一步扩大正能量传播,助力特殊群体读者从中汲取力量。她特别赞赏作者舒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沉重题材写得灵动流畅,使读者获得一气呵成的阅读体验。
杨雅莲主编发表观点
舒辉波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表示,他并未刻意以“残疾人”作为标签去书写角色,不是渲染苦难或奇迹,而是真实呈现视障孩子的生活细节:交朋友、上学、争吵,让他们作为普通人被看见。始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刻画,关注“人”本身的丰富性、可能性与潜能。 他认为,儿童文学应培养同理心而非猎奇或怜悯,关键在于尊重真相——不回避困难,也不剥夺他们的快乐。这要求创作者必须深入接触残障群体,避免刻板想象,才能写出真实打动人心的作品。
《听见光》大字版的发布,是对教育部、中宣部《关于深入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通知》中“关爱特殊群体、保障视障儿童阅读权益”要求的积极响应。大字版通过放大字体、优化排版等方式,为视弱读者提供了更友好的阅读体验。未来,盲文版、有声版和数字版的陆续推出,将进一步打破阅读壁垒,让更多视障青少年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意大利地中海香柏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克劳迪娅·马竺柯也出席了活动,她表示:“《听见光》的故事具有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我们期待通过国际合作,将这本书推广到全球,让更多人听见这份温暖与力量。”
作家舒辉波(左)与克劳迪娅·马竺柯(右)
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但《听见光》的旅程才刚刚开始。随着无障碍阅读版本的陆续推出,这本书将继续照亮更多心灵,温暖我们共同的世界。全民阅读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