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到贵州工作后,我开始转向贵州文学研究,留意到贵州选政家陈田编撰的《明诗纪事》。二〇一六年,贵州文库总纂办公室成立,我有幸忝列其中。故计划趁此机会,承担起陈氏三兄弟陈灿、陈田、陈矩作品的整理工作。陈氏几兄弟在清末民初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陈田的兄长陈香山经商于常德;陈灿任云南布政使等职务;陈田在朝廷中任御史,为言官;陈矩在清末民初随使日本。陈氏兄弟在经济上互相扶持,在仕宦上各自独立,在人生事业上,立言与立功各有不同,人生趣味亦有差別。陈氏几兄弟选择的差异也反映了时代特征:陈香山从商,为贵州世家仕商均衡布局的结果;陈灿与陈田,一任京官,一任地方官员,则受到避籍制度的影响;陈矩走出国门,与时代潮流相一致。读他们的作品,常常为其中散发出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家风所感动,正是这份感动常常吸引我暗自许愿,整理他们的作品,使他们的作品可以传播得更广,被更多的读者看到。
计划承担该任务之后,我同时开展了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由于陈灿的作品体量较小,且陈灿生前已亲自整理刊刻,故整理起来相对较为容易,《陈灿集》于二〇二〇年率先出版。而陈田独自选政的《明诗纪事》全书分为十签,共一百八十七卷,体量太大,仅仅文字录入就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更为纠结的是,点校《明诗纪事》似乎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明诗纪事》已经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繁体竖排、全式标点版在先,而根据贵州文库的体例,只能出简体横排、新式标点本,就学界一般看法来说,文字在简化的过程中,会造成部分信息缺失,简体横排版本没有繁体竖排的学术价值高。全式标点也更有利于保留文本的历史语境与考据信息。且局限于贵州文库体例,整理《明诗纪事》,仅做标点,这样容易陷入沿袭之嫌。但古籍点校不同于其他,绝对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将正确断句改为错误。在疑虑忧惧的同时,《明诗纪事》一审工作已经完成,但是缺少学术创新一直是笔者心中的隐痛所在。
后来在师友的建议下,笔者利用现代技术检索的发展,将《明诗纪事》中所辑诗歌全部予以检索,核查其中的异文,并择其要者以予以注释说明,大约著录两千余条注释。虽然书目版本不一,选辑者目力所及,选政之书辑录诗文存有异文在所难免,但异文之存在,亦或出于失误或其他原因。笔者将这些异文呈现出来,其异文背后揭示了什么,则有待读者去进一步挖掘发现。这亦算是笔者努力为该书增加的一点学术价值吧。
今《明诗纪事》贵州文库版已经面世。今年还有一件社会影响巨大的事情是深度探索的人工智能技术DeepSeek的推出。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明诗纪事》为端点的有关古籍整理的问题一直引发我的思考。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文字识别技术也越来越高。如果再有《明诗纪事》这样体量的工程,在新技术的参与下,文字录入将相对变得简单。并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标点断句的工作也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进行初步完成,点校变得相对容易。于是,古籍整理的价值和学术的创新度似乎与技术的改进成反比例发展,那么专家学者还要不要去从事文献的整理点校工作?
经过在《明诗纪事》整理过程中思想的摇摆与犹疑、思考与决定之后,笔者对上述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人工智能科技为古籍点校提供了便捷之途径,但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专家学者以更多精力参与到古籍整理工作中来。原因如下:
第一,古籍的推广与普及需要专家参与。古籍普及与文化传播关系密切,古籍的推广与普及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限于口号与宣传。古籍文献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文化”一词就其本来意义上说,就是“以文化之”的意思,文以怡情,陶冶情操,化人于无形。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古籍整理降低了劳动量,有助于古籍的增量出版,有利于古籍的普及。例如《明诗纪事》从学术上说重复出版,似乎价值不大,但是对于集贵州文献之大成的贵州文库来说,势不能不出。陈田是贵州的骄傲,《明诗纪事》的传播将极大地增强贵州人的自豪感,而对于专家学者来说,学术固然是第一要素,是专家学者的存在要义。但是专家学者也应该承担传播学术文化普及的社会责任,专家学者不能因古籍整理专业学术价值较小而不为。
第二,专家参与有助于古籍的再利用,深化科学研究。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古籍整理有助于向纵深深入,向边缘文献深入,向小作家深入。在现代思潮的影像下,学术研究的思潮有向边缘、边远、底层研究转移的倾向。而古籍整理的深入发展正好为学术研究的这一潮流提供文献支撑。就《明诗纪事》研究来说,其整理一代明诗的价值固不待言,而从地域研究视角出发,则也可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研究价值。
第三,学术研究的重大变革往往是由科技变革推动的,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由于工作量的节约,学者更应该掀起古籍整理的高潮,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与再重估。民国年间,由于国家处在危亡关头,一些有志之士走上革新道路,于是中国传统文化被当做落后与陈旧之物对待,当然,也有一些守旧之士与之相对地掀起保存国粹的运动,在这种拉扯之中,传统文化被重新认识评价。目前,在经历中国改革开放,世界全球化等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与交融,此时,中华文明应该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被再反思与再评估。但这些文化的吸收利用应该由千千万万普通读者去了解、认识与评价,而不是由专家经过咀嚼消化然后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之后投喂给普通读者,毕竟新时代的读者更乐意自行探索。古籍整理要把文献尽可能足够多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自行探索,领会其精神。故随着读者阅读水平的提高,将古籍相对简单点校,不做繁琐注释,并且在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加快古籍的普及,正当其时。
明诗纪事(全八册)
作者:(清)陈田
定价:1500.00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内容简介:
《明诗纪事》系清末陈田编著的诗话集。陈田(1849—1921),字松山,又作崧山,贵州贵阳人,清光绪十二年进士,后担任御史、给事中,均属谏官。为官清正,嗜古好学。自光绪九年至光绪二十五年编成《明诗纪事》,历时十七年。录诗近四千家,分为十签,略依时代为次。甲签三十卷,录明诸帝、宗室及洪武间诸家诗。乙签二十二卷,录建文至景泰间诸家诗,以建文殉节诸人为首。丙签十二卷,丁签十七卷,录天顺至弘治﹑正德各朝诗。戊签二十二卷,录前七子之后﹑后七子之前诸家诗。己签二十卷,录嘉靖间诗。庚签三十卷,录万历间诗。辛签三十四卷,录天启﹑崇祯两朝诗,而特重抗清义烈与入清遗民。本次点校以贵州省图书馆藏潘氏所藏为底本,偶有缺页,以省图藏朱氏藏书和邢端藏书相补充,并以万有文库版与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为参考。又核对《明诗纪事》征引诗歌与他书的差异之处,以作读者阅读时的参考。
本文作者简介
李黎,汉族,1976年出生,河南南阳人,贵州财经大学教授、贵州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贵州文库》编纂。四川大学文学博士,苏州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明清文学、地域文学。先后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战线》《江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在边省与中原互动视角下的贵州文学研究》一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贵州古代诗歌史》、贵州省重大招标项目《贵州古代诗歌史》,省级社科一般项目两项。
已出版专著及代表性论文
(1)专著《小芳园诗草》,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系贵州最大出版工程《贵州文库》系列丛书之一。
(2)专著《陈灿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系贵州最大出版工程《贵州文库》系列丛书之一。
(3)专著《宋代民俗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4)论文《论陈田<明诗纪事>纂成就和甄选特点》,《苏州大学学报》(CSSCI),2016.5。
(5)论文消闲莫作等闲看:论风暴眼中《汉上消闲集》的文学观念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来源期刊)2022.7
(6)论避籍制度与清代边省文学的发展——以贵州为考察中心 中州学刊(cssci来源期刊)2021.2
(7)在经学与诗学之间:身份认同维度下郑珍诗风研究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21.1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