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出版界的香奈儿:以最奢侈的方式重品《源氏物语》

作者:舒月   2025年07月1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当千年古卷遇见当代匠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期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插图珍藏本世界文学名著”系列(后面简称“插图珍藏系列”)首部东方经典——《源氏物语》。这部诞生于11世纪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巨著,以丰子恺经典译本为基石,集结土佐派彩绘与国宝级古卷插图,并凭借突破性的装帧设计,将“物哀”美学凝练为可触摸的视觉史诗。从五年筹备到细节雕琢,《源氏物语》插图珍藏本不仅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匠心力作,更是一场跨越时空与国度的文化对话。  

《源氏物语(插图珍藏本)》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日】紫式部 著
译者:丰子恺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突围:五年匠心首次呈现经典译本

译文社插图珍藏系列的选品原则是名家名译加精彩插图,需要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的要求。责编姚东敏介绍,从文学地位和文学价值来说,《源氏物语》是东方文学范畴里首部入选插图珍藏系列的不二选择。此次《源氏物语》插图珍藏本更是融汇了丰子恺《红楼梦》风格的经典译本、土佐派画家江户时期绘制的全套源氏绘画帖、以及平安时代国宝级古卷《源氏物语绘卷》的首次完整呈现。

丰子恺青年时期赴日留学曾经苦学日本古文,为后来的翻译工作积累了语言基础。为了精准翻译《源氏物语》,丰子恺查阅了河内本、青表纸本、别本等多个古本,还研读了包括谷崎润一郎译本在内的多个现代日语译本。他的译本风格独特,采用现代白话文,既准确传达了《源氏物语》原著的文学魅力,又融入了新的中国文化元素,使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中日文化的交融。丰子恺学识渊博,对《源氏物语》中涉及的音乐、美术、书法、佛教等领域皆有涉猎,与原著作者紫式部的知识背景相契合,从文化内核上为翻译也提供了有力支撑。

土佐光吉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画家。作为日本古典绘画的守护者,土佐光吉以细腻华丽的大和绘风格闻名,代表作品多为宫廷艺术瑰宝,其笔下的全套源氏绘画帖此前从未在国内中文版本中系统展示。《源氏物语绘卷》创作于平安时代后期,1953年被日本文部科学省指定为国宝,现存世19幅,全部收入本次《源氏物语》插图珍藏本中。这些元素不仅为整套书籍带来丰富的视觉装饰,更是编辑团队在制作中对原著精神的一次匠心运用和深度注解。

翻开这部插图珍藏本的《源氏物语》,书卷间犹如一场历时五年的文化考古。姚东敏透露,“为了找寻合适的彩插,我们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收集和筛选工作,曾经尝试与日本京都国立美术馆、五岛美术馆和德川美术馆联系直接购买电子图档,但由于这些图片的所有权并不掌握在一家机构或平台手中,和各家博物馆、美术馆的联系并不顺畅,几经努力始终未果。”于是最终选用对从日本购入的珍本画册进行博物馆级艺术复刻的策略。

版权之外,书籍制作的另一难点在于对丰子恺译本的深度挖掘。姚东敏表示,在中国,《源氏物语》与丰子恺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这一版的设计上,团队希望能够尽可能对二者实现融合。丰子恺本身就是一位独具一格的书法家,团队原计划赴桐乡“缘缘堂”纪念馆寻访丰老手稿,因疫情受阻迟迟未能实现,所幸得到丰子恺先生后人大力支持。丰子恺女儿丰一吟女士完好保存了丰氏《源氏物语》相关手迹,外孙杨子耘提供了54回丰老手写篇章名真迹,以及数篇与丰老翻译《源氏物语》高度相关的文章,其中附录六出自丰一吟女士提供的《白头今又译“红楼”》揭秘了丰子恺以《红楼梦》风格译平安朝物语的由来。团队将这些元素收入书籍设计中,与土佐派画作等元素实现了古今中外的呼应和融合。 

姚东敏表示,凭借《源氏物语》的文学地位和这些珍贵的插图,加上丰子恺先生经典译本,足以支撑译文社选择这本《源氏物语》作为“插图珍藏系列”第一本东方文学经典。

重读:发起一场“古典美学的当代实验”

“插图珍藏系列”迄今为止出品的24部作品装帧无一相同,《源氏物语》作为系列第一部东方文学作品,装帧主题意在凸显东方神韵,而如何在工业化量产和手工艺独特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是制作团队的一大难题。姚东敏介绍,为了匹配《源氏物语》的文学地位,编辑团队在装帧设计上发起了一场“古典美学的当代实验”。

封面设计上,团队在常规的布面彩印之上,又使用黄白双色棉线编织工艺,画面截取和人物大小都几经调整,疏密度及起伏程度反复下厂打样试样,最终整体呈现出现在的波纹网面效果。姚东敏表示,这个灵感源自于日本手工书,但其工业化量产的难度远超预期,在国内几乎没有先例,可以说是国内出版社首次将手工书级别的编织技术应用于量产精装书。

函套的设计同样考究。骨签穿插式闭合的四合套锦盒采用的是平安时代宫廷纹样锦缎彩印,骨扣由起初的一道改为两道,骨签由牛骨制成,触感温润。考虑到封面和内文彩插的画面都相对艳丽华美,需要函套和书口来加以平衡,所以三面书口的刷边采用了函套底色加洒金的设计,洒金如暗夜星辰,似樱花纷落,破碎美感中延续了日本文学的“物哀”传统。内文选用的是80g弱碱性纯木浆纸,线穿精装保证每页可以180度平摊开来阅读,同时具有一定的护眼功能。 

古卷的复刻编辑团队进行了一场“克制的革命”。姚东敏介绍,所有插图底本直接采用从日本购入的原版博物馆藏品画册,对19幅“源氏物语绘卷”古图在制作时刻意保留了金泥剥落、绢本裂纹等印记,这些印记是“时间的伤口”,也是《源氏物语》物哀美学的注脚。

姚东敏指出,整体的装帧设计并非简单复古,而是通过材质、工艺、交互的三重革新,实现“古籍新生”。如此精细的打磨,整套书的最终呈现亦不负众望,很多读者评价《源氏物语》插图本属于艺术品级别,其实成品效果不啻于精品手工书。这套可读、可看、可触、可藏的设计书,赋予了纸书不同于电子书的个性优势,可谓是一座可以捧在手中的平安朝美学博物馆。它证明真正的经典,值得以最奢侈的方式被世代重读。

新生:真正的经典只需一场虔诚的对话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插图珍藏本世界文学名著”系列自推出以来,始终以西方经典居多,作为首部入列的东方文学经典,《源氏物语》的入选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这部诞生于11世纪日本平安时代、由紫式部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贵族公子光源氏一生的爱恨纠葛为脉络,勾勒出王朝浮华下的命运无常与人性的幽微。它不仅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更以“物哀”美学奠定了日本文化底色,跨时代影响了川端康成、宫崎骏等后世艺术家。  

本次珍藏版在保留丰子恺经典译本的基础上,除了原有的正文之外,还增加了一些附录,并对之前版本的一些要件做了完善。如《源氏物语》人物众多,关系繁杂,附一的人物关系图在帮助读者理解人物关系上大有裨益,全新设计的人物谱系图用不同颜色对不同性别加以区别(深色框为男性,浅色框为女性),并标注不同关系线,帮助读者穿透复杂叙事。附四到附七则为丰氏后人提供并授权的相关资料,如丰子恺1961年在自己七十大寿时所写的《古稀之贺》,自述晚年执笔译《源氏物语》的心境;附五是丰子恺1962年刊载于香港《文汇报》的《我译<源氏物语>》,写到了自己和《源氏物语》的渊源,以及揭秘其“以《红楼梦》笔法译平安朝物语”的独特策略。

姚东敏表示,丰子恺先生的译稿本身已是杰出的艺术成果。在出版时,出版社秉持“最小干预原则”,只对注释中提及与其他页码内容相互照应的地方,按照新版式页码重新标记,确保读者“指涉可寻”。54个章回维持原作架构,设计上采用“时空嵌套”方案:53幅后阳成天皇书法和53幅土佐画帖附在丰子恺手写篇章页之后,19幅国宝绘卷则如电影分镜般嵌入情节关键帧,而非最为“方便”地在最前或最后简单一放,目的也是帮助读者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故事内容。

整个插图珍藏本不仅是编辑团队的匠心凝聚,更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四十七年文化积淀与战略转型的缩影。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专业翻译出版社,上海译文社自1978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传播世界经典,架设文化桥梁”为使命,从《斯巴达克斯》中译本开启文革后世界文学出版先河,到《英汉大词典》成为双语工具书领域的旗舰之作,再到村上春树、石黑一雄等国际作家版权的深耕,其每一步都与中国文化开放进程紧密相连。

纸书式微的论调从未停歇,但真正的好内容永远有人买单。译文社以“心价比”替代“性价比”,将《源氏物语》打造为“可触摸的平安朝美学博物馆”,这一策略的成功,是四十余年积累的读者信任,也是读者对译文社的品牌忠诚度成为市场突围的核心。真正的经典从未远离,只需一场跨越时空的虔诚对话。《源氏物语》插图珍藏本既是译文社的匠心力作,也是在流量时代的一场突围实验。

作者:舒月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