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诗心与物理:在唐诗中看见自然的另一种语言

作者:王小日   2025年07月0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温庭筠笔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竟藏着气相薄膜生长的物理密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暗含着物质反应的化学原理;就连包何描写秤杆的五言诗,也精准诠释了衡器的测量原理与使用规范……

日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物理视角读唐诗》一书出版面市。这部由物理学家曹则贤撰写的著作,以一种返璞归真的视角,揭示了文学与科学共享的自然根基——它们都是人类观察世界的语言,只是用不同符号描绘着同一片自然。

 

《物理视角读唐诗》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曹则贤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科学与诗意的时空对话:从唐诗到物理的创作缘起

在科学与人文的交叉领域,总有一些先行者在悄然搭建桥梁。《物理视角读唐诗》一书,便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曹则贤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在文理融通之路上的一次尝试,其背后蕴含着个人志趣的长久积淀与出版理念的深度契合。

作者曹则贤对文学的热爱由来已久。“我在文学上花的时间不比在物理上面少。”他在采访中坦言,自己很早便对文学抱有极大兴趣。这种跨学科的情愫,早在2006年便初现端倪。彼时,他在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看到一位研究生在拍摄金属撕裂伤痕的电镜照片,并为之选择了蓝色背景,只因“蓝色自带忧郁的气质”,这一细节瞬间让他联想到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的《带裂纹的花瓶》。有感于此,他将这首法语诗译成中文,配上实验照片发表在物理学会的专刊《物理》上,完成了早期在文学与科学间寻找桥梁的尝试。

曹则贤

岁月流转,这份对文学的探索热情未曾消减。如今的曹则贤,有时候上班的第一件事还是翻阅《全唐诗》,在诗中遇有值得解读的物理现象便细心记录。他以独特的学术眼光筛选诗作,“所选诗歌要有文学代表性,且展现的物理现象互不重复”。最终,他选定了43首唐诗来做具体解读,由此构成了《物理视角读唐诗》的主体内容。这些诗句如散落的拼图,拼出唐代诗人所观察到的的物理世界:“大漠孤烟直”暗藏着烟雾直直上升的奥秘,即门罗效应,“春江潮水连海平”展现的是小范围内重力场下水这种牛顿流体的自然表现,“劝君惜取少年时”表达的是闭合体系中熵恒不减少,时间也一去不返的伤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一直勉力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建设桥梁,致力于推出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探索文理融通的作品,其“哲人石丛书”已是国内科学文化图书领域的知名品牌,此前亦出版过科学与艺术、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图书。2022年曹则贤在该社出版《军事物理学》时提出的“物理可以从艺术、军事等多角度切入”的理念,为此次合作埋下伏笔。2022年9月,曹则贤做客短视频平台《大家聊唐诗》节目,带来了《用科学的眼光读唐诗》的线上讲座,让本书责任编辑王怡昀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并达成了出版意愿,一场跨越学科的出版之约由此开启。

破界认知:当唐诗意境遇见物理法则

当人们热衷于谈论文、理跨界时,这种人为划定的知识边界,是否正让我们错失理解世界的完整维度?在曹则贤看来,知识的海洋本无泾渭分明的“文”、“理”之界,唯有打破这种机械划分,才能真正读懂古人诗词中对自然规律的精妙捕捉,才能让科学理性与文学诗意在相互映照中迸发新的光芒。唐代诗人在观察自然时,从未将物理规律与诗意表达视为对立范畴。若想真正读懂古人诗词的精妙,宜先理解其背后的物理规律。

曹则贤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捣衣砧上拂还来”为例,展开层层剖析。古人洗衣服时将皂角灰混入水中,用棒槌击打衣物使脏水脱离纤维,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于砧石上形成水膜,水膜反射月光。洗衣女孩将石板上的脏水拂去后,石板上的水又会重新形成新的水膜,又能映照着月光,即“拂还来”的物理本质。这句看似寻常的诗句,实则暗含表面张力、等离子体频率、光学反射等多重物理知识。

唯有穿透文字表象,看见自然规律在其中的隐秘运行,才能真正惊叹于张若虚观察的细致与精准——他捕捉的不仅是月下捣衣的诗意场景,更是物质世界运行的客观法则。曹则贤强调:“诗歌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一定要合理,诗人在自然中观察到的一手资料,必须符合物理和自然规律。”文学美感的产生,恰恰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

王怡昀则从受众视角进一步阐释文理交融的必然性:“在现有的学科体制下,我们的学习确有文、理之分,但这并不代表理科生不读文学作品,文科生对自然不感兴趣。”书中提到的那些诗人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既是文人墨客,也是拥有敏锐科学直觉与洞察力的自然探索者,对科学和文学的热爱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无论是诗歌还是物理,都是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王怡昀表示,“希望借助这本书拆除读者心中文理之间的壁垒”,让人们意识到“天地大美本为一体”。

科技传播的创新之路: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搭建桥梁

在《物理视角读唐诗》的编审过程中,文理跨界的深度磨合贯穿始终。王怡昀是理科背景出身,面对编审过程中遇到的文学与历史问题,她首先根据《全唐诗》做详细核对。书稿排版后,又专门邀请了古代文学方面的专家进行审稿。“我把所有意见进行汇总,并向曹老师反馈修改建议,所有改动都会与曹老师商量”。当物理原理遇上古典诗词,既需要科学家的精准阐释,也离不开人文学者的语境校准,二者共同为读者搭建起通往“自然之理”与“文字之美”的双重桥梁。

理科的公式化学习往往存在着一些专业壁垒,没有经过基础训练的读者在阅读这些概念、公式的时候,不可避免有些理解上的困难。面对这个问题,编辑与作者的观念是相通的。王怡昀说,“曹老师一直认为,读书有读不懂的地方是读书的常态。他不认可知识能被划分在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和教授能理解的不同层次的说法。如果我们所读之书没有难度,进步又从何而来?曹老师在谈杜甫《望岳》一诗时,将‘一览众山小’化用为 ‘一览众山清楚’,他认为学习如登山,把山看小了不是目的,看清楚大结构才是重要的。在阅读一些有难度的书时,你或许现在不明白书中的某些内容,但它们会给你一个印象,让你意识到,知识从不浅薄,以及从一个很小的事物引申而来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可以通往何处”。没有经过系统的理工科学习的读者或许不能百分之百地理解书中提及的物理学公式,但在阅读过程中也足以搭建起一条由唐诗向自然科学的探索之路。

王怡昀

知识是不分文理的。曹则贤直言“成功的物理学家,文化方面都不带差的”,而“不懂文化的人,也成不了顶尖的科学家”。他举例杨振宁曾盛赞科学家狄拉克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尘”,帕斯卡的文章被赞誉为“定义了法语文学的美”,哲学家歌德同时也是一流的科学家,写出《乌合之众》的勒庞,不仅是社会心理学家,更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一流的物理学家。在他眼中,将知识割裂为“文科”与“理科”,是现代学科体制的产物,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本应是整体性的。

在21世纪科技高速迭代的背景下,科学教育早已超越学校围墙,成为全民需要参与的认知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多年来在科学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出版实践中,为新时代科技传播提供了创新范本。《物理视角读唐诗》这本书向行业表明:当科技传播摆脱“唯技术论”的桎梏,转而以文化为土壤、以艺术为媒介,才能真正抵达公众内心,这也更加符合普通人也要阅读科学、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时代需求。

作者:王小日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