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振
王宜振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出版了《笛王的故事》《21世纪校园朗诵诗》等50余部著作,先后获得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大奖。
他的作品《风是一个淘气鬼》最初以儿童诗形式发表于《光明日报》副刊,后被纳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在海燕出版社编辑室主任郑颖牵头下,作者王宜振、画家黄丽、插画家李春苗等人多次研讨打磨,这首充满了童趣的诗歌经修改扩充文本细节,反复丰富优化画面,最终变成了一本漂亮的同名儿童图画书。
《风是一个淘气鬼》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作者:王宜振/文 李春苗/图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在这本书里,风不再仅仅是自然界中无形的存在,它化身为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与乡村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探险。从清晨的田野到夜晚的乡间,风的每一次轻拂、每一次嬉戏,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它带着孩子们穿梭在乡间小路,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也留下了无数欢笑与回忆。
这也不仅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作品以诗歌的形式,将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每一页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小村庄,感受着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现在的孩子已经失去童年。” 王宜振直接点出,现在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不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去塑造孩子,而是要求孩子尽快具备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他们要求孩子在课堂之外,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一些幼儿园,甚至在教小学的知识,呈现幼儿园小学化。孩子压力大,负担重,很少有玩的时间。
这也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我想用诗的形式,让孩子回归童年,回归大自然,让孩子在身心上获得极大的自由,保持美好的心灵状态。”
王宜振曾有一段山村小学教师的经历,对山里孩子的生活十分熟悉。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喜怒哀乐,始终在他的心上盘旋、荡漾。他回忆说,“后来,我进了城,当了少年期刊的编辑、主编,我仍然会经常到孩子中间去,我目睹孩子的作业多、负担重,对孩子的生存状况,我感到十分忧虑。而往日在山这些记忆,像一幕幕的电影,在我的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我想有一天,我会用诗的形式把它写出来。”
这本书的文本最早发表在《光明日报》副刊发表后,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我是想表现一个回归的主题。回归什么?回归童年,回归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天性,回归好奇心、直觉、想象力的天性,回归孩子玩的天性。简而言之,就是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在今天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崭新的儿童观。尤其是在高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在人类被智能机器人不断挤压、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的今天,‘回归’无疑会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形态。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本以‘回归’为主题的图画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插画家李春苗看来,王宜振的这首儿童诗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情节生动有趣且富有想象力。在那个小村庄里,风是自由的,它穿梭在树林间,与大黄蜂共舞;豆地里,蝈蝈的鸣叫像是大自然的乐章。“这一切让我感受到勃勃生机,也让我更加理解,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多么纯粹而充满想象力。”
风,是王宜振诗歌中最常出现的意象之一。
但在创作这本图画书时候,他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如何塑造风这一“调皮”的形象。风的形象,实际上就是孩子的形象。“玩”是孩子的天性,淘气也是孩子的天性。王宜振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他发现山村孩子的性格特征同风极为相似。于是,他索性把风的生活轨迹,压缩在一天之内,集中表现风的淘气、顽皮的性格。“在描写风这一形象时,更多地融入了我童年的记忆。我小时候,同一群熊孩子在一起,上树掏蛋、捉知了;下河摸鱼儿、网小虾;偷邻村人家的西瓜,被瓜棚看瓜的爷爷撵得跑丢了鞋子,回家被爸爸用鞋底揍红了屁股……”这一系列恶作剧,落在纸上,化作了风的形象。
在最终的作品中,他描写了风的一系列淘气行为,如摘走了爸爸的草帽、穿走了妈妈晾晒的裙子、滚走了妹妹的铁环、摘下青青的苹果、打翻盛奶的桶、刮落窗台上的花盆等一系列恶作剧,这些都是用来表现风淘气的一面。可风虽然淘气,可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形象,他又有可爱的一面。诗中展现了风的两面性,也十分符合现实中孩子的性格特征。
他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则是大人如何去看待风这一形象。是批评吗谴责吗?他认为,都不是,大人首先采取的是理解和包容。“他们深知,孩子玩顽皮,是孩子本来的生命状态,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对于这种所谓的‘顽皮’,是要允许它的存在。同时,孩子的行为和大人的行为,最后发展为统一和融合。”“哈哈,我们都是淘气鬼!”这句话,便道出了这种物人相融的境界。
作为一名插画家,李春苗被王宜振诗歌拉入了一个质朴而有趣乡村世界。她说,“想象有两种,一种是由眼前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另一种是脱离眼前事物,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产生的创造性想象。王老师这首诗中的想象就属于第二种,这种想象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我在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时,就有一种强烈想要把它画出来的冲动。”
李春苗在解读这本图画书的图画设计时表示,在这本书中,灰黑色调的成人和房屋,象征着人们已有的固化思维,这种思维像一面看不见的墙,限制了孩子们的自由探索。成人对孩子抢水桶、踩踏豆地、赶羊群的行为表现出急躁和不理解,他们期望孩子按照既定的轨迹成长,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书中的草、树、风,以及被风吹动的衣服,我采用了高饱和度的颜色。我用这样的色彩来表现这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物体,赋予它们更多的生命力和灵动感。比如,黄色让我们联想到欢笑、乐观和充满能量的状态,因此,在这个故事里我给风使用了黄色。同样,线条的交叉和转折与院子里混乱、紧张的环境相对应,而柔和的曲线则与快乐的感受相对应,这些线条也是与情感相联系的。”
在这本书中,儿童阅读产生的知觉情感反应就是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被引导着。在书的最后,孩子与家人一起打扫院子、整理麦秆,这里并没有文字说明孩子是否淘气,是否得到父母的理解和爱,但画面用到的暖色和曲线,却给儿童带来被理解、包容,被爱包围的感受,这个过程,最后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同时完成了儿童的自我建构。
本书绘者李春苗是知名图画书画家,代表作有《西西》《兔子萝里》《米粒儿历险记》《大闹天宫》等。其中,《西西》获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兔子萝里》《米粒儿历险记》入选中宣部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及新闻出版总署第五次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目录,版权输出了韩文、法文、美国版本中英文、阿拉伯文、中文繁体等多语种版本。
但这次的合作给她的压力很大。
这首诗歌是并列结构,要设计出符合诗歌意境的高潮和结尾比较难,高潮决定了整个故事的思想和内涵,好的结尾又能让读者感到满足并引发深思。在创作过程中,她不断与作者王宜振、海燕出版社编辑室主任郑颖、著名画家黄丽以及太阳娃插画工作室的画家晶晶、李伟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调整画面的节奏和情感表达,通过多次修改,最终将这首诗歌故事化、完整化。“一本好的图画书需要一次次打磨和完善,通过这次合作,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怎样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真实的感受融入到画面中,带给读者积极的审美体验,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富有挑战性的尝试。”
李春苗
书中的小村子取材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幸福八队,这是一个经常刮风的地方。在熟人互相打招呼的问候语中,常常会提到风,比如“今天的风很大”等等。她透露,“这个地方也是我爱人长大的地方,画面中孩子们玩耍的情节,正是他描述给我听的,比如披着尿素袋子在院子里乱跑,吓唬鸡狗,爬树掏鸟窝,还有一些常用农具的使用方法。我也多次到这个小村子采风,试图捕捉孩子们与风互动的瞬间,展现他们的天真与活力,同时也表达出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之间的冲突与隔阂。我希望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故事中的趣味性,还能体会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以及爱与理解的重要性。”
对这次的合作,王宜振表示,李春苗的线稿、彩稿画了好多次,不断地否定自己,一次次推翻重来。她在这本图画书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认知和创造。许多情节,文字上并没有,完全是她从绘画的角度设计出来的,实现了文字作者和画家双向并行的构想,给这本图画书增色不少。“这本书一开始,就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图书。如果说它是一个精品,我认为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尤其是责编郑颖和画家黄丽,为此书付出了诸多心血。”在采访的最后,李春苗表示,图画书是作者、画家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一个故事,作家创作的作品是有温度、有生命的,在绘画过程中,绘者的笔触、用笔的力度和速度,甚至呼吸,都能将情绪和情感融入作品中,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