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近日,鲁迅文学奖得主、藏族作家次仁罗布创作的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由浙江文艺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该书既是一张浙藏交流和浙江援藏的文化出版“金名片”,也是自“对口援藏”战略决策实施以来,浙江在援藏工作的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浙藏文化交流,在宣传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亦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乌思藏风云》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作者:次仁罗布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1月
作为西藏作家协会主席,次仁罗布的名字始终与雪域高原的文学叙事紧密相连。他出生于西藏自治区成立之年,亲历西藏六十载发展巨变,小说作品“充盈着藏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本人也被誉为“具有介入现实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的藏族作家。从《放生羊》《神授》到《乌思藏风云》,次仁罗布始终致力于挖掘藏族文化的深层肌理,用文学之笔为高原历史赋形。
他的新书《乌思藏风云》聚焦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彼时,吐蕃王朝覆灭,蒙古在北方强势崛起,先后灭金吞夏。面对军事与政治实力强大的蒙古汗国,西藏各地区的首领经过商议,决定邀请当时萨迦地区负有盛名的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赴凉州洽商归附事宜。历经长途跋涉,1247年与蒙古汗国代表阔端举行“凉州会谈”,成功促使蒙古汗国中央在西藏建立行政体制,开启西藏历史的全新时代。
历时七载,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奔赴各地采风,次仁罗布将“凉州会谈”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熔铸于文学叙事之中。作品通过多维度的人物群像,以文学之笔书写历史、以人性之光映照时代的壮丽史诗,展现了西藏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
次仁罗布
正如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所评,《乌思藏风云》展现了次仁罗布在写作中对个人抉择和民族命运的永恒关注,更体现了藏民族精神的古今融通,是对当代藏族写作的新探索。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连接着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谈及创作缘起,次仁罗布感慨:“藏族发展过程中,一直与中原发生着紧密的关系,如茶马古道、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唐蕃会盟碑等昭示着这种历史的渊源。凉州会谈,彻底改变了藏民族的历史,使她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这是藏民族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也是中央政府对西藏进行治理和管辖的开始。”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很庆幸《乌思藏风云》经过反复的修改、创作,正好赶上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时候问世,这是一种冥冥当中的巧合,也可算作我为大庆献出的一份文学礼物。”次仁罗布表示。
“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让历史变得有血有筋骨,让那些逝者的名字成为一座丰碑,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高原上发生的改变民族命运走向的那一刻。同时,也在填补关于这段历史的文学空白,给后人留下艺术的、可感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构思缘于次仁罗布对历史的痴迷。
在“凉州会谈”这一事件中,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是一位极具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果没有他的挺身而出,只身前往凉州,藏民族的命运又是如何……这些疑问促使次仁罗布介入到这段历史之中,寻找历史粗线下撩拨人心的惊心动魄,尽可能地还原与贴近历史事实。
创作前期,次仁罗布前往萨迦寺蹲点采访,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气候环境,感受寺院僧人生活。回来后,深入钻研历史资料,寻找关于萨迦的相关文献材料和传记,阅读《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传》《蒙古帝国史》《大元史与新青史》等。创作中,次仁罗布推倒重来了很多次,“新资料的出现,对之前完成的细节需要进行全盘否定,重新进行创作。”
在次仁罗布的写作理念里,文学是通过个体的命运转折,映衬一个时代的发展变化。《乌思藏风云》通过娘卓·韦登、衮邦确塞、贡噶坚赞、罗追坚赞等人的人生轨迹,把13世纪中国历史和西藏历史的发展脉络呈现出来,让这些人物成为那个时代的人,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言人。
因此,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赋予人物细腻的血肉。“贡噶坚赞、罗追坚赞等人的传记里只记录了他们在宗教上的建树,鲜有日常生活的记录。这对我写活一个性鲜明的人物是个极大的挑战,只能把之前阅读过的许多西藏宗教人物传记里的形象,捏揉成小说里的人物,以达到具有共性的一个人物。”
“凉州会谈”中,贡噶坚赞无疑是灵魂人物。但在《萨迦世系史》或藏文不同版本的《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传》里,他的形象都是虚幻的、大致的勾勒。在创作这一人物时,次仁罗布设置了许多的场景,部分消解了贡噶坚赞的“神圣光环”,规避了简单的“英雄叙事”。譬如去桑耶寺、同乌尤巴·日贝僧格辩论、八思巴两岁时到萨迦寺、接到阔端王的诏令、蒙哥当汗王等,“通过这些事情,把他内心世界的反应用文字表现出来,希望给读者呈现一个现实的、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板着面孔的宗教领袖形象。”
“风云”既指向历史动荡,也隐含命运无常。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次仁罗布似乎有意识地赋予边缘角色更多叙事空间。他曾说,历史是很纷繁复杂的,在掌握总体的历史粗线的同时,要体会其下那些没有被记录的最底层的人的命运。
小说就以虚实交织的笔法,塑造了70余个有名有姓的鲜活人物。比如八思巴的果敢、娘卓·韦登的悲壮,均展现出多样的人性。次仁罗布认为:“在这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小人物的命运更能折射出时代的起伏和动荡,也能更加深切地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无奈和抗争。”
《乌思藏风云》不仅是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更是一部充满文学色彩与个性语言的艺术杰作。
全书充满了西藏当地的生活场景、宗教元素、风俗习惯以及壮丽景色等的细节描写,呈现出一个充满真实烟火气息的历史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作者将生活素材与历史叙事巧妙融合,从小村庄到繁华集市,从幽静寺院到温暖家居,丰富的生活细节为历史叙事增添了人性的厚度。
譬如娘卓·韦登延续吐蕃的仪式,带领头人盟誓;贡噶坚赞在吉隆沟里参与外道辩论,并将信仰作为赌注;桑察·索南坚赞娶玛玖贡吉时的迎请方式;贡噶坚赞去凉州的路途生病,僧人举行的祈祷仪式;孔塘拉姆雪山被冠之神山圣湖,表达了藏族先祖敬畏山水的传统;八思巴给王妃察必灌顶……这些细节既展现了西藏人文地理的神秘魅力,又以贴近现代读者的方式叙事,让历史可感、可触、可思。
次仁罗布的创作既扎根藏文化母体,又以开放姿态融入中华文学脉络,这也表现在巧妙平衡藏族文化特质与汉语表达习惯。“要是说有些藏族特色的语言,这可能跟读大学时学藏文有关。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把藏族语言表述方式加入到汉语里,形成了现在的这种语言风格。小说里引用的民歌和僧人的道歌,都是从藏语民间歌谣和道歌里引用过来的。其他晋巴和桑桑去寻求酋长的支援时,他们所说的话就是西藏农村人的语言风格,既带点幽默,又喜欢绕个弯子。”
自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各族人民不断巩固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的伟大成果,与全国一道迈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今天的西藏,处处充满着生机活力。作为西藏作协主席,次仁罗布希望能够不断扩大西藏文学影响力,让西藏文学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20世纪80年代,藏族文学在中国文坛刮起一阵清新的风,从此文学叙事手法不断创新。而今,面对全球化与网络时代,民族作家也在寻找文学创作的新的突破口。
次仁罗布坦言:“与内地作家不同的是,民族地区的作家在迈进现代化的步伐中要滞后一些。但他们可以寻找到更多传统与现代的激烈撞击,也能更深切地体悟坚守传统与追求现代化中的无奈与阵痛。这种冲击和反思,可能是产生优秀作品的最佳土壤,也是最能反映一个时代和精神高度的场域。”
“民族传统文学是我们的根,在守正中不断创新,才是民族作家走出去的唯一途径。”
近年来,西藏与内地文学界的合作交流不断加深,《乌思藏风云》的出版被视作“浙藏文化交流的金名片”。浙江文艺出版社与西藏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此书,编辑团队以极大的耐心与专业精神,陪伴作者跨越七年的创作长跑。
次仁罗布特别提到许金龙教授、柳明晔副总编与邵劼编辑的包容:“他们从未催促过我,始终真诚鼓励我完成这部作品。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帮助,这部作品才得以付梓成书。”这种跨地域的合作,恰如小说中凉州会谈的精神缩影——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终将孕育出共有的文明果实。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