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希望工程发起实施3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希望工程寄语5周年。这一公益项目于1989年由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在过去35年中通过资助贫困学生和建设希望小学等方式,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帮助无数孩子实现了接受教育的梦想。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229.64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50.43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1141所。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晨光出版社
作者:何南 著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何南的长篇小说《在希望的田野上》便是在此背景下“因缘而生”。这部小说是由晨光出版社出版的“童眸里的家乡”新时代儿童文学原创书系中的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了六年级女生严夏夏在班主任郝老师的帮助下,从内向敏感逐步成长得阳光自信的故事,同时展现了郝老师作为希望工程受益者投身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以及乡村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与美丽。
作者何南,是河南周口人,作家、纪录片撰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征文比赛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张天翼儿童文学奖、“上海好童书”入围奖等,所著图书入选 2023年中国好书·六一专榜、中国出版协会“献礼百年——红色主题儿童图书展”百种图书书目、2023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等。出版儿童文学作品《学校保卫战》《破晓》《送你一朵格桑花》《蔷薇花的夏天》等,其中《学校保卫战》入选央视电影频道“优创计划”首期意向合作项目。
不论是否亲身享受过希望工程的资助与关怀,不论是否从事编辑与写作的人,都应该或多或少知晓它对人们、对家庭、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帮助。现在是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中,一定有很多与希望工程有关,与承接到希望工程雨露的人有关,很多人都会产生为希望工程尽些绵力的冲动,不论这“冲动”是否真的化为行动,也不论这“冲动”能否让需要帮助的人、社会、希望工程真的受益,有了这种念头本身就值得点赞。何南作为一个写作者,长期以来都关注与希望工程有关的信息,也有了这种冲动。
这本书开始于一次热情的约稿,云南晨光出版社年轻的编辑部主任李彦池,他想为希望工程策划、编辑一本书,何南至今还记得电话那端李彦池兴奋甚至激动的声音。李彦池的想法得到了何南积极的响应,何南很难说清自己产生上面所说的“冲动”起于何时,但是经过短暂的沟通交流之后二人立即采取了行动,并获得了河南团省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雷的强力支持——为他们联系好诸如河南省第一家、全国第五家希望小学——新县希望小学之后,何南和李彦池两个“行动派”就立刻动身前往这些学校去采访了。周口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此次采访,派专人全程跟车,活跃在北京民营出版圈的周口籍青少年图书策划人王东升也安排人驱车陪同采访。何南预想中的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采访与成书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完成得出奇的顺利。
何南生长于河南的一个村庄,小时候家境不好,经济拮据,对上学、读书的渴望,希望得到好心人帮助的念头,他的感触是特别深刻的。他的童年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离得很近——这就是他的“资格”。写这本书的“资格”并非指他有过人的文字功底和编故事的天赋,而是指生活上、心灵上的积累、理解和思考。
创作《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本书,所有的素材均来自采访中的第一手资料,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它们是鲜活的、现代的、有温度的。这些资料经过时间的发酵和感情的过滤与筛选,成为何南笔下故事中的元素。何南表示:“写作过程中,我难免将我的童年与书中人物的童年进行比照,也难免产生一种羡慕、欣慰之情,我真心为这些现实生活和故事中的人物高兴,这也是我写作的动力之一。”
何南曾采访到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李灵校长,在寒冷的办公室里,一个上午,讲者和听者都很动情。李灵是大忙人、大名人,接受过包括央视在内的很多媒体采访,头上是有明星光环的。但采访的时候,她丝毫没有架子,就像一个邻家妹妹,安静地坐在何南面前,细细回忆她的过往。她的声音不高、语速不快,这反而增强了她的故事的客观性和感人力量。讲着讲着,她流下了眼泪,这眼泪让何南在时隔许久后,依然能够脑补出她经历中的艰难和故事中的令人心动之处。这眼泪也给了何南信心和力量写好这本书。《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郝彤心老师,身上就有李灵校长的影子。严夏夏是一个普通女生,她虽然不是希望小学的学生,但她的家、她的父母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从农村搬入政府在城里建造的新楼房,生活得到了改观。写这个人物时,何南把很多孩子的元素投射在她身上,让她感受得到希望工程帮助过的郝彤心老师的关怀,让她到云南的一所希望小学联谊,亲身感受希望工程的力量。
让何南印象深刻的还有新县希望小学的叶新春校长。他是这所学校的第五任校长,他对这所希望小学、对希望工程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何南和李彦池到新县希望小学采访的那天,特别冷,下着雨夹雪,但叶校长老早就在大门口等候,又全程陪同他们参观学校,带他们到资料室参阅、拍摄校史。他的表情、眼神和语调让何南看到了他对这所希望小学的爱,看到了希望工程背后蕴涵的巨大力量。
“希望工程”始终热度不减,它是一项既造福当代又惠及千秋的宏伟事业。回望往昔,这项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教育发展、护航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均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步入新时代,希望工程亦迎来了新的使命与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切寄语:“共青团应致力于将希望工程这项事业推向更高峰,竭力为青少年注入新活力、播种新梦想。”
昔日那些以“大眼睛”“大鼻涕”“小光头”形象为人所知的孩子们,如今或已长大成人,他们的成长轨迹与希望工程紧密相连,而他们的未来亦将继续沐浴在希望工程的温暖光辉之下。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希望工程的视野将更加开阔,目标也将更加远大。随着“助学兴教计划”“健康守护计划”“素质提升计划”“紧急救助计划”以及“铸魂育人计划”等一系列项目的深入实施,昔日所建的希望小学也将迎来迭代升级,迈向2.0、3.0乃至更高版本,其惠及的人群也将更加广泛,影响力更为深远。对于当代的青少年而言,希望工程不仅是身边的守护者,更是心灵的灯塔。
2024年11月19日,何南作为唯一的作家、李彦池作为唯一的图书编辑,受邀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希望工程重要寄语精神5周年座谈会,并于会后接受团中央未来网的采访。《在希望的田野上》获得了“希望工程35周年纪念·致敬合作伙伴”的奖盘与证书,何南认为这并不仅仅只一次表彰,更是一次肯定、鼓励与鞭策。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有关领导对所有与会者,包括对希望工程都寄予厚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何南对此感到充满了力量,觉得自己沾了这本《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光,更是沾了希望工程的光,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他立志用自己习惯或擅长的方式,将这束“光”传递下去。
近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在头版刊发文章——《习近平和希望工程的故事》,毫无疑问,这些媒体在传播希望工程的力量。何南在《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本小说中,想向读者传递的也是希望工程的力量。这力量不仅表现在与读书有关的资助上,更表现在点亮孩子的希望之灯,让家长、家庭重新昂首阔步出发上。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犹如一把钥匙,能够为小读者开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他们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拥有一个让家长安心的美好童年。《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部以希望工程为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何南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力求让笔下的人物脸上与心中都洒满阳光,就像李灵校长、叶新春校长那样,像那位刚刚参加完联谊活动返回学校的女孩那样。在语言运用上,何南也进行了诸多尝试与努力,比如融入了新诗的元素,使文字更加优美且充满力量。
央视记者曾在赛后专访一位刚夺得奥运会金牌的游泳健将:“对于即将到来的下一届奥运会,您是否有过设想,自己会以何种姿态亮相赛场呢?”这位游泳健将爽朗一笑,答道:“四年时光,何其漫长,何必急于一时?我只需脚踏实地,一步步做好今天的训练与准备,便是对未来最好的铺垫。”何南借由这段话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的作者的执着与坚守——“只要孩子们心中仍有对故事的渴望,只要我的笔还能流淌出灵动的文字,我便会矢志不渝地继续书写。”何南表示:我的职业规划既明确又灵活,让灵感与机遇在其中自由穿梭。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