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竹为筋骨绸为面,它是开在西湖上最美的花

作者:张洁   2024年12月13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在浙江杭州,有一种被誉为“西湖之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西湖绸伞全称“西湖竹骨绸伞”,始创于1932年。虽然与众多非遗技艺相比,它并不算特别古老,但在90多年前,杭州都锦生制作的西湖绸伞甫一问世,便掀起了一股“国潮”,让上流名媛们追捧不已。20世纪70年代,西湖绸伞曾经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当时访华的尼克松。时至今日,西湖绸伞正面临着非遗技艺常见的传承难题:是坚持古法还是融入创新,是偏安一隅还是大肆推广,究竟怎样才能让这朵美丽的花流传下去,走出浙江,走向世界?或许,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部儿童文学作品《西湖开出的花》能给我们带来一条崭新的思路。

 

《西湖开出的花》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马丽飞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西湖开出的花》是儿童文学作家马丽飞历经两年精心打磨,才最终完成的一部以非遗为媒,将宏大家国主题落笔于文史艺哲相互交融的美育实践的作品。在这本书里,一群青春洋溢的少年在美育实践的过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传承与创新。同时,还通过杭州女孩阿霖的视角,透视着好友莲朵的澳门生活,展现了两地孩子的国家认同感,彰显了新时代少年的逐梦初心与爱国情怀。今年恰逢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这本《西湖开出的花》可谓是一部优秀的献礼作品。

马丽飞在澳门采风

马丽飞,笔名玛丽,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她是海小枪枪公益童书馆少年文学院的教研导师,也是多所学校的教育观察员和童书阅读推广人。曾有过15年媒体工作经历,并获得过多次新闻奖项的马丽飞在创作时,不只会注重作品的文学性,还延续了新闻报道最重视的真实性。

就如这本《西湖开出的花》,故事起笔于非遗传承人老宋一家,书写了三代人由艰难守业到突破重围的历程。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大多都有原型。为了写好这些传承人的故事,马丽飞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去采风,收集了各种相关资料。创作过程中,她还多次把手稿拿给原型人物,西湖绸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老宋”宋志明一家审阅,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经过这样严谨的创作,她最终将现实写进作品,也让作品照进了现实。

白露,于山水间遇见竹中绽放的花

和“西湖之花”相遇的这一年,马丽飞已经在杭州做了15年的记者。那些她曾书写过无数次的江南,伴着轻盈的丝绸,隔着纤细的竹篾,与她再次相逢。也是在那时,她的一位就职于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朋友正在策划一部展现杭州与澳门两地学子共同成长的小说, 寻找着两座城之间的“文化纽带”。他们一拍即合,决定以非遗为媒,来创作一个关于成长与友情、美育实践、家国情怀的故事。

选择西湖绸伞,是因为在故事原型学校之一的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有关西湖绸伞的融创课程已经比较成熟。学生们真真切切地用六年时间来学做一把伞,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感情,也保证了实践的专业性。加上绸伞之家几代人的坚守,只为传承这把伞的文化与技艺,对于写作来说,素材十分丰富。

“学校和绸伞之家两条线仿佛是为了这个选题量身定做,让我们最终确定了以这朵‘西湖之花’作为故事的载体。”马丽飞说。

这是一次“命题作文”。它不像童话那样天马行空,也不像科幻作品那样需要无尽的想象。作为一个非遗故事,它需要的是对于技艺的准确描摹和对原型人物、事件合理又不夸张的扩展。马丽飞从没有亲自动手做过伞,甚至在此之前,她对西湖绸伞一点都不了解,也从没见过真正的西湖绸伞。在一个春雨又润江南的日子,她走进了故事原型们的生活中。

在西湖绸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的工作室里,她听着书中的“老宋”娓娓讲述半个多世纪的坚守,看他从凌乱的柜底精准抽出几把绸伞,说着上面的花色和工艺。在他们聊天的时候,宋志明的妻子常在一旁默默地穿着伞心的花线,不急不躁,任时间慢慢流淌。好几次,她还碰见了宋志明的儿子和儿媳,得知他们已经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正在酝酿并尝试着拥抱时代的革新。在马丽飞的笔下,这个绸伞之家是朴素的,也是坚韧的。

极具江南韵味的国家级非遗“西湖绸伞”

书中陈雨老师的形象,来自于浙江省优秀美术教研员王卫华老师带领的国家级重点课题组团队。这支团队在推动非遗在区域中小幼学生中普及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他们将非遗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活态传承,在校园内建设非遗博物馆、实践体验工作坊,开发校园非遗精品课程,让非遗不只“进校园”,还要“在校园”。在走访了杭州多个校园,旁听了一堂又一堂的“非遗融创课”后,马丽飞深切地感受到,这些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是如此得勤勉、果敢,富有情怀和理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留下的无与伦比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普及推广非遗,不仅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举措,同时,也能够在开发智力、增长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等方面为中小学生提供生动精彩的学习方式和路径。

也是在这样愿意把非遗同美育,同学生的人文素养融为一体的校园里,才会诞生小说中那些个性鲜明的少年少女。从小看着爷爷做伞的宋悦霖、跟着父母在杭澳两地生活的林莲朵、干脆直爽的“假小子”刘菲儿、酷爱 3D 打印和编程的吴栩……书中做伞的他们,每一个都聪慧、利落。

故事原型学校的融创西湖绸伞课堂

人有其人、事有其事。这些原型给马丽飞带来充足素材的同时,也让她面临了一个难题——该如何处理好真实性、科普性和可读性之间的矛盾。

“写非遗故事有点像写科普文章,要保证准确,可读性很可能就会变差。尤其是我不仅要尊重非遗技艺,也要尊重这项技艺的传承者们。绸伞之家是真实存在的,我不可能为了制造矛盾而把故事中的人物虚构得太过悲凉,把他们的人生写得过于波澜壮阔。这就导致了整个作品的矛盾冲突不是很明显,故事读起来显得很顺利。”

马丽飞说的顺利,指的是她没有刻意去营造情节性和戏剧感,整本书给人带来的感觉更多是娓娓道来,是诗意和温和。她在试图通过文字之美,让读者体会到非遗之美、江南之美。

2023年,西湖绸伞在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的舞台上惊艳世人

一朵“西湖之花”,每一片花瓣都是一个杭州

《西湖开出的花》以四季作为章节的划分,以“秋之伞”开篇,到“夏之伞”结束。以秋作为第一章,刚好暗合了西湖绸伞的第一道工序——号竹。

西湖绸伞的制作,共分为18道工序。号竹,便是要在天气转凉后,去竹林里选择能够用来制作绸伞的竹子。每年白露前,有经验的老师傅都会到余杭、奉化、安吉等地方选竹。相比其他品种的竹子,淡竹产自本地,成本不高,手感又好,是做伞骨的上佳之选。每根淡竹可以用来做伞的只有2到4节,劈开的数量也有严格的规定,以达到“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的效果。

号竹是西湖绸伞的起点,也是故事的起点。书中写道:“过去,那些以竹为生的手艺人,是盼着白露的。”离白露还有几天,故事的小主人公阿霖跟着爷爷和爸爸妈妈一起前往富阳鸡笼山村,拍摄有关号竹的视频。从此时、此处开始,西湖绸伞伴随孩子们成长,一年又一年,仿佛自带节奏的轮回。

有了伞骨,还要制作伞面。传统的西湖绸伞上有西湖风光、西湖十景,无论是断桥残雪还是曲院风荷,这些有着明显季节性的伞面,也与书中的四季之章暗中呼应。

“杭州,或者说大浙江,它的人文底蕴是很深厚的,我在当记者的时候也对相关的一些历史、典故有过深入研究。在创作初期,我罗列了一个表格,把浙江的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元素列在里面,然后根据故事的内容和四季的划分做了分配。”

《西湖开出的花》一书中的制伞工序拉页

杭州的人文典故,杭州的四大文化等,在故事中都能找到一些印记。主人公阿霖一家在良渚创意集市上卖伞,穿插了玉器时代的古老文明良渚文化。制作杭澳友谊伞的过程中,伞柄的设计中也融入了良渚文明标志物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在主人公们制作亚运伞时,以“云端寻宋”的情境纵览南宋都城临安的制伞业,从而把“宋韵”与“伞韵”融为一体;还有木版水印、西泠印泥、南宋官窑、萧山花边,这些非遗元素也一一铺垫在故事里的各类非遗活动场景中,把本书打造成一本“有文化的书”。

在写作时,马丽飞有自己的想法。她不愿意老生常谈地去描摹那些二三十年前的情景,不想总是借着过往的记忆,把匠人们打造成悲苦的形象。她理想中的非遗主题,应该是创新的,是能与当下结合的。所以,故事中的孩子们除了要学习绷面、上架、贴青、钉扣等做伞的传统工序,还用3D 打印、AI 绘画等新潮元素为传统技艺赋能。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中成长的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大胆诠释着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除了杭州的传统文化,书中还呈现了一个很新潮、现代的文化——动漫文化。杭州的动漫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落地于杭州的中国国际动漫节每年一届,到今年已经举办了整整二十届。在马丽飞的笔下,有关西湖绸伞的故事也跟cosplay元素结合在了一起。再加上融创理念、亚运元素,让本书更添潮流色彩。

2023年9月23日,推迟了一年的杭州亚运会正式开幕。为了迎接这场盛事,杭州人民精心筹备了许久,大街小巷都是浓浓的亚运氛围。《西湖开出的花》恰逢其会,理所当然地也添加了很多亚运相关的内容。其中最独特的,就是设计了一把亚运伞,让主人公们把三个亚运吉祥物放在了伞面上。现实生活中,这把伞真实存在,由西湖绸伞传承人一家历经多稿精心制作,在亚运会期间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后来,亚残运会期间,西湖绸伞还登上了闭幕式的舞台,借圆融的绸伞描绘送别的深情与不舍。这样的文学照进现实,让马丽飞惊喜不已。

同样从故事转为现实的,还有一把“友谊伞”。阿霖的好朋友莲朵是个澳门孩子,跟随来杭州工作的建筑师爸爸一起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上学。在学校的融创馆,她看见了陈老师展示的各种丝绸面料,还有美丽的伞扣。那伞扣跟妈妈工作台上的盘口那么相似,仿佛也拉近了自己家乡与杭州的距离。

去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采风的那天,马丽飞看到了小说中提及的北京送给澳门的贺礼——雕漆礼盘“花好月圆”。圆圆的盘面上,颐和园与妈阁庙以澳门友谊大桥相接,这让她产生了一个新的灵感,西湖绸伞的伞面上也可以融入杭州和澳门的两地风情。这个想法得到了陈茜茜的认同,她主动帮忙,带领学生真实参与了“杭澳友谊伞”的伞面设计。孩子们画笔下富有巧思又独具创意的“双城融合”,丰富了故事的情节,丰满了人物的形象,充盈着童趣,更渗透着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文化自信。

之后,西湖绸伞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结合这个创意,特意制作了一把“同心共创·杭澳友谊伞”,作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非遗贺礼,捐赠给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外事(港澳事务)办公室。未来,这朵凝聚着两地情深的“西湖之花”,将会在澳门落地生根,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西湖开出的花》一书中写到的亚运伞

老和少、新与旧,非遗的传承需要达成动态平衡

《西湖开出的花》这本书中主要的矛盾,来自于老和少、新与旧之间的碰撞。非遗是一朵开在旧时的花,它毫无疑问是美的,可放到现代的大背景下,它的美却仿佛隔着遥远的距离,无法被所有人接受和喜爱。故事中描写了两个群体:老匠人们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辛,更推崇全手工制作。他们本能地排斥新科技进入老手艺,生怕被这些“新玩意”挤压侵占了非遗技法本就不充裕的生存空间;新一代传承人则生长在物质条件丰富的网络化时代,他们每一天都在接受新事物,习惯了人机协作,也希望把这些新东西融入非遗,使它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书里,阿霖的父亲想要引进一台激光雕刻机,既能扩充伞面图案的素材,又可以提升做伞的效率。然而“老宋”却觉得儿子是为了省事、偷懒,会断送掉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还有伞面的装饰,传统的西湖绸伞伞面大多是三潭映月之类的西湖美景,确实有地域特色,也很漂亮,但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实在不够“潮”,跟他们的审美不符,也不够实用。或许多年后,时尚轮回,这些元素会再次流行起来,可人毕竟是活在当下的。所以,“小宋”和“小小宋”们这些新传承人引进了更多的现代元素添加在了伞面上。各地的风景、技艺,流行的画作、动漫,都成了绸伞制作的新素材,伞面呈现也从原本单色、双色的平面结构,变成了高饱和度的配色或偏立体的风格。

马丽飞很支持将创新融入到传统的非遗技法中,她说:“传统与创新,应该达到动态平衡。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不会一成不变。我认为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不能固步自封,只求对古老的东西百分百地复刻还原。他们可以保留最具特色的匠人精神和手工工艺,同时还应该增添一些时代气息。这种时代气息会让他们做出的非遗作品不是十年前的,也不是十年后的,而是确确实实的、当下的模样。这就是我所提倡的,在传承中创新,用创新来传承。”

《西湖开出的花》一书的专属明信片

故事的后面,“老宋”打开心扉,尝试着包容新机器,“小宋”也继承了不该更改的传统元素。新潮融入,精髓还在,传统与创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湖绸伞还是原来的西湖绸伞,只是变得更美,更集大成。

在杭州的校园里,有很多独具特色的非遗融创课,有的学校里甚至还专门设立了非遗博物馆,比如杭州观成实验学校的浙江十竹斋版画博物馆、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的杭州丝绸练染印整技艺非遗馆等等,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感受非遗之美、学习非遗知识。在故事原型学校之一的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同学们在语文课上通过文字丰富对绸伞之美的情感,在美术课上体验绸伞的刷花工艺,亲手绘制出美丽的伞面,又在数学课上,学会有关伞形、伞骨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到到绸伞的对称美。对他们来说,艺术不是被灌进脑子里的,而是通过在校多年潜移默化地熏陶,深深刻进了骨子里,滋养着他们的核心素养。

“浙江是非遗大省,本身非遗项目就非常多,人们的文化自信也很强。孩子们作为非遗的小小传承人,有着丰厚的学习资源。而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浙商都愿意用创新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非遗、传承非遗。浙江,或者说杭州为非遗的创新传承提供了一片沃土,让非遗融创课这种理念先进的项目能够率先在这里落地生根。”

《西湖开出的花》也添加了“融创”内容。书中附赠了扫码增值服务,不管是不是本书的读者,都能够通过扫码来查看有关西湖绸伞的各种内容。技艺追溯、校长领读、云游书中场景、领略绸伞雅韵……不断更新的视频提供了360度多元阅读的体验,为这本书,也为西湖绸伞提供了“破圈”的可能。

马丽飞说,西湖绸伞很美,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要么不知道它,要么认识到的不是真正的西湖绸伞。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非遗技艺,她和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们一起在文字、装帧、设计和纸张等方方面面不断精心打磨,投注了大量心血,才把这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她希望小读者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近距离感受到童书之美、非遗之美,也希望将来的孩子们在走向世界时,可以骄傲又准确地描摹出西湖绸伞,或祖国其他非遗技法,成为中国非遗的传播者。

在书的后记中,她这样写道:“亲爱的小读者……希望你能为故事里的美好停留片刻,思考片刻;希望故事中这群向美、向善、向未来的小主人公,能给你带去乐观、热忱和前行的勇气。如果你在漫步杭州抑或行走澳门时,能与故事里的人或景偶遇,真实地感受到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无垠,那更是奇妙的回响。”

作者:张洁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