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聆听基辛格:为什么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作者:刘瑞丽   2024年01月1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3年11月,以基辛格2015到2016年的六次视频采访内容为蓝本、并经基辛格本人确认的唯一口述历史作品《基辛格谈基辛格》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

《基辛格谈基辛格:关于外交、大战略和领导力的省思》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温斯顿·洛德
译者:吴亚敏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就在同一个月底,11月29日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

这是巧合,也是致敬。作为中美关系大门打开的推动者,他一生中访问中国 100 多次。这本书里采访涉及基辛格在尼克逊总统任期内服务的时期,尼克逊以压倒性多数赢得总统连任后,准备在充满希望的第二届任期、特别是在外交政策方面大显身手。基辛格与中国的巧妙缘分,以书里的内容开始,以书的出版画上句号。

在基辛格1971年成功破冰中美关系的50多年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之间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似乎又要回到基辛格所熟练运用过的外交拉锯游戏……回首艰难而极为重要的来路,如何面对未来,基辛格重新省思外交、大战略和领导力。他说,我们终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出路。 

基辛格,全名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这位美国前国务卿,是美国政界的传奇人物,曾被前总统理查德·福特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他于1923年生于德国,195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4年至1969年在哈佛大学政府学系及国际关系中心任教。1969年至1977年,基辛格在白宫工作,其后数次担任白宫顾问,曾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总统情报委员会委员、国防政策顾问等职位。1971年,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先遣代表秘密访华,为中美建交作出历史性贡献。1973年,他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与黎德寿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获得福特总统授予的总统自由勋章。2016年5月,获得美国国防部卓越公共服务奖章。

三位伯乐为他打开的“上帝之门”

基辛格出生到成年这段时间,恰逢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重新建立全球政治新秩序的契机。如果说他本人卓越的学识与见解成为了他不断上升与突破的能力密码,那么在此后的时间里为他打开“上帝之门”的三位伯乐就是真正引导他从德国小镇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并铸就其伟大成就的关键。

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生于德国菲尔特市。1938年,他全家因不堪纳粹对犹太人迫害,从德国巴伐利亚州小镇费尔特迁居英国,同年转到美国纽约。到美国之后,他改名为亨利·基辛格,开始了一边上学,一边在剃须刷工厂打工的生活。基辛格的父母把他送进了华盛顿高级中学读书。基辛格的最大愿望是毕业后做一名会计师。

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件事改变了基辛格的命运。1943年他加入美国籍,不久应征入伍,在美国陆军服役至1946年。在军队中,他有幸遇到了同是德国裔的列兵克雷默尔,后者成为发现基辛格的第一个伯乐。在他与基辛格的初次交谈中,克雷默尔就认定基辛格是一个天生的奇才。

1944年9月,基辛格所在的部队美军第84师被派赴欧洲战场。第二年初,他们开进了德国。由于克雷默尔的建议,基辛格被调到师部担任德语翻译,军衔也从列兵提升为军士。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他从第84师调到第970反谍报部队,并被任命为陆军中士参谋。1945年3月,基辛格还被任命为接管德国被占领城市的官员。在其任职期间,基辛格表现了卓越的行政能力,并克服了对德国人的报复心理而谨慎地使用了自己的权力。

战争结束后,1947年9月,24岁的基辛格回到美国,他根据《士兵权利法案》获得奖学金并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学习。在哈佛读书期间,基辛格荣幸地得到了威廉·埃利奥特做他的导师。埃利奥特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是哈佛的一个传奇人物,为黑格尔的信徒。他教授给了基辛格一套完整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并成为发现基辛格的第二个伯乐。

1950年,在埃利奥特教授的指导下,基辛格完成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为《历史的真义—关于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这篇本科论文长达377页,埃利奥特教授仅看了前100页,就提笔批了“最优”。1951 年,在导师艾略特的推荐下,基辛格开始担任“哈佛国际研讨会”的主持,借此机会,他得以结识一批西方年轻政治精英,并使自己成为连接西方精英的桥梁人物,同时也成为美国政府的重要智囊。

1952年,基辛格获得硕士学位,195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为《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该文集中研究了1815年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维持,实际上是对欧洲古典均势学说的评述,它奠定了基辛格作为现实主义学派中第一流学者的声誉。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曾担任一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他还组织了国际问题研究班,并创办了一份名为《合流》的季刊。

1955年,基辛格不得不回到故乡纽约,担任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研究小组的研究主任,负责起草带有结论性的研究报告,并准备出版专著。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有限战争的理论,从而使基辛格在学术界和对外政策研究领域一炮而红。同年,哈佛大学决定聘用基辛格,授予他讲师教席。1957至1969年,基辛格历任哈佛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与此同时,他还在校外担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特别研究计划主任、国际问题中心成员、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兰德公司顾问等兼职。此后,他在乔治敦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国广播公司顾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阿斯彭学会高级研究员等职。

在1968年的总统竞选中,基辛格担任了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但是后来尼克松却战胜了洛克菲勒,获得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最终赢得了大选。在竞选中,基辛格曾经把尼克松骂得狗血喷头,但是尼克松却不计前嫌,他看中了基辛格的外交才能,他决定聘请基辛格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并成为发现基辛格的第三个伯乐。

在哈佛的 20 年“磨炼”,为基辛格日后的“发迹”打下了坚实基础。1969 年1月,基辛格离开了哈佛校园,到华盛顿走马上任,出任尼克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兼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实现了由文人战略家到政策制定人的转变,也正式开启了他主导美国外交的 8 年。1973年1月,他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1973年9月22日,时年50岁的基辛格正式就任美国国务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原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和第一个兼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

1973到1977年,他兼任美国国务卿,获得了第一个外来移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政治职务。在任期间,基辛格信奉均势外交,积极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从而构筑一个以均势为基础的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同时,他对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的缓和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基辛格退出政坛,受聘担任了乔治城大学教授,乔治城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顾问,并担任阿彭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等职。

1977年,基辛格退出政府任职,当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福特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离开政界以后,基辛格仍在不断地撰写论文,发表演讲和出版著作,他对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均发生过重要影响。此后,他还担任过中美洲政策两党委员会主席、美印委员会主席、美国—中国协会两主席之一等职。

人生巅峰,促成中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1971年7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飞抵伊斯兰堡,在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举行的晚宴上以“肚子不适”为由离开,前往巴总统别墅“治疗和休养”。次日,他乘坐巴基斯坦航空公司专机飞抵北京南苑机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到访的首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7月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5 号楼,周恩来总理在这里同秘密访华的基辛格举行会谈。

《基辛格谈基辛格》的作者温斯顿·洛德当时陪同基辛格秘密访华,据他回忆,那次访问最重要的任务是双方协商形成公告,宣布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将访华。7月16日,公告发布,尼克松即将访问中国的消息震惊了世界。同年 10 月 20 日至 26 日,基辛格第二次访华。在这次公开访问期间,中美双方就尼克松访华的联合公报进行谈判。11月30日,新华社受权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将于 1972年2月21日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

基辛格与中方携手促成尼克松这趟“破冰之旅”,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有西方媒体将基辛格秘密访华称为他“最卓越的外交成就”。基辛格回忆说,“我们知道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对于世界和平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那个时候就为自己确定了任务,就是决心向着关系正常化,向着确立美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前进。”

2023年7月2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5 号楼,在这个基辛格当年首次访华会见中方领导人的地方,习近平主席会见了到访的基辛格。数十年来,基辛格百余次访华。2023年10月,基辛格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举行的年度颁奖晚宴上总结自己的人生轨迹时表示,“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基辛格认为,美中之间的和平与合作至关重要,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他曾表示,“正如我 50 年前所相信的那样,我们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出路。”

2023年11 月 29 日亨利·基辛格 去世,享年 100 岁。习近平总书记在唁电中表示,亨利·基辛格博士是世界著名战略家,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半个世纪前,他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他把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为毕生追求。基辛格的名字将永远和中美关系联系在一起。基辛格博士将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和怀念。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将中美人民友好事业传承下去,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造福两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纽约时报》称,作为二战后最有权势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塑造了冷战时期的美国历史。

在美国历史和外交的关键时刻,基辛格的权力仅次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称,基辛格是颇具争议的政治家,他几十年来一直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是 20 世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外交官之一。美国“政治新闻网”称,基辛格是美国最出名的外交官,他是现实政治艺术的实践者,对全球事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因结束一场“持续不断的战争(指越南战争)”于 1973 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基辛格的遗产仍在美国政治圈内具有影响力,他的地缘政治著述一直是美国乃至国际外交政策圈内的必读书。

没有刻意自我批评,这就是一段无可回避的珍贵历史

基辛格为这本书亲自作序。他在《序》中表示,“和所有口述历史一样,我这个基本上也是相关案例的简短的摘要。我没有刻意去做自我批评。参加这场对话的人,都是我几十年来的同事和朋友。但是,他们探究了有争议的话题。他们的目的,是要以一种使我们的后台感兴趣的方式,提炼我对1969至1974年间的关键外交政策问题的看法,对接下去的几代人来说,这个时期有如古老的历史。然而这不仅仅是对重大事件的会议。它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我与尼克松总统的关系,了解领导艺术、谈判艺术和外交政策的制定艺术。”

《基辛格谈基辛格》的作者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于1937年生于纽约,195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特别助理及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随行于基辛格所有的重大外交活动。1971年7月他随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随尼克松访华,是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代表团中最年轻的美国外交官,参加了1970年代尼克松总统、福特总统和基辛格与中国领导人举行的历次会议。1985年至1989年里根政府时期任美国驻华大使。其后,洛德历任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克林顿政府负责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等职位。

这本书成为基辛格唯一的口述历史记录,或多或少是一个偶然。从2014年开始,基辛格的研究助理麦克法兰和洛德同意为“尼克松遗产论坛”做一系列有关外交政策问题的专题小组讨论,这个项目由理查德·尼克松基金会、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共同赞助。这是尼克松政府的僚属杰夫·谢泼德的主意,他与前白宫官员组织过三十多次专题小组讨论会,反思尼克松政府时期各种国内外政策倡议背后的思路和过程——类似一种集体口述历史。

从2014年到2015年,麦克法兰和洛德主持了四次外交政策方向的专题小组讨论,分别是:“重振国家安全委员会”“向中国开放”“对苏缓和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以及“越南和《巴黎和平协定》”。这些讨论与早些时候关于中东问题的一个小组讨论一起,涵盖了尼克松—基辛格合作的主要外交政策倡议。

他们最初的计划是用一个小时对基辛格进行视频采访,听取他对这些关键性倡议的思考,以此作为这个系列的圆满结束。2015年12月,麦克法兰和洛德与基辛格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做了部分采访。洛德回忆称,“他的记忆力惊人,特别是考虑到他已经九十多岁,我们却要求他回忆半辈子之前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我们意识到我们甚至还没有触及问题表面。所以我们说服基辛格博士进行第二次采访……接着还有第三次……他叙述了战略目标和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也不时提到个人轶事。这些采访更像是老朋友和老同事之间的谈话,基辛格博士所讲的故事听起来像是昨天才发生的,新奇有趣。”

基辛格坦言他从来没有做过口述历史,这使麦克法兰和洛德感到惊讶,因为几十年来他接受了数百次采访。因此两人梳理了这一系列的交流,决定把口述历史的范围扩展到基辛格在政府服务之外的领域,把他对外交、大战略以及最终对领导力的省思都囊括其中。在为期一年的时间内,他们总共对基辛格进行了六次视频采访,最后于2016年12月结束。用基辛格自己的话说,这是从记忆和他自己的角度自发地对他进行了范围广泛、涉及各方面内容的采访。《基辛格谈基辛格》这本书就是这六次视频采访的成果。

在以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身份加入特朗普政府之前,麦克法兰咨询了近二十多个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征求他们对政策和程序的意见。“我这样做是为了展望新时代,但对不同政府在制定外交政策方面的做法进行比较是很自然的。尼克松—基辛格的经验引人注目。”

她指出,大多数新政府上任后会立即审视现行的国家安全政策,以期在政策方面打上自己的烙印。有时他们会彻底改变方向,有时他们只是围绕现有政策进行修修补补。但是,大多数的政府将外交政策视为一系列独立的、一对一的关系,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脱节。尼克松和基辛格均将外交政策视为“大战略”,双边关系相互联系,密切关联。这就好像他们在玩三维国际象棋一样,每在全球棋盘上移动一步,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影响。

“我认识基辛格几十年了,但在这些谈话中,我依然被他的思维在运转中的精彩表现打动, 被他讨论1960代末做出的一项决策,然后解释他们如何考虑这些决策也许将在若干年后对半个地球之外的另一个国家产生影响的方式所打动。以这种方式观察未来,尼克松和基辛格能够看到别人可能看不到的机会和危险,并能利用它们来为美国争取优势。

“许多领导人只从他们想要的角度来看待外交政策,忽视对方的需求。尼克松和基辛格试图从对方国家的角度来 看待问题,考虑他们的偏见、恐惧和目标。他们认识到,无论谈判者有多么熟练,除非双方都对其成功签订的协议有所投入,否则,任何协议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尼克松和基辛格从来没有放弃他们的‘大战略’,他们把日常决策置于这个框架之内。在处理那些不可避免地会排挤战略目标的日常事务和危机时,他们能够坚持既定路线而不偏离。很多届政府都因那些需要立即处理的事务而忽视重大事务,难以自拔,而他们则免入其臼。这就是尼克松—基辛格的外交政策仍然是衡量其后各届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标准的原因。”

洛德与麦克法兰和许多其他人一样,几十年来一直受益于基辛格的智慧。他们和基辛格的谈话,证明了为什么在离开政府四十年后,后者作为畅销书作家、权威人士和导师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基辛格谈基辛格》在国内的出版,将我们带入一个空间,聆听基辛格——在四十年之后由他亲口说出来——围绕这个时代一些主要挑战的理据和决策。这也是一个听取美国一位资深政治家思考更大的概念性主题的机会。这一系列采访内容包括基辛格对自己在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所面临的具体挑战的思考,他对领导力和国际关系的一般性建议,以及那个时代传奇般的世界领导人的惊人肖像,几乎涵盖了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全部重要外交活动和举措。形式轻松,直率和机锋并存,令读者耳目一新,展现了基辛格对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无与伦比的理解力,丰富的经验,反思和难以避免的遗憾。

(除《基辛格谈基辛格》原文外,本文还参考新华社文章《基辛格: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环球时报文章《“中国人民老朋友”基辛格去世:基辛格的名字将永远和中美关系联系在一起》和百度百科内容)

作者:刘瑞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