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20年前,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一套考古系列图书;十多年前,出版社在这套考古系列图书基础上重新出版了“亲历考古”系列图书;2023年,在上一个丛书版本基础上,出版社再次推出了全新的“亲历中国考古”系列丛书。在考古这么一个冷门细分的品类上,一家文艺出版社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这套丛书的出版?这套丛书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百道网专访浙江文艺出版社“亲历中国考古”丛书(全八册)项目团队,探析出版社再次推出这套丛书的初衷以及这套书独特的魅力。
浙江文艺出版社“亲历中国考古”丛书(全八册)项目团队
“大概20年前,我们就出版过一套类似考古的图书。2011的时候,我们从那套丛书里选择了几个合适的选题,又加进去几个新的选题,成为后来的‘亲历考古’系列丛书。这套书丛书当时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时间太过久远,市场上已经难见其踪影。”出版社介绍,这次重新出版的“亲历中国考古”系列,则是脱胎于2011年出版的“亲历考古”系列丛书。
《亲历中国考古(全八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樊锦诗等 著
出版时间:2023年05月
促使浙江文艺出版社再次把“亲历考古”系列丛书从自己的版权仓库里搬出来重新修订出版,除了市场的需求,也同时证明了这套丛书本身在内容上的独特性和权威性都不可多得。
近年“考古”相关的内容不断掀起话题,了解“我们从哪里来”,知晓中华民族创造了何等瑰丽夺目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又是如何造就了今天的我们,似乎成为人人的必修课。同时经过调研,浙江文艺出版社发现市场上以考古为主题的图书,往往是将多个考古遗迹集合综述,很少有单独发掘某个文化遗址的选题,特别是西汉南越国、楼兰、法门寺的主题最为稀缺。“亲历考古”系列属于后者,在竞争中体现了自己的差异性。
经过社内对老书评估,浙江文艺出版社认为这套书的内容经过大众检验,作者权威,再版价值很大,更何况符合当下读者热点需求,所以确定再版。
“十多年过去,我们这支年轻的编辑团队,就像考古队员一样,将它挖掘出来,再次隆重推出。我们相信,它仍然熠熠生辉。因为这套丛书的作者亲身参与甚至领导了这些重要遗址的发掘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视角’;作为相关领域的权威,他们用生动的文字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活灵活现地展现给读者,是真正的‘公共考古’。”浙江文艺出版社“亲历中国考古”丛书项目团队表示。
浙江文艺出版社在2023年5月推出的“亲历中国考古”丛书(全八册)聚焦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几大考古发现,包括曾侯乙墓、满城汉墓、西汉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秦兵马俑、法门寺地宫、敦煌石窟、楼兰和尼雅。全彩印刷,数千幅珍贵照片,百万字深入解读,生动呈现遗址的发掘过程,讲述出土文物的重要价值和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精神内容。
这套书对8个遗址的选择极具前瞻性。这8大文化遗址均入选202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堪称“夜空中最亮的星”。从中原腹地到华夏文明的边陲地带,从战国王陵到唐代地宫,出土之文物精彩纷呈,纵贯千年,蒸腾着古老中国的青春气息,“这8个考古遗址入选名录,说明它们的学术价值和考古价值得到学界认可,是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和价值的考古发掘”。并且,从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上综合来看,这8个遗址还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代表中国考古发掘的多个面貌。
每一册的撰写,在确保学术性、权威性的基础上,融合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同时表达上力求通俗易懂。章节排布上,每一本书将分成考古现场状况、历史背景梳理、重要文物的价值及意义、文明的交流融合等多个板块,对相应考古发现作全方位的解读,呈现其多姿多态的样貌;并搭配相当数量的考古现场图片、文物细节图等,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丛书的作者均为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堪称考古界的“国家队”。例如,《佛宫敦煌》的作者是樊锦诗、赵声良,前者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四十余年,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的女儿”。二人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果,与无数中国的研究者一起,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南越王汉墓》的作者麦英豪,亲身参与南越国王墓等700多座墓葬,以及南越国宫宛曲流石渠遗址、南越国宫殿区遗址等多处遗址的发掘和考古工作。《楼兰与精绝》作者王炳华,曾发现、组织发掘了罗布泊古墓沟,推动了楼兰研究。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方业务负责人主持过中日合作尼雅考古,发现了精绝王陵、精绝古城。《发现圣骨法门》作者韩金科,从1985 年起主持了法门寺残塔拆除、塔基考古发掘、法门寺唐代地宫等的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研究和宣传工作,并于1988年至2006年任法门寺博物馆馆长。
丛书的作者多数亲临考古发掘现场,主持或参与文物的发掘、保护、研究、展览等工作,取得了令学界瞩目和认可的成就,讲述了文明重现天日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以及出土文物对于文明存续和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他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用一把手铲,探寻未知,叩问文明。这不可多得的第一现场的第一视角,使得他们的文字浸润了丰富的感染力,失落文明重现天日的过程被讲述得活灵活现。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遗迹,也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宝库。“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长年深处戈壁,在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撰写的本书,融数代敦煌人的智慧于一炉。在《灿烂敦煌》中,二人追叙敦煌的历史和文化,讲述了数代敦煌人的热诚与信念,介绍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石窟的塑像与绘画艺术。本书责编丁辉表示,“正如作者所言,敦煌中的塑像不是远离人世的神,从菩萨身上我们能感知那个时代妇女温婉娴静的个性;而天王、力士都是唐朝现实生活中将军、士兵的写照。这也是中国艺术的特性。”
《秦兵马俑》是一部关于秦始皇陵的考古通俗读物。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可兵马俑在被定为“文物”之前,一直被当地的农民当作瘟神处理,见一个打碎一个。作为兵马俑坑发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袁仲一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读者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发掘过程,妙析地下军阵排兵布阵之法,再现大秦帝国兵戎相争的历史瞬间。
在“亲历中国考古”丛书涉及的考古发掘中,曾侯乙墓是年代最久远的一个,约在战国早期。
本书的作者谭维四是曾侯乙墓发掘队队长,全程主持并参与了田野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研究的全过程。在《曾侯乙墓》中,他以动人的文字,讲述了发掘过程中的趣闻与秘辛,将出土文物千年不灭的魅力娓娓道来。但遗憾的是谭维四已辞世,为了更好的呈现近年来曾侯墓(包括曾侯乙的祖辈和儿孙辈的墓葬群)的发掘成果,浙江文艺出版社还邀请了著名文博学家王纪潮撰写了万字长文,系统梳理了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这10年以来,曾侯乙墓以及围绕曾侯乙墓周边的墓群研究工作,增加了这些年来取得的新发掘成果。
自秦末至西汉时期的中国岭南地区,曾存在着一个神秘的王国,是一个在史书上记载寥寥的国家。南越国王是汉朝中央正式承认的异姓诸侯王,他掌握着以番禺为都城的中国南部地区。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它承袭中原民族的传统,又带有浓厚的南方特色。广州市象岗掘出的这座石室墓,弥补了岭南地区的历史空白。《西汉南越国》的作者麦英豪是南越王陵发掘队的队长,王文建是南越王陵的研究者,他们真实地记录了王陵的发掘过程,描述了陵墓中珍贵的文物,为读者拂开了南越国的层层迷雾,一窥其千年前的风貌华章。
《满城汉墓》所讲的河北满城汉墓,是西汉第一代中山王——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的墓,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而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刘皇叔“扯虎皮”时就是自称的中山靖王之后。在这两座未经盗扰的古墓中,首次发现了保存完整的金缕玉衣,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揭开了历史上的金缕玉衣之谜;王后窦绾墓发现了实用和美观兼具的长信宫灯,同时两墓还发现了中山靖王刘胜夫妇日常用具,为构建汉代贵族生活提供了物质史料。《满城汉墓》的作者卢兆荫全程参与了发掘工作。他和同事们一道,揭开了这两座陵墓的神秘面纱,用考古人严谨的态度,再现墓主身份,带领我们走进千年前的西汉社会。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考古队在这里发现了历经两千多年而栩栩如生的轪侯夫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实测地图,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医书、彗星图……傅举有曾任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是当时考古队的副队长,被誉为“马王堆汉墓文物的守望者”,他在《马王堆汉墓》一书中讲述了电影般的亲身经历,妙解释出土文物,修正《史记》错误,带我们走近马王堆,走近西汉文明古国。
位于罗布泊荒原上的楼兰和位于尼雅河畔绿洲上的精绝,都是西域古国,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所以在这里也出土了很多珍贵的织物,如我们所熟知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就出于此。两个王国各有特点,但它们从繁华到寂灭、从鲜活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各自的历史文明被揭示的过程,又有许多共通之处。《楼兰尼雅》的作者有近半个世纪的新疆考古经历,在数十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百多年来中外考古学者在两处遗址上的收获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全书分上、下两篇进行讲述,浓缩、提炼了作者对楼兰、精绝王国兴废的思考,讨论了桑田化为沙海、环境巨变后面值得汲取的历史教训。
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开启,2000余件(组)大唐国之重宝,拥戴着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以不二于世的姿态,发岀耀眼的光芒,使得法门寺塔地宫文物一经出土即名扬天下。除了佛祖舍利,地宫中还出土了大量来自唐代的金银器、秘色瓷、琉璃器、宫廷茶具、丝绸服饰、珠玉宝石器、钱币等国宝。《法门寺地宫》的作者是韩金科研究院,曾任法门寺博物馆馆长,他以亲历者的身份,介绍了这些稀世珍宝的出土过程,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向读者展示了一座辉煌灿烂的大唐宝库和法门寺文化走向世界的盛况。
随着“考古热”势头的崛起,考古主题图书也开始占据市场,编辑团队指出,相比同类作品,“亲历中国考古”丛书有四大亮点。第一,这是一套市面上规模和体量最大的考古系列图书;第二,作为深入解读单个遗址的著作而非关于考古的综合性读物,填补了市场空白,成规模后更凸显价值所在;第三,作者权威,他们作为亲历者的视角是其他研究者不能比拟的;第四,这套书全彩印刷,图文并茂,随文插入超过1000幅图片,其中包括博物馆不可见的作者私藏的考古现场照片,为读者打造了沉浸式阅读的体验。
为了做好全新修订的“亲历中国考古”丛书,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花费了上百个小时,图片全新校色,仔细考量图文版式,力图做到简洁而美观;新增大量图片,更全面地展现考古现场与出土文物的风貌;邀请作者重新批阅全稿,修正旧版错讹,同时增补了相当多的内容,以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编辑团队亲赴上海,与王炳华老师共同推敲新版的体例与图文,王炳华老师年事已高,但不辞劳苦,几乎重写了整部书稿;《曾侯乙墓》的作者谭维四先生于2020年辞世,大家邀请了他的学生、著名文博学家王纪潮撰写万字长文,详解曾侯乙墓近年的发掘成果。
丁辉谈到,“什么是考古学?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者傅斯年有一句经典的话: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我们想,这句话也是这套书编辑过程的真实写照。”
敦煌保存的文献为研究中古时代中国的历史地理、思想文化,以及古代藏族、回鹘、于阗等民族或外族的历史、文化及相互间交往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依据;楼兰与精绝古城遗址发掘,对于研究中西交通、东西文化交流和中国古代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着重要价值;法门寺地宫宝藏的发掘出土,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促进两岸关系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具有重大意义;西汉南越国遗址对于研究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溯源岭南文明乃至中华文明有重大意义,它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和持续繁荣的重要历史见证和物质载体。
“亲历中国考古”丛书呈现的中国形象是亲切可爱的,又是兼容并蓄的,位居陆上丝绸之路的敦煌石窟、法门寺地宫、楼兰与尼雅,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南越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出土的器物融汇了中外文明的艺术特色。从中原腹地到华夏文明的边陲地带,从战国王陵到唐代地宫,出土之文物精彩纷呈。编钟之千古奇音令人心旌荡漾,消失千年的楼兰古城使人神往,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秩序井然,秘色瓷“夺得千峰翠色来”,飞天诸佛庄严肃穆而又洋溢着世俗的快乐,更有不同于中州正韵却自成一格的岭南风华……这一切,都蒸腾着古老中国的青春气息。
这些伟大的古文明展示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整理考古发现的成果,并以雅俗共赏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编辑团队认为,在我国高度重视共建“一带一路”的当下,有必要让更多读者重新认识和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力,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大考古发现。“亲历中国考古”丛书以扎实的考古依据,呈现中外文明长久的彼此往来的历史,无可争辩地表明了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乃是历史的主流,中外文明的友好关系在历史长河中必将持续并更加紧密。
同时,中华文明在近5000年中创造了海量的优秀文化,通过出版把这些文化整理出来,奉献给读者,让大家了解到我们是从哪里来,怎样成为现在的中国人的,是一项富有意义的活动。
“我们用全新修订的‘亲历中国考古’丛书,为中国考古的一百岁生日献上一份迟到的礼物,向已经谢世未能见到新版的谭维四、麦英豪两位先生致以哀思,也向热爱中国文化、对所有未知抱有好奇心的你发出邀请,让我们共同‘亲历中国考古’。”编辑们表示。
按照计划,“亲历中国考古”丛书将进一步扩充,安阳殷墟、三星堆、杭州良渚、河南二里头遗址,以及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都将纳入新的选题规划范围之中。未来将有新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遗迹发掘亲历者来撰写相应著作,望读者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