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背后是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是下沉基层一线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各界各领域优秀人才的努力付出。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山里的温暖“医”靠——我在苗乡当院长》是以医疗扶贫为视角的原创纪实文学,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会主席汪四花。作为脱贫攻坚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她从多角度、全方位记述了帮扶过程中的工作成果、改革措施、优秀经验和感人故事。百道网专访汪四花,透过她的讲述,了解她在台江县人民医院5年的付出与坚持,见证台江县人民医院旧貌换新颜的过程,为当地老百姓送去健康平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会主席、《大山里的温暖“医”靠——我在苗乡当院长》作者:汪四华
2016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台江县人民医院结成对口帮扶,浙大二院汪四花受医院委派,赴贵州台江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实施5年精准帮扶。她通过各项举措提升医院内涵建设,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思路,构建起一系列有效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医院学科发展、技术力量和就医环境均实现跨越式发展,医疗质量、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带领医院从原来的垫底医院蝶变为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县级综合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护团队,将医院打造成照护整个苗疆的健康福地。为此,2021年2月,汪四花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8月,荣获2021年“最美医生”的称号。
提及创作《大山里的温暖“医”靠——我在苗乡当院长》的初衷,作者汪四花说:“在台江的5年,是国家发起脱贫攻坚冲锋号的重要阶段,我成为了一名脱贫攻坚战线的战士,见证了全国脱贫攻坚获得全胜的伟大成就。”她希望通过本书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展现浙大二院的责任与担当,展现浙二人的无私与情怀,并以此作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小小注脚。
《大山里的温暖“医”靠》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汪四花
出版时间:2023年04月
《大山里的温暖“医”靠——我在苗乡当院长》是新时代的医疗扶贫典范之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小故事书写大主题,小感动彰显大情怀,不仅展现了医疗工作者扶贫的信念、治病救人的精神与医者仁心的情怀,同时也为贫困地区的医疗发展、扶贫扶志提供可借鉴的范本,启发读者站在更高维度,对贫困地区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
百道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台江县人民医院结成对口帮扶时,当时浙江二院出于哪些因素考虑,派您去贵州台江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您接到这个任务时,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汪四花:浙大二院委派我去贵州台江县帮助,主要是因为我有去过建德市人民医院和龙泉市人民医院两家地级市医院进行帮扶,具有一定的帮扶经验。另外,我工作认真细致,脚踏实地。接到任务时,觉得非常突然,因为我已经去过两家医院,认为这次不会轮到我,何况这次是去相隔两千多公里的贵州台江县人民医院担任一名执行院长。
百道网:从江南水乡,到黔山苗岭,跨越千里,刚到贵州台江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时,您对这里的感受是怎样的?您觉得医疗帮扶最难的地方在哪里?您首先从哪里着手一步一步推进帮扶工作的?
汪四花:我到台江的第一感受是“这是县城吗?这就是我将要工作的医院吗?”莫名的惆怅悠然而生。当时有担心、有后悔,也有无奈,徒生回家的想法。预见未来的工作很难,初步调研后也证实了我的担忧。当时医院人心涣散、人心思走,整个医生团队超50%的人没有医师执照,医院正常运行都有困难。财政收支是赤字,入不敷出。物资紧缺 ,病人稀少,医院破旧还杂乱无章。有过去与留的思想斗争,碍于面子和不服输的韧劲,走进百姓家中看到百姓看病难的现状,最后决定留下。当时,内心是很茫然的,千头万绪,要做的事太多,但又无从下手。思来想去,还是得把医院的情况摸清楚再做决定。通过对医院的调研,最后决定先把人管理起来。管人先从制度入手,制度先从劳动纪律、奖罚制度开始下手,设立迟到早退和服务态度两道红线。人管好了再推进学科平台建设、医疗技术提升、员工凝心聚力、环境整治等。
百道网:在贵州台江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期间,您一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给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汪四花:刚去台江的那一段时光,确实是非常辛苦的。现在想起来,那些酸甜苦辣的回忆,都慢慢地淡化成了更为甘甜和香醇的味道。刚去台江的时候,当地的医疗条件、工作流程、医疗技术和服务等都没有系统地管理和保障,就医秩序混乱。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次遇到一起医疗纠纷,整个村寨的人都来到医院,当地民风淳朴,团结和睦,一家有事,全村出动。当时看到这个场面,让我非常震惊。
百道网:经过5年的帮扶工作,贵州台江县人民医院有怎样的变化?通过这几年在贵州的经历,对您的思想和工作有哪些收获和提升?
汪四花:经过5年的努力,我们帮扶团队带领医院从原来的垫底医院蝶变为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县级综合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护团队,将医院打造成照护整个苗疆的健康福地,原来不能治的病现在能治,原来不能诊断的疾病现在能诊断,台江百姓不再舍近求远的去看病。医院不仅成为了当地百姓就诊的首选,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百姓来诊治。在医疗技术方面,开展了近200项新技术、新项目,改变了以往内“感冒”,外“阑尾”的诊治局限。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创建学科平台18项,原来别的医院有的,现在都有,别人没有的,现在也有了,为台江百姓看病不出县,降低转诊率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员工凝心聚力方面,员工从早期的抵触到被动接受,再到配合和主动参与,员工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听院长的,坚决落实好医院工作。在就医流程方面,改变了原来的“病人跑医生不动到病人不动医生跑”的情况,极大提升了病人的就诊体验。在医院环境整治方面,由原来的脏乱差,到现在被被誉为“浙大二院的缩影”和“是一所有文化的医院”。医院从原来的人烟稀少到挂号看病排长队。在营收方面,医院原来持续亏损,2017年5月开始转亏为盈,每月盈余逐渐增加,近5年的时间,基本还清债务,走上快速发展通道。
从我个人而言,这5年,我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视角高度、抗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百道网:《大山里的温暖“医”靠》这本书出版的缘由是怎样的?为何想到将自己的经历出版成书?
汪四花:我是2016年被派往贵州台江县的,那个时候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脱贫攻坚发起冲锋号的一年,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扶贫之路上的一名前锋战士,见证和经历了伟大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在台江工作的这五年,医院从一穷二白、入不敷出的状态慢慢地转变成一个医疗区域中心,当地的老百姓和医院员工经常说我们的帮扶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解决了看病难的棘手问题。同时,我常常被很多人和事感动着,包括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帮扶专家的辛勤付出和台江县人民医院全体员工的一路陪伴和支持。所以,我想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跟大家分享,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展现浙大二院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展示帮扶专家的无私奉献和情怀,也以这本书作为脱贫攻坚过程中所获得伟大成就的一个小小的注脚。
百道网:在医院的工作非常繁忙,这本书的创作,您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的?
汪四花:这本书的创作是我在台江帮扶时就有所准备的,在工作期间,我平时会有一些工作记录,同时,医院每年都会记载报道一些大事件,我也顺便把一些感人的故事记录下来,所以,在台江就完成了初稿创作。
完成帮扶工作回到浙二后,与同事们分享帮扶中的感人故事之际,我又继续完善书稿,包括一些帮扶细节、语言润色等,在同事和出版社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最终完成本书的创作。
百道网:您平时主要从事医院的管理工作,写病历写报告是您擅长的。这次图书的创作过程,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汪四花:写病历写报告是以客观真实的记录为主。而图书创作,它既有真实客观的一面,也有感情寄托的一面。
百道网: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包括图书的内容组成、框架结构、语言风格、主题思想等。
汪四花:这本书主要是以医疗扶贫为题材,以记叙文的方式介绍5年的帮扶故事,并将其中一些重要的人和事按时间脉络进行记录,全书共有15章,语言简单质朴,却饱含着我真挚的感情。
前面六章描述的是当时医院的情况和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后六章介绍的是医院如何慢慢走出困境,改变现状实现一个一个小目标。
创作这本书是为了展现脱贫攻坚的价值和意义,也想告诉读者,帮扶中是有很多的困难的,但是我们只要努力去做,办法总比困难多。扶贫之路虽然艰辛,但是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能够慢慢实现目标。
百道网:作为脱贫攻坚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您会怎样向您的读者讲述脱贫攻坚的价值和意义,并鼓励大家都参与进去?
汪四花:通过此书,我想传达读者的是,现实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办法总会有的。尤其是在偏远的贫困地区,基层医院的条件远不如大城市。医疗精准扶贫是攻坚脱贫的基本保障,扶贫的过程虽然存在很多困难,但我们只要有决心,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百道网:《大山里的温暖“医”靠》除了记录这几年的帮扶工作实践,展现当代医疗工作者扶贫的信念和医者情怀,您还想在这本书里向读者传达您的哪些想法和观点?
汪四花:脱贫攻坚虽然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但相对贫困还将长期存在,我国仍需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像我们浙大二院每年有很多医护人员前赴后继地到基层进行医疗帮扶。医疗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之一,通过这本书,希望能够激励和鞭策更多的人参与帮扶,去帮助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哪里有需要,我们就走向哪里。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