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夏文化则是中国考古学上最引人注目的热点课题。对夏文化及夏王朝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研究,不仅对认识中华文明主根主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还对弄清中华文化的渊源、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冈村秀典
译者:秦小丽
出版时间:2023年02月
冈村秀典是日本京都大学的教授,也是日本考古学界、汉学界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权威学者,他早年师从樋口隆康和林巳奈夫两位教授,也曾在北京大学访学,跟随宿白、邹衡、俞伟超等先生学习,主要从事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祭祀礼仪、两汉六朝铜镜及向日本的传播、从犍陀罗到云冈佛教文化的东来等问题的研究,也参加过著名的焦作府城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他在2000年获得第13届滨田青陵奖,2019年获得“立命馆白川静纪念东洋文字文化赏”。
《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讲谈社学术文库,2007年修订再版)是冈村秀典以海外异域学者的身份和视角对夏王朝的真实存在和二里头文明的辉煌成就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是夏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近日,百道网专访了该书的责编杨倩,听她讲述这本书的特色以及出版过程中的故事。
杨倩
百道网: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这本书的,您决定签下这个选题引进出版的原因是什么?在获得这本书的版权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您是如何解决的?
杨倩:在中国考古学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几代考古人孜孜以求、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考古学的意义和价值,并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关于今后中国考古工作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追溯本源,第一个提到的就是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是以公元前2500~公元前1600年的中原地区作为工作的时空范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加强对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这也给我们出版机构提出了重要任务,我们需要通过出版通俗读物来加强对考古成果的宣传和普及。因此,我社在原有考古历史产品线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大象寻夏记”的公众号,推荐有关“夏文化”的图书,而在寻找海外汉学家研究中国早期历史的著作时,我们刚好就看到了冈村秀典先生的这部著作。
因为我社之前和冈村秀典先生合作翻译过《龙门石窟研究》丛书,所以我就直接和他联系了。在得知我们要翻译出版《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一书,冈村秀典先生发邮件告诉我们,这本书的版权在他自己手里,他非常高兴能够和我社继续合作。所以说,这本书的引进是非常顺利的。
百道网:在出版的过程中,你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在选择译者的时候有哪些考虑?本书作者是否对译者的选择提出了建议或意见?
杨倩:在出版的过程中,可能有些读者或学者会觉得翻译是个大问题,对我们来说却不是。因为这本书的译者既精通日语,又是考古学教授,而我本人也是日语专业毕业的,我们都能够胜任中日的翻译工作。
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应该是图书翻译过程中关于中国典籍以及考古文献资料的确认和整理。因为夏王朝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点,伴随了几代中国考古人在田野和综合研究上的辛勤努力,积累了大量相关的考古成果,但是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考古资料和对文献的客观解读还原成真实的夏王朝的存在,圈内至今还存在着诸多关于方法论的争论。冈村秀典先生针对这个问题,在当时日本与西方学术界对夏王朝的存在都持否定态度的学术环境下,大胆使用“夏王朝”作为书名,并以学者的严谨与谨慎的论证姿态,首先对饱含争议的古代文献记载进行了去伪存真的客观梳理,进而从中寻找到夏王朝存在的确切线索。由于这本书的原文是日语,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去核对所引用的大量古籍的内容以及考古报告等资料,这是很琐碎的工作,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工作。
关于译者的选择,我们考虑到这本书涉及到历史学及考古学内容,也是更多地倾向于邀请高校考古学或者历史学教授来做译者。在我们和冈村秀典先生沟通版权事宜的时候,冈村秀典先生就推荐了秦小丽教授。秦小丽教授是上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及科技考古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石器、夏商周考古研究,既有考古专业知识又精通日语,而且冈村秀典先生是她在京都大学留学时的博士导师。所以,秦教授是该书译者的不二人选。
百道网:国内关于夏王朝的考古研究著作已经有很多,为什么还要引进外国学者对本土历史的研究作品呢?
杨倩: 夏文化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开展夏文化探索,对于夏王朝及先夏历史的研究、早期国家与文明形成的研究、增强历史自觉以及树立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经过中国几代考古人的努力和二里头遗址60年的考古发掘,“夏王朝真实存在”、“二里头是夏晚期都邑”这些结论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夏纪年是公元前2070—前1660年,但由于殷商晚期甲骨文之前没有发现文字,国外很多学者仍然对夏王朝以及夏文化存疑。夏王朝是否存在,中国是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海外考古学界、汉学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是一个国际化的学术研究领域。因此,积极推动夏文化考古和古史研究、成果转化、宣传普及,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互鉴这些工作,非常重要。
冈村秀典先生作为海外学者的代表,认同夏王朝真实存在,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他对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与中国国内中华文明探源的主流观点相吻合,这充分表现在其著《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一书中。引进冈村秀典先生的这本书,也是因为他在书中充分肯定了中国考古学的巨大成就,用海外异域学者的身份和视角肯定了夏王朝的存在和二里头辉煌文明。
百道网:您认为这本书是历史研究作品,还是历史普及读物?书中最吸引您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您对读者如何阅读这本书有什么建议?
杨倩:这本书严格意义上说,是一本历史研究作品。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在展现深厚学术底蕴的同时,避免了学术术语晦涩难懂的弊端,使用了对读者具有亲和力的文字表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也可以算是一本历史普及读物。这本书是由日本著名出版机构讲谈社出版的,一经出版,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喜欢中国历史的大众读者层面,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经出版方要求已经于2007年修订并纳入了讲谈社“学术文库”再版。
一开始是我是被书名吸引的,从书名来看,我以为这是一本集中讨论王朝体系以及上层社会统治结构内容的书籍,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翻开书页,你会发现它是一本从实际考古和文献整理方面,探讨中国文明的原像的著作。冈村秀典先生在2003年版后记中提到,无论是重视古典文献的研究还是注重出土遗物的考古学研究,他也曾经在重视文化编年史式的传统考古学研究以及透物见人、以探索人类社会与生活为目的的考古学研究之间迷茫过,而最终他选择了透物见人、恢复社会生活这一研究途径。这一点也是贯穿全书中最重要的主线,具体体现在本书的第三章到第六章,因此我也建议对本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先从第三章开始阅读,你会被一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所吸引的。
百道网:与国内关于夏王朝的研究作品相比较,这本书的作者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杨倩:这本书中体现作者独到的见解主要表现在学术创新方面。首先,正如前面所说的,冈村秀典先生大胆地使用“夏王朝”作为书名,以学者严谨的论证姿态,对饱含争议的古代文献记载进行的客观梳理,进而从中寻找夏王朝存在的确切线索。其次,这本书充分发挥了考古学的长处,对大量前沿的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再次,这本书通过环境、植物和动物研究成果,对二里头文化时期人类环境生活的复原研究,是将所谓的科技考古成果与考古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完美例证。最后,这本书还通过古文献记载中关于猪牛羊的饲养方式论证了二里头文化向二里冈文化转变过程中动物种类变化的社会背景等史实,而不是仅限于动植物研究结果的数值堆砌。当然,二里头文化陶器研究的角度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百道网:尽管是一本面向市场的大众读物,但历史的科学和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对历史知识和观点以及内容表达上,都做了哪些权威的审核和背书?
杨倩:这本书里的确牵扯了很多的历史知识的观点,引用的内容不仅有《史记》《淮南子》《尚书》等大量古籍,而且还有很多关于二里头、二里冈等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这本书在出版前,我们邀请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教研室的侯卫东教授审读,并报送河南省委宣传部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读。在出版的过程中,译者秦小丽教授基于学术严谨,对该书中的大量的文献引用做了还原工作,并对文中的考古报告等资料做了核查。这本书出版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教授也表示非常欣喜,因为2004年他在日本做学术访问时就从冈村先生那里获赠并阅读过这本书的日文原版,他对冈村先生的研究成果做出了高度评价。
百道网:历史通俗化阅读正成为很多出版社在选题选择和内容表达上的趋势,您对目前历史读物的市场和趋势怎么看?
杨倩:宋神宗评《资治通鉴》时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中国人其实是非常重视历史,我们修家谱、谈姓氏起源都是以史为荣的。在历史上,通俗历史读物既有官方的当朝或前朝的正史,也有民间的各种演义和口头传说,一直都很受欢迎,因为它既使历史变得简单有趣,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也扩大了一些基础历史知识范围。大众读史希望得到正确的解说,也就加速了历史通俗化读物的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学热的出现,历史通俗读物更有助于各个人群了解历史进程、了解中国文化,这也是大众对民族身份的一种认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是有利的。因此,目前历史通俗化阅读正成为很多出版社在选题选择和内容表达上的趋势,也说明了读者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百道网:您认为本书的出版对于历史爱好者和考古爱好者的意义是什么?从历史的角度看,作者在书中阐述的观点是否成立?
杨倩:经过中国几代考古人的努力和二里头遗址60年的考古发掘,夏王朝真实存在、二里头是夏晚期都邑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研究成果,也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然而,因为没有文字的出现,在国外学者间关于夏王朝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例如许宏教授曾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提到,在2003年以前,基本上没有日本学者肯定夏王朝存在的,而2003年是日本关于夏文化考古认识转型的一年,很多日本学者如饭岛武次、宫本一夫等教授都出版了关于夏王朝的书籍,开始持“夏王朝肯定论”。因此,这本书的出版,能够使历史爱好者和考古爱好者看到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看到海外学者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认同,更有助于我们明辨历史。
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考古学角度分析,夏王朝都是真实存在的,它就是中国文明的原像,所以作者在书中阐述的观点是成立的。
百道网:从策划到出版成书的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杨倩:有,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书中有一个“郑州城遗址”,我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各类辞典包括中国考古学辞典,再根据书中内容的解读,都给改成了“郑州商城遗址”,也一直以为这是作者在写作时的一个中日称呼的问题。但是我将稿件发给秦小丽教授校改后,秦教授又给改回去了,于是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后来,冈村秀典先生和秦教授都专门给我发来邮件,详述不改的原因。从这件事我看到了考古人的认真和执着,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